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期望阐明眼眶内侧部分解剖以比较鼻内进路与鼻外进路的差异。5个做了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1个眼眶进行内镜下经结膜进路,3个经鼻内镜肌锥内切除,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并探讨其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术前及术后病理确诊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5例,窦内病变镜下检出菌丝或孢子的真菌性上颌窦炎8例,上颌窦囊肿1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6例,上颌窦异物2例。所有病例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或水平位CT扫描。患者在局麻下以下鼻甲前缘为中心切口,解剖内移鼻泪管-下鼻甲瓣经泪前隐窝进入上颌窦腔处理上颌窦内病变,复位鼻泪管-下鼻甲瓣,缝合手术切口并行下鼻道开窗。结果 43例患者术中均完全清除窦内病变,术后随访6~24个月,下鼻甲形态愈合良好,术腔上皮化,无溢泪、面部麻木等并发症。2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原手术入路切除,随访1 8个月无复发。3例术后鼻腔粘连,局部分离,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自然口开窗无法彻底切除窦内病变组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前内壁夹角处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20例上颌窦前内壁夹角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采用该术式完整切除了病变,无鼻泪管损伤、下鼻甲坏死及鼻翼塌陷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8~24个月,仅2例效果较差。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对上颌窦前内壁夹角处病变暴露充分,病变切除完整,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处理医源性上颌窦异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为11例医源性上颌窦异物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开窗上颌窦异物取出术。结果 11例上颌窦异物均一次取出, 术后上颌窦自然口引流好, 黏膜愈合佳。术后随访3至6个月, 鼻腔、鼻窦恢复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处理医源性上颌窦异物具有视野好、操作方便、损伤小、功能保护佳的优点, 处理巨大异物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6.
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适应证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行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联合入路的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均完整彻底清除病变,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半以上,均无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联合泪前隐窝入路视野清晰,对上颌窦暴露充分,上颌窦霉菌清除彻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行上颌窦扩大或辅助下鼻道开窗仍无法彻底清除窦内霉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7月间在我科住院的复发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0例,分为2组:A组10例,行鼻内镜联合柯陆手术治疗;B组10例,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2~24个月,A组10例,治愈8例,复发2例;B组10例,治愈9例,复发1例,两种方式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瘤效果满意,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尸头解剖来探索经眶外下壁入路内镜手术所能达到的解剖通道、解剖标志及解剖方法等。方法对5具尸头(10侧)进行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的细分解剖,通过逐步解剖来界定该入路所能达到解剖通道、颅内外重要解剖标志、解剖边界等。结果本研究界定了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所能达到的5个通道,它们分别是三叉神经通道、破裂孔通道、海绵窦通道、岩锥及后颅窝通道、中颅窝通道,它们的边界、解剖标志、解剖通道、解剖步骤及方法都得以明确的界定。结论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可以到达旁中线颅底、中颅窝,甚至是部分侧颅底及后颅窝,而且对于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颅内外段的暴露能提供很好的视野。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实践加以完善及检验。  相似文献   

9.
10.
11.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有关前组筛窦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鼻内窥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对16具(32侧)成人尸头的前组筛窦解剖进行研究,同时观察了钩突与眶内仙壁的毗邻结构关系。结果:根据前组筛窦与泪囊窝的解剖关系将前组筛窦分为三种类型:Ⅰ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囊窝的后泪嵴;Ⅱ型为前组筛房前界达泪窝的泪颌缝;Ⅲ型为前组筛前界超过泪凳缝达前泪嵴。其中Ⅰ型占31.2%,Ⅱ型占50.%,Ⅲ型占18.8%,结论:对不同类型的鼻泪管阻塞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在上颌窦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31例上颌窦病变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径路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乳头状瘤19例(3例术后病理提示癌变),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真菌性鼻窦炎3例,炎性息肉4例.手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清除上颌窦内病灶.结果 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清除病灶,无任何并发症.3例乳头状瘤癌变病例术后转放疗科放疗,其余均于术后5~8 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33个月, 仅1例乳头状瘤癌变者复发.结论 经鼻内镜泪前隐窝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该术式解剖并保证鼻泪管完整,可明视下清理上颌窦各壁及隐窝内病变,有利于更好地清除病变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即鼻腔外侧壁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 21例患者通过鼻内镜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术中均完全清除窦内病变,且术中、术后病理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现随访12个月无复发。 结论 经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切除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处理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眶底壁和眶内壁双壁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例实施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眶底壁和眶内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3例患者复视症状消失,眼球内陷完全矫正,无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眶底壁和眶内壁的眼眶双壁骨折,具有组织损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斜坡区域骨质可以暴露自脚间窝至枕骨大孔的脑干腹侧面及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②骨性斜坡区由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部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岩斜裂位于斜坡区的外缘,将枕骨与颞骨岩部分隔开。结论 ①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可根据斜坡区及其邻近的后颅窝病变的具体位置通过磨除局部斜坡区骨质后到达并切除病变组织;②理解和掌握斜坡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眶壁击出性骨折指当眼部受钝器伤后,眶内压力骤增,致使眶壁薄弱处骨折,骨折片、眶内软组织、眼肌等随之突入鼻窦内。该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皮下出血及复视大多首诊于眼科,故耳鼻咽喉科病例较少。该病发生的原因临床上以车祸居多,其次为斗殴等。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翼腭窝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腭窝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新鲜尸头采用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进行解剖,观测手术径路中重要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并观测翼腭窝内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复杂,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变异较大;②蝶腭孔、眶下管、圆孔和翼管是翼腭窝重要骨性标志,同时翼腭窝可作为进入颞下窝和蝶窦的通路。结论:①熟知翼腭窝及其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保持方向感,提高手术安全性;②鼻内镜下经鼻腔外侧壁入路可充分暴露翼腭窝,视野清晰,术中对重要神经血管控制较好,可根据病变范围变通手术径路;③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可进入翼腭窝临近区域,处理临近区域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翼腭段的走行及分支规律,为经鼻内镜手术过程中合理处理颌内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去脑颅底骨正中裂开,显微镜下解剖蝶腭动脉,经鼻内镜上颌窦入路开放翼腭窝,暴露颌内动脉翼腭段所有分支,将上颌窦后、内壁交界的凹陷定义为A点,通过眶下孔的水平线与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交线相交于B点,上颌窦前壁、后外侧壁和底壁的交点为D点,BD连线的中点为C点,颌内动脉翼腭段发出的第一分支点为C′点,观察其分支及走行规律。结果:蝶窦口下缘到鼻后中隔上动脉的距离为(5.88±2.21)mm;C′点位于AC上13侧,占65%(13/20);位于AB上5侧,占25%(5/20);位于AD上1侧,占5%(1/20);高于AB1侧,占5%(1/20)。结论:熟悉颌内动脉的分支及走行对于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和翼腭窝手术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中利用A、B、C、D点为参照点确定颌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助于内镜经鼻(上颌窦)手术中颌内动脉的定位及结扎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解剖定位资料。方法经鼻内镜下解剖16具湿性成人尸头32侧泪囊,确定泪囊鼻腔造口的最佳解剖位置标志;并结合2例手术失败病例和12例尚未行手术的慢性泪囊炎病例的相关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最佳解剖定位数据。结果泪囊上、下点与鼻小柱和鼻翼交界点及"中鼻甲腋"(即中鼻甲前端位于鼻腔外侧壁的附着处)的距离分别为33.0±3.3mm、44.6±4.9mm和6.8±1.4mm、3.2±1.6mm;2例手术失败病例的泪囊鼻腔开口位置较低。结论手术中,应在中鼻甲腋前上方定位鼻腔内泪囊开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