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目的:比较药物治疗、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 -BP_PV )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168例PC -BPPV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6例,分别为药物治疗组、手法复位组和耳石复位仪复位组,其中药物治疗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甲钴胺500 ug、维生素B110 mg口服,3次/d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5 ml(87.5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7 d;手法复位组使用Epley复位法治疗;耳石复位仪复位组采用全自动SRM -IV型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治疗。三组均于治疗后7、28 d时复查,比较其疗效。随访半年,比较手法复位和耳石复位仪复位的复发率。结果治疗7天后药物治疗组、手法复位组及仪器复位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5.72%(20/56)、89.29%(50/56)、92.85%(52/56),治疗28天后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6.42%(26/56)、94.64%(53/56)、96.43%(54/56),药物治疗组疗效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0.05),手法复位组与复位仪复位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手法复位组和仪器复位组复发率分别为15.79%及1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及耳石复位仪治疗PC-BPPV患者的疗效相当,总有效率高,均可作为治疗PC-BPPV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耳石复位法治疗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6月间治疗的230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半规管耳石假说,随机分成治疗组122例,对照组108例,分别接受耳石复位法和一般对症治疗。治疗结束后2周复查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88例眩晕和眼震于治疗后立即或在2周内逐渐消失,18例改善,16例无效,治愈率72.1%,总有效率86.9%。对照组51例立即或在2周内逐渐消失,23例改善,34例无效,治愈率47.2%,总有效率68.5%。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鉴于耳石复位法治疗无明显禁忌证,方法简单,无痛苦和不良反应,一次性治疗疗效高,短期(1~3个月)随访无复发,因此认为该法可作为BPPV门诊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治疗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诊断为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患者113例,应用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睡眠时限制体位,同时对有循环障碍者给予改善循环药物,对眩晕症状明显者给予抗眩晕药物治疗。与2016年4月~2018年1月应用Gufoni手法治疗的106例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患者比较,此106例的体位限制和药物治疗方法与前113例相同。结果 新方法治疗患者中,15例在被动颠震过程中出现嵴帽耳石转变为管石症现象,7天内共复位成功102例,成功率90.3%;Gufoni手法复位治疗,8例在第一次复位过程中出现嵴帽耳石转变为管石,7天内共复位成功73例,成功率68.9%。两种方法7天内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65,P<0.05)。结论  被动和主动配合顺序颠震方法治疗外半规管嵴帽型耳石症,与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临床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治疗的112例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随机分成治疗组(耳石复位治疗)57例,对照组(一般对症治疗)55例,治疗结束后2周复查并评定疗效,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立即或2周内症状消失43例,其中30例症状立即消失,症状改善8例,无效6例,治愈率75.4%,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治疗后立即或2周内症状消失23例,症状改善15例,无效17例,治愈率41.8%,总有效率69.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组经过耳石复位治疗,半数以上(30例)症状立即消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病程,无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是肯定的,并且无明显禁忌症,无痛苦,方法简单易学,无需仪器,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探索合适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 观察218例突发性聋患者中BPPV的发病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另有37例同期原发性BPPV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Dix-Hallpike实验和Barbecue滚转检查确定诊断,继发性BPPV患者的原发病(突发性聋)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按照BPPV类型,进行Epley手法复位或Barbecue翻滚手法治疗,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18例突发性聋患者中有9l例出现BPPV,发生率41.7%,均为同侧患耳。BPPV经耳石复位,其中1次治愈62例(68.1%),2次治愈16例(17.6%),3次治愈13例(14.3%)。随访6~22个月,高频听力改善均不及低频,外半规管型BPPV复发2例,后半规管型复发5例,经过再次复位后治愈。继发性BPPV与原发性BPPV均经手法复位治愈,疗效相似。结论 BPPV可继发于突发性聋,且突发性聋继发BPPV可达41.7%,其中以后半规管BPPV常见,耳石复位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与原发性BPPV相似。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占所有眩晕疾病的17.0%~52.2%。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达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并伴有眼震。病因尚无定论,普遍认为是由椭圆囊中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或黏附于壶腹嵴并随体位改变而引起。目前对BPPV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治疗,即耳石复位法。我科于2010年1月~2014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80例,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对100例BPPV患者行耳石复位法治疗,其中后上半规管型患者80例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型患者20例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治疗2周后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80例一次性治愈,10例经2~3次治愈,5例改善,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95/100)。结论 Epley法和Barbecue翻滚法治疗BPPV效果好,操作简单,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进行复位治疗,20例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85%)治愈,3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6例(80%)治愈,4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应用x2检验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可靠,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耳石症眩晕患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严格纳入排标准,选择80例耳石症眩晕患者(病例收集时间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随机数字表下做分组处理,组别记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应用耳石复位仪治疗,后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每组均40例;评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健康调查问卷)并展开组间对比。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呈下降趋势,生活质量即SF-36评分呈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更显著(P<0.05)。结论 耳石症眩晕患者实行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且治疗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与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内注射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种注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9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和B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各47例,分别行鼓室内注射注射用甲泼尼龙 琥珀酸钠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值变化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和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纯 音听阈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A组:t =9.86,P =0.001;B组:t =2.91,P =0.005),A组总有效率82.9%,B组总有效率为6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 =0.036);两组总体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突发性聋患者的纯音听阈,但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效果较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更佳,两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1.
地塞米松鼓室内灌注治疗突发性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鼓室内灌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 126例(151耳)突聋患者分为初始治疗组和挽救治疗组,初始治疗组再分为鼓室给药组(A组,42耳)和全身给药组(B组,34耳),挽救治疗组再分为鼓室给药组(C组,40耳)和全身给药组(D组,35耳),鼓室给药组鼓室灌注地塞米松,全身给药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2周后复查听力,比较疗效。结果在初始治疗组中,A组37耳有效,5耳无效,总有效率88.1%(37/42);B组21耳有效,13耳无效,总有效率61.8%(21/34),A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P〈0.05);在挽救治疗组中,C组23耳有效,17耳无效,总有效率57.5%(23/40);D组9耳有效,26耳无效,总有效率25.7%(9/35),C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鼓室灌注地塞米松作为突发性聋的初始治疗和挽救治疗方法较静脉全身给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提高BPPV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通过常规神经耳科学检查、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确诊为BPPV。40例在发病10天内就诊,6N在发病1月内就诊,10例在5月内就诊,4例在6月以上就诊。采用Semont摆动手法、Epley颗粒复位法和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对治疗1次无效者间隔7天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其它方法治疗。完成冶疗后2周复查评定疗效。结果后半规管BPPV54例,22例采用Semont手法复位治疗,14例痊愈,4例改善,4例无效。4例无效改用Epley颗粒复位法。Epley颗粒复位法治疗36例,28例痊愈,4例改善,4例无效。6例外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4例痊愈,2例无效。40例10天内就诊者治愈32例,8例改善。6例发病1月内就诊者治愈2例,改善4例。10例5月内就诊者4例痊愈,4例改善,2例无效。4例6月以上就诊者治疗3次均无效。46例治疗1次有效,4例患者治疗2次有效,4例患者治疗3次有效。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效率高,BPPV治疗效果与发病至就诊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Brandt-Daroff习服法,以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BPPV复位成功患者,将其中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患者75例随机分3个组,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法)和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每组2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0.05),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联合组DHI评分低于训练组及对照组(P 均<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联合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 均<0.001),训练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能显著减轻BPPV成功耳石复位后残余的头晕症状,单用Brandt-Daroff习服法和常规内科药物倍他司汀有相似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中隔成形术后单侧鼻腔填塞修正高位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鼻中隔偏曲经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后2周、高位偏曲矫正效果不满意患者4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例,经膨胀海绵偏曲侧高位填塞干预1周后取出,连续观察3个月,并经内镜采图评估;B组22例未进行任何干预治疗。结果 A组经填塞干预1周后鼻中隔高位偏向对侧,随访3个月,治愈56.0%(14/25),好转36.0%(9/25),无效8.0%(2/25);B组随访3个月,治愈18.2%(4/22),好转31.8%(7/22),无效50.0%(11/22)。总有效率经比较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成形术后3周内单侧鼻腔膨胀海绵填塞能有效修正鼻中隔高位偏曲,鼻中隔张力松解是填塞修正偏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急性期临床特点、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诊断为急性期BPPV患者46例,予口服抗眩晕治疗,分析急性期处理策略、手法复位的相关风险及并发症。结果 46例急性期BPPV患者予口服抗眩晕治疗,1周后复诊时症状消失痊愈18例,症状改善有效27例,无效者1例;对仍有眩晕的28例予手法复位,眼震、症状均消失。另外报道1例急性期BPPV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腰椎骨折,予对应处理;1例在耳石复位后出现耳石嵌顿现象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BPPV因发病病程长短、自愈性、急性期BPPV手法复位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对骨质疏松、围绝经期患者,复位过程中应充分告知手法复位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避免副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分泌性中耳炎的听力学诊断方法。方法 对53例(106耳)患者行声导抗测试和耳声发射检查,按照临床常规分类标准将声导抗结果分A、B、C三个组(不考虑A型中亚型As和Ad型),其中A组为对照组。比较不同声导抗分型耳的对应耳声发射检查特征。结果 A组与B组声导抗在声顺和梯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5.09、4.96,P 均<0.05)。B与C组声导抗在容积、声顺和梯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5.07、-5.14、5.32,P 均<0.05)。A组与C组声导抗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24,P 均<0.05)。耳声发射检查A组通过率90.00%(9/10),B组通过率10.00%(5/50),C组通过率41.30%(19/46)。两组间耳声发射通过率比较,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414,P 均<0.05);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030,P 均<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856,P =0.064);A组与C组间各个频率DPOAE结果比较,仅1.5、2和3 kHz三个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09、-5.12、5.42,P 均<0.05)。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时声导抗结合耳声发射检查,弥补单独声导抗检查的不足,可提高鉴别诊断精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合并鼻部和口咽部阻塞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进行鼻部手术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探讨二者手术及不同顺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OSAHS诊断和评估手术疗效采用多道睡眠呼吸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 score,ESS)评分、体重指数(kg/m2,body mass index,BMI)和主观症状。患者按照单、双日的半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A组61例先行鼻部手术,B组57例先行H-UPPP。A组术后3~5个月复查评估,B组术后6~8个月复查评估。A、B两组中无效者分别再行H-UPPP或鼻部手术。两组患者均在第二次手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 A组单纯鼻部手术后有效率为0,均再行H-UPPP,1年后复查评估有效率78.7%(48/61)。B组单纯H-UPPP有效率47.4%(27/57),1年后随访复发4例;其余30例再行鼻部手术,1年后复查评估有效率70%(21/30)。A组总有效率78.7%(48/61),B组总有效率77.2%(44/57),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697,P〉0.05)。A、B两组联合手术者与单纯行鼻部手术或H-UPPP术的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81.89,P〈0.05;χ2=4.070,P〈0.05)。A、B两组联合手术者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8,P〉0.05)。A组单纯鼻部手术有效率与B组单纯H-UPPP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37.468,P〈0.05)。结论治疗合并鼻部和口咽部阻塞的重度OSAHS患者,原则上可先行H-UPPP;无效或效果差者再行鼻部相关手术,从本组病例观察H-UPPP联合鼻部相关手术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机械辅助耳石检查复位治疗仪(TRV耳石治疗仪)对初诊为BPPV的病例进行耳石检查和复位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前庭功能室2012—04—01—2012—07—01间使用TRV耳石治疗仪检查治疗的初诊为BPPV病例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1~3个月。结果:504例初诊为BPPV的患者中,3例因为患者未完成检查排除,顺利完成检查治疗的有501例患者,其中男162例,女339例;年龄10-86岁(52.8±14.0岁)。其中检查阳性的169例(33.73%),阴性332例(66.27%)。169例阳性患者中,单个半规管受累135例,占阳性患者的79.89%(左水平半规管17例,左上半规管4例,左后半规管29例,右水平半规管23例,右上半规管4例,右后半规管58例);两个以上半规管受累25例(14.80%)。主观BPPV9例(5.33%),其中右后半规管5例,左后半规管3例,右水平半规管1例。332例阴性病例中,病史不典型的163例,病史典型的169例检查阴性的患者中,之前做过手法复位的有14例,检查前症状已经好转的有33例。总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其中因为症状缓解不满意而再次就诊的患者中检查结果阴性的10例,检查阳性10例患者中耳石症所涉半规管不同于初诊的为6例,耳石症所涉半规管与初诊相同的4例,复发率为2.37%。再次复位后均好转未复发。结论:对于初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通过TRV耳石治疗仪检查确诊为BPPV的比率为34%,对确诊的BPPV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尤其适合诊断治疗复杂的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的BPPV。因其费用偏高,临床上易与手法复位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抗凝药物对突发性聋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药物的降粘效应对突发性聋(突聋)的疗效。方法 对160例突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力源溶栓酶(A组)、蝮蛇抗栓酶(B组)、尿激酶(C组)、低分子右旋酐加丹参(D组)治疗,互为平等对照。结果 各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与B、C、D各组显效率+疮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血液流变学检查87例为高血粘滞症(54.4%,87/160),对其中血纤维蛋白原值>400mg/dl患者79例疗效观察显示:A组总有效率为84.2%、B组为67.2%、C组为64.7%、D组为68.6%,A组疗效明显优于B、C、D各组。结论 对早期突聋患者采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其听力改善程度是有差别的。力源溶栓酶为治疗伴有高血粘滞症突聋患者的有效药物,早期使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Epley与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手法治疗(Epley加Semont联合复位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8例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疗有效率为83.3%,其中单纯组为78.3%,联合组为88.0%.无效患者继续重复相应手法治疗,至第三次复诊时统计总治疗有效率为93.8%,其中单纯组为91.3%,联合组为96.0%.随访3个月,共计有7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14.6%,其中单纯组为21.7%,联合组为8.0%.结论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