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对合法引产9~32周胎龄的人内耳中角蛋白、波形蛋白、神经细丝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发现增殖期的前庭器和Corti器始基细胞均有这三种中间纤维的表达。随着内耳分化的进行,用蛋白表达部位限于表皮板、网板、支持细胞、血管纹和前庭壁细胞。波形蛋白的表达部位分布在Corti器始基细胞、一些支持细胞、环绕的结缔组织、软骨细胞、骨组织、血管纹缘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前庭感觉上度表达反应弱。神经细丝蛋白除了在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表达阳性外,在Corti器站基细胞上部、血管纹原始细胞表达明显,软骨细胞和骨组织表达弱。内耳发育成熟期,这三种中间纤维蛋白在感觉毛细胞和听毛细胞的内部都无阳性表达。研究结果提示:这三种中间纤维参与人内耳的发育,可能与人内耳功能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顺铂对豚鼠的正常听力耳和噪声性聋耳产生的毒性作用。已知顺铂有耳毒性,经内耳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螺旋器外毛细胞结构破坏(底转破坏最重),血管纹变性,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蜗神经退变。听力损伤首先表现于高频,随药物剂量增加逐渐累及低频。损伤为永久性或部分可逆性,但也有完全恢复的报导。作者选耳动反射明显的有色及白色豚鼠各10只,按以下程序:测A B R阈值-单耳噪声暴露-测阈值-给顺铂处理-测阈值-3周后再测阈值-灌流固定内耳完成实验。A B R刺激分别为0.8、1.6、3.15、6.3、12.5、16和20KHz,听觉诱发反应从麻醉后  相似文献   

3.
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参与内耳的发生、发育和听觉功能的维护,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营养因子等。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主要对神经元尤其是感觉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和正常功能的维持起重要作用。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豚鼠耳蜗各发育阶段NGF的表达及分布,初步探讨NGF在听觉通路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鼠基因和人类基因组高度同源,小鼠内耳发育的研究为了解人类聋病基因及作用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介绍小鼠内耳发育形态变化和近年来研究的与内耳发育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如IGF-1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Tr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和Wnt/B—catenin信号通路等。重点对Notch信号通路在小鼠内耳发育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侧向抑制”和“侧向诱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一个合理的体外模型不仅能模拟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而且能减少经济投入,因此筛选和构建合适的体外模型是研究的关键。论文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讨了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血管功能障碍和神经血管单元的破坏等相关机制,总结了内皮细胞、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建立的几种模型,以期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及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制备、分离和鉴定正常情况下内耳表达的蛋白质,了解内耳的蛋白质组学特征。方法 本研究以正常大鼠内耳组织为起始材料,通过2-DE分离内耳表达的蛋白质组,利用MALDI-TOF质谱仪对分离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从20只新生大鼠内耳组织提取到800μg蛋白质,在18cm×20cm的2-DE胶上可分离到300多个蛋白质斑点,质谱仪鉴定提示这些蛋白质分别属于细胞结构、细胞分裂、代谢相关、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因子相关蛋白质及未知蛋白质。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大鼠内耳蛋白质组的分离和提取的方法,初步构建内耳2-DE参考图谱,并对其中的部分蛋白质进行了鉴定和分类,该图谱有助于内耳研究,尤其是不同状态下如疾病时内耳蛋白质表达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许多内耳疾病中均可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毛细胞凋亡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的表达调控,而活性氧也在耳蜗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活性氧与内耳组织损伤、内耳细胞凋亡及其相关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内耳离体培养在研究内耳细胞功能、内耳组织发育再生、细胞损伤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内耳的组织结构微小复杂,其取材和培养具有较大难度,使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在简要点评不同内耳离体培养方法优劣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新生大鼠各个内耳终器取材及培养的具体步骤。从解剖迷路到分离终器,从凝胶制备到标本铺放,都有详细的操作指南,本文还针对各环节中的技术动作和关键事项进行了具体探讨并配以指导图例,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弥补以往文献中抽象简略的条款式步骤所造成的实验困难,为开展内耳器官培养研究的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活性氧与内耳毛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转导及基因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内耳疾病中均可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毛细胞凋亡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的表达调控,而活性氧也在耳蜗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活性氧与内耳组织损伤、内耳细胞凋亡及其相关信号转导和基因调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Atoh1条件基因敲除小鼠及Mitf基因突变小鼠两个动物模型的研究,来验证毛细胞及血管纹两者的存活是否相互依赖,以及在内耳中是否存在钾离子从血管纹—毛细胞—支持细胞—血管纹循环通路。方法分别对一月龄两种模型小鼠进行ABR、CM、CAP和EP的测量。并用免疫组化和共聚焦显微镜以及耳蜗铺片、切片对两种模型小鼠的耳蜗Corti’s器和血管纹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内淋巴的缺损可造成外毛细胞的凋亡,但内毛细胞依然能够存活。20 mV的内淋巴电位是外毛细胞存活所必须的。血管纹的生存及功能并不需要功能正常的Corti’s器的支持,同时内淋巴电位的产生及维持并不依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的钾离子循环的支持。结论成熟毛细胞的存活依赖于正常的血管纹功能和内淋巴的离子环境。然而,血管纹的存活及功能却并不依赖Corti’s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基因的精细调控是细胞正常发育的关键,内耳毛细胞的再生也可能是内耳发育的重演。因此了解内耳发育,特别是听泡发育及内耳感觉前体细胞定向分化及嵌合体形成的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对内耳毛细胞再生的研究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豚鼠接受环磷酰胺处理及免疫后其听功能与内耳形态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86只白色红目豚鼠作为实验对象,其中32只动物提供粗制内耳抗原。实验组(42只)动物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d后用粗制内耳抗原接种,接种后4.6、8、10、12、14、20d时接受ABR检测及内耳形态光镜观察。对照组1(6只)不行任何处理,对照组2(6只)注射环磷酰胺,但不接种抗原。结果 接种后4d时67%动物ABR阈值明显提高,8d时为83%,14d时降为58%,20d时所有动物阈值恢复正常。光镜观察发现:接种后4d时,实验动物听功能受损耳出现炎性细胞浸润;8—12d时,所有实验动物内耳均有类似改变;6—14d时,内耳尚有血管周围炎、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等改变,相关形态变化均以听功能受损耳明显为重;接种14d时,内耳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20d时,绝大多数动物内耳形态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豚鼠接受环磷酰胺预处理及同种异体内耳抗原接种后,其听功能与内耳形态学的变化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基因的精细调控是细胞正常发育的关键,内耳毛细胞的再生也可能是内耳发育的重演.因此了解内耳发育,特别是听泡发育及内耳感觉前体细胞定向分化及嵌合体形成的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对内耳毛细胞再生的研究及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是体内一种与 细胞生长、分化、胚胎发育、炎症及组织修复有关的 多肽,它可由体内许多细胞产生,与细胞表面受体 结合最终导致细胞内RNA和蛋白质合成方式的改 变,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及治疗作用。本文就GF 在内耳发育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1 碱性成纤维细胞GF与内耳发育 碱性成纤维细胞GF(basicfibroblastgrowth factor,b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 的主要成员,在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许多组织和 细胞中广泛分布着bFGF受体,bFGF与受体结合 后进行一系列生理调控:促血管生成、组织修复、神 …  相似文献   

15.
小鼠基因和人类基因组高度同源,小鼠内耳发育的研究为了解人类聋病基因及作用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介绍小鼠内耳发育形态变化和近年来研究的与内耳发育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如IGF-1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Tr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信号通路和Wnt/B-catenin信号通路等.重点对Notch信号通路在小鼠内耳发育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侧向抑制"和"侧向诱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蜗神经发育不良的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效果,探讨术前HRCT和MRI对蜗神经发育不良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对声音的反应和语训效果。结果:3例(6耳)HRCT提示双侧内耳道狭窄,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发育正常,MRI提示蜗神经发育不良。7例(14耳)HRCT提示双侧内耳道正常,其中1例IP-Ⅰ型,伴前庭半规管发育不良,6例双侧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发育正常;7例MRI提示蜗神经发育异常。10例患儿均行人工耳蜗植入,经过12~32个月的随访,3例学会简单语言,MAIS量表、CAP分数及SIR分级较前提高;1例虽能讲话,但口齿含糊;4例对声音有反应,仅能说"爸爸"、"妈妈"等单音节词;2例无反应(1例取出)。10例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同其他蜗神经发育正常儿童相比,术后康复情况明显落后。结论:对蜗神经缺陷患儿,术前仅做颞骨HRCT检查易漏诊,结合内耳道MRI(含内耳道斜矢状位重建)已成必须。若发现疑似病例,应慎重筛选,告知行人工耳蜗植入效果不佳的巨大可能性,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神经营养素-3在内耳听觉损伤实验研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营养素家族(NGFs)成员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urotrophin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营养素-3 (neurotrophin-3, NT-3)、神经营养素-4/5(NT-4/5)、神经营养素-6(NT-6)等,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在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上有很多同源性.NGFs是由神经所支配的靶组织、细胞或胶质细胞等产生的、能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元分化、生长和存活的活性蛋白因子,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及减轻神经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s receptpr,Trk)来实现的.在对内耳听觉损伤的保护作用中,以NT-3的保护作用最为显著[1~3],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对NT-3对内耳的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不全的CT仿真内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方法显示内耳道底神经管孔的正常解剖及发育异常,并分析各种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不全的仿真内镜表现。方法:收集25例(50耳)志愿者高分辨率CT颞骨扫描图像(正常组)和8例(13耳)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示内耳道底发育畸形扫描图像(异常组),用仿真内镜观察内耳道底正常结构及畸形,下限阈值900~1 200 HU,上限阈值3 071 HU。结果:正常组:仿真内镜均显示了50耳各神经管孔的形态和位置。异常组:内耳道底结构紊乱、神经孔缺如9耳,其中内耳道底仅显示单个神经孔1耳;显示2个神经孔4耳,1孔为面神经孔,4个位听神经孔融为1孔;显示3个神经孔2耳,1孔为面神经孔,位听神经孔融为2孔;显示4个神经孔2耳,均为耳蜗神经孔闭锁。单纯神经孔形态异常4耳,均为耳蜗神经孔形态异常,其中非螺旋孔列2耳,蜗轴消失2耳。并发内耳道其他异常3耳。并发内耳畸形8耳。结论:仿真内镜可立体显示各神经孔的形态及位置,显示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异常的类型,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耳蜗毛细胞损伤后如何再生及恢复其听功能是现今耳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调控参与内耳毛细胞调控的基因、干细胞移植、生长因子诱导、内耳前体细胞向毛细胞分化等。对于螺旋器中支持细胞在内耳发育、耳蜗毛细胞损伤后保持听觉上皮完整以及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关注较少。本文就支持细胞在内耳发育、毛细胞损伤后的作用等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是一种特发性的内耳疾病,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胀满感等,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积水发生的顺序为耳蜗、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内淋巴产生过多和/或吸收障碍。内淋巴由耳蜗血管纹及前庭暗细胞产生,通过局部环流及纵流方式达内淋巴囊而被吸收,来维持其容量的恒定。因此,破坏前庭系统感觉细胞,减少中枢兴奋性传递,破坏前庭系统的暗细胞功能以减少内淋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