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个体化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膝骨性关节炎患者36例,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在术前由影像学手段确定,而对照组患者的旋转标志物为后髁轴,旋转角度为3°,方向为外旋。两组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术中行髌骨置换、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KSS评分结果。结果两组术前的KSS评分及术中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髌骨置换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3个月时K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个体化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患者218例,并由随访可知,术后出现膝关节疼痛患者24例,回顾该24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探究全膝关节表面假体置换术后关节疼痛原因及防治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下肢旋转时对线不良、侧方松解处理不当、膝关节畸形矫正过大等原因是导致术后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结论术中需注意手术关节良好对位,加强手术技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规范化康复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功能恢复的促进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骨科病区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65例,其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55~76岁,其中行左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例,行右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5例.对上述65例患者手术后进行规范化康复护理,观察护理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与康复护理前比较,术后康复锻炼3个月和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升高,术后6个月患者膝关节疼痛和肿胀的发生率分别降低为9.23%和12.31%,结论 规范化的康复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下肢功能恢复是有显著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将11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在术后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术后疼痛、关节活动度、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上,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而在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优质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并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术后均获得3个月至5年随访,平均随访15.8个月.术前12例患者下肢力线不正均>10°,术后仅见1例>5°.本组置换后关节的疼痛程度、关节功能以及活动度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全部患者均可独立完成坐起动作、独立行走以及上下楼梯运动.结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在治疗重度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方面疗效理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全周期康复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2例住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和全周期康复组。对常规康复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骨科护理和康复指导;对全周期康复组患者则给予加快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康复护理,包括术前预康复、术后疼痛管理和康复护理介入、出院后的延续康复护理指导。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至离床恢复站立的时间和疼痛、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与常规康复组患者相比,全周期康复组患者术后至离床恢复站立的时间显著缩短,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均P <0.05)。结论:全周期康复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尽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体会。方法18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术前充分准备,术后采用合理体位,预防性抗凝药物使用,并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结果18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采用合理体位,预防性抗凝药物使用,并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6,(20):11-15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指导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手术精确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 80例(90膝)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数字化组(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组)和传统组。数字化组40例(46膝),应用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指导手术;传统组40例(44膝),按传统经验进行手术。分别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中假体与术前设计的匹配度,评价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复查影像学比较术后下肢力线变化。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随访对比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定标准评分(KSS)和髌股关节Feller评分。结果数字化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较传统组有优势,假体匹配度、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纠正和VAS、KSS、Feller评分方面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能良好指导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精确性及短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谢燕琴 《哈尔滨医药》2009,29(6):109-109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切除病灶、缓解疼痛、矫正畸形,重建一个稳定的关节,恢复改善膝关节的运动功能。而术前充分准备,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关键的环节。我院对14例膝关节病变的患者进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140-142
目的研究综合性护理应用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的缓解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6月~2017年8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出9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的术后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6h,观察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和膝关节屈曲度≥90°耗费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的应用强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全方位整体性护理,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膝关节疾病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2018年4月~2019年10月接收的78例重症膝关节疾病,均运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HSS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与满意度情况。结果:在HSS与膝关节活动度水平上,治疗后提升幅度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6.1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可以有效的改善疾病症状,优化关节功能,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为临床合理有效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54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措施包括疼痛护理、术后切口引流的护理,患肢血循环的观察,指导关节功能、肌力恢复训练、饮食调节、心理安抚等护理配合。本组患者恢复较好,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出血、化脓,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和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应采取综合全面的护理模式,确保护理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研究在合并股骨外侧弓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外移股骨开髓位置对术后影像学及短期临 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院关节外科的合并股骨侧弓角超过3°的膝关节 炎患者40例(60膝),均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28膝未做股骨开髓位置的调 整为标准位置开髓组(常规组),2016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32膝股骨开髓位置较常规组水平外移5 mm,为开髓 位置外移组(设计组)。2组股骨截骨均采用髓内定位的方法,以固定6°作为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比较2组手术情 况、影像学及术后1年临床疗效的差异;影像学评价包括股骨外弓角、术前髋膝踝角、股骨外翻角、术后髋膝踝角、股 骨假体角、胫骨假体角、髌股关节对合角等,临床疗效评估包括术前、术后1年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 骨关节炎指数、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和Feller髌骨评分等。分别以180°±3°、90°±2°、90°±2°、≤10°作为术后 下肢力线、股骨假体位置、胫骨假体位置和髌股关节对合优良的标准。结果 2组手术均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 (CR)膝关节假体,无1例发生内外侧副韧带损伤或止点断裂,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2组均未发生感染、 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股骨外弓角、术前髋膝踝角、股骨外翻角、术后胫骨假体角、术后 胫骨假体优良率、髌股关节对合优良率、术前WOMAC指数、KSS临床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术后1年WOMAC指数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设计组术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髌股对合角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下肢力线和股 骨假体位置的优良率以及术后1年KSS临床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合并中重度 股骨外侧弓畸形的TKA病例,合理外移股骨开髓的位置,可以改善下肢力线、假体位置及髌股对合关系,短期随访临 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MRI技术对髌股关节排列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评价方法和价值,以便更准确判断髌股关节病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选取有髌股关节排列和运动轨迹异常的30例患者共43膝为试验组,另外选取无髌股关节症状和体征的志愿者15例共30膝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膝关节进行动态MRI检查,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屈膝0°)和屈膝6°、12°、18°、24°、30°、36°,连续成像,在各个角度下对髌骨倾斜角(PTA)、适合角(CA)、股骨滑车角(FTA)进行准确测量,比较2组患者各项测量值的差异性并寻找髌股关节的运动规律。结果 2组患者膝关节间PTA、FTA、CA值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膝关节的PTA及FTA值均随膝屈曲角度的增而减小,试验组中诊断为髌骨半脱位的21膝的CA值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 PTA、CA、FTA值可以在动态MRI技术中定量评价髌股关节,动态MRI技术不仅能反映髌股关节的异常排列程度,还可以提供异常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动态MRI技术通过对膝关节屈曲过程的连续成像可得出髌股关节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功能训练器(CPM机)联合冷疗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对患者的膝关节进行单独使用CPM机;观察组42例,在CPM机锻炼的基础上配合冰桶冷疗法.两组患者均从术后的第1天进行CPM机锻炼,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开始配合冰桶冷疗法锻炼,两组患者治疗均至术后第8天结束,即疗程为8天,且在术后第2、5、8天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即冷疗效果、患者的意识清醒状况.结果 在术后第5、8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肿胀程度明显缓解,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增加(P<0.05);且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8天,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意识清醒程度无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CPM机联合冰桶冷疗法,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伤口疼痛程度、关节肿胀度,明显增加了膝关节的活动度,促使膝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妍 《安徽医药》2017,21(5):952-954
当膝关节出现各种严重的非感染性关节炎,经保守治疗关节的疼痛、畸形症状不能改善时,可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术来治疗该类疾病.但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创面较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要求高,为提高手术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发生,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就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稳定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分总结。结果根据Tohn.N.Insall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2.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后稳定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切实有效方法,而且尤其适用于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后交叉韧带退变明显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康复中主动快速康复锻炼的效果及对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某院骨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实施主动快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同一时间段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快速康复锻炼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实践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Lateral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 outcomes have been inferior to those described after medial UKA. Inaccurate implant positioning and mechanical axis malalignment appear to be the most common technical errors. Rare studies or failure identification on lateral UKA are currently 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We describe the utilization of computer-assisted lateral UKA placement for lateral knee osteoarthritis with a valgus malalignment of 10°. Navigation allows for a dynamic intraoperative visualisation of the mechanical axis, as well as for accurate component positioning and overall postoperative limb alignment. The systems allow the knee position to be captured with appropriate tension in extension and flexion prior to making definite cuts. Postoperatively, no instabilities occurred with a precise component placement. Navigation can be used in rare cases for lateral UKA.  相似文献   

20.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5例110膝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1~5年(平均2.2年)。结果:治疗效果优10例,良86例,可14例,优良率87.27%;治疗后HH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于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