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究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胰石蛋白(pancreatic stone protein,PSP)水平变化及发病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某市2所三甲医院共57例ICU机械通气发生VAP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57例ICU机械通气未发生VAP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L-6、IL-8、PSP水平,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病危险因素,分析血清IL-6、IL-8、PSP与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pulmonaryinfection score,CPIS)、ICU机械通气VAP发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发生VAP患者血清IL-6、IL-8、PS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VAP患者(P<0.05),且VAP患者血清IL-6、IL-8、PSP水平与CPI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8、0.598、0.676,均P<0.05)。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是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且血清IL-6、IL-8、PSP水平与VAP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ICU机械通气发生VAP患者的血清IL-6、IL-8、PSP表达异常升高,与患者病情程度、发病危险因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检测血清IL-6、IL-8表达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AP发生风险,同时有助于临床评估VAP患者病情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将VAP发生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谵妄发生提供防治数据基础。 方法 对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ICU收治的462例危重患者进行观察,记录谵妄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462例患者中发生谵妄103例,谵妄发生率22.3%。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发现患者年龄>60岁,使用咪唑安定、低血压、发热、电解质紊乱、机械通气、并发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及感染时谵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咪唑安定、发热、电解质紊乱是导致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在重症监护室中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对于应用咪唑安定治疗并发有发热、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当积极对症治疗,预防谵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现状,筛查出高危因素,制定相应预防对策,控制新生儿感染。 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儿5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527例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24例,感染率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医院感染和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在体重(P=0.011)、胎龄(P<0.001)、分娩方式(P=0.014)、有无机械通气(P=0.008)、有无静脉营养(P=0.001)、是否侵入式治疗(P<0.001)等指标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新生儿体重偏低(OR=2.117,95%CI:1.988~2.254);早产(OR=2.077,95%CI:2.009~2.148);剖宫产(OR=1.276,95%CI:1.199~1.359);机械通气(OR=1.699,95%CI:1.621~1.78);静脉营养(OR=2.387,95%CI:2.342~2.433)和侵入式治疗(OR=1.522,95%CI:1.501~1.543)。 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率较高,应根据相应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对策,控制新生儿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138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和CPIS评分.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气管切开、昏迷、住ICU≥5d、机械通气≥4 d、使用镇静剂、使用激素、留置胃管与VAP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ICU≥5d、留置胃管和昏迷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VAP组APACHEⅡ评分(21.8±7.4)明显高于非VAP组(14.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例VAP患者中共分离出1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4株占63.4%,革兰阳性菌35株占21.3%,真菌25株占15.2%,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结论 住ICU≥5d、留置胃管和昏迷是发生VAP的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可作为预测VAP感染的指标,导致VAP的各种病原菌普遍耐药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原学特征。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48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组,采集患儿鼻咽拭子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期选择114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自制问卷调查两组儿童相关资料,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影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 483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主要是病毒感染占55.07%(266例),其次是细菌感染占33.95%(164例)。病毒感染中副流感病毒1型检出最高,为13.87%,细菌感染中副流感嗜血杆菌占比最高,为16.98%。经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年龄<5岁、入院前滥用抗菌药物、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有反复感染既往史、伴免疫缺陷、营养不良、3个月内住院次数≥5次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病原主要以副流感病毒1型和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其感染风险和患儿年龄、入院前滥用抗菌药物、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有反复感染既往史、伴免疫缺陷、营养不良、3个月内住院次数≥5次等因素密切相关,需合理制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德喜  陈磊  朱晓云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0):1180-1183
目的 了解金山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特异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9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金山区某社区35岁以上户籍居民2 102人,问卷调查其一般情况、疾病既往史、疾病行为和危险因素信息等信息,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高危人群检出率、危险因素暴露率等指标。 结果 检出高危人群669人,检出率31.83%,其中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者或者卒中史者90人(检出率4.28%),脑卒中危险因素≥3 项者579人(检出率27.55%)。男性检出率(38.27%)高于女性(27.32%)(χ2=28.09,P<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危人群检出率逐渐增高(χ2趋势=41.46,P<0.001)。在579名危险因素≥3的高危人群中,同时有3种和4种危险因素共计502例,所占比例达到86.70%。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暴露率依次是高血压(90.33%)、血脂异常(64.59%)、超重(48.53%)、缺乏运动(39.38%)、糖尿病(39.03%)、吸烟(34.72%)、卒中家族史(25.04%)以及房颤(13.82%),其中男性的吸烟率(65.42%)高于女性(2.82%)(χ2=250.25,P<0.001),女性的血脂异常率(69.01%)、房颤率(17.25%)高于男性(血脂异常60.34%、房颤10.85%)(血脂χ2=4.76,P=0.029;房颤χ2=4.94,P=0.026)。高血压(χ2=0.17,P=0.680)、超重(χ2=0.74,P=0.390)、缺乏运动(χ2=0.10,P=0.755)、糖尿病(χ2=1.93,P=0.165)、卒中家族史(χ2=3.59,P=0.058)的暴露率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金山区居民脑卒中高危人群危险因素暴露率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超重。  相似文献   

7.
王月霞  徐芳  滕海荣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1):1375-1377
目的 探讨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降低感染的发生。 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62例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 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有25例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9.54%;共检出病原菌11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59.48%,革兰阳性菌38株占32.76%,真菌9株占7.76%;单因素χ2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手术方式、病变分型、临床分期、手术时间、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临床分期为Ⅲ和Ⅳ期(OR=1.783,0.95%CI:1.135~2.802),手术时间≥6 h(OR=12.611,0.95%CI:1.085~6.282)是导致喉癌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影响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主要与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时间等因素相关。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积极预防术后感染,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并及时对患者术后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检测,明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8年绵阳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抗体水平,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按<18月龄、18月龄~、3岁~、5岁~、7岁~、15岁~、≥20岁组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健康人群,调查免疫史,检测血清流腮IgG 抗体。运用χ2 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 健康人群流腮IgG抗体阳性率为64.88%。7个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在13.11%~83.28%之间(χ2=556.000,P<0.05), <18月龄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3.10%,最高是3岁~组,为83.28%。随年龄增长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59.825,P<0.05)。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4,P>0.05)。有1剂次及以上免疫史人群抗体阳转率是76.81%,不同接种剂次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3,P>0.05)。 结论 绵阳市健康人群尚未形成预防流腮的有效免疫屏障,须尽早实行2剂次流腮疫苗的免疫程序,加强预防接种各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基因(preS)变异与HBV感染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67例乙肝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的血清HBVPreS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应用MEGA7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PreS基因热点变异与LC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V基因组PreS区T3116m(χ2=8.470,P=0.004)、A49m(χ2=4.939,P=0.026)、T53m(χ2=6.683,P=0.010)、A109m(χ2=5.868,P=0.015)及PreS缺失变异(χ2=12.154,P=0.000)与LC发生显著相关。PreS缺失变异在失代偿期LC患者中的频率(63.16%)显著高于代偿期LC患者(31.03%)(P=0.00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越大(OR=1.07,95%CI:1.02~1.11)、T3116m(OR=4.18,95%CI:1.39~12.61)、PreS缺失变异(OR=7.20,95%CI:2.09~24.80)是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 PreS缺失变异与T3116m是乙型肝炎患者进展至LC的危险变异,还需要大样本人群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健康体检者中冠心病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17年6月—2019年6月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4 186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统计冠心病检出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86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中检出冠心病193人,检出率为4.61%。男性94人,检出率为5.90%,女性99人,检出率为3.82%,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4,P=0.002)。年龄≥75岁老年人检出率高达7.05%,但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80,P=0.061);经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62.013)、糖尿病(OR=9.994)、血脂异常(OR=33.683)、肥胖(OR=48.521)、饮酒(OR=4.689)、吸烟(OR=15.831)、高脂饮食(OR=22.465)、高糖饮食(OR=31.375)、高盐饮食(OR=7.257)及家族病史(OR=13.229)是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浙江医院老年体检者冠心病检出率较高,应采取社区综合干预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饮酒、吸烟、高脂饮食、高糖饮食和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水平,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多元回归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ABA)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医院ICU治疗ABA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26例进行研究,统计感染ABA的药敏性,并分析ICU ABA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A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达90.00%以上,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最为敏感,耐药率均<20.00%,其中85株ABA显示对≥3种抗菌药物耐药为泛耐药;单因素分析显示,ICU泛耐药AB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方式、使用糖皮质激素、留置胃管、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使用≥3种抗菌药物呈明显相关性(χ2=20.292、10.414、7.524、7.810、9.760和11.635,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方式、留置胃管、使用≥3种抗菌药物是ICU泛耐药AB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6.527、6.337、5.467,P<0.05)。结论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ABA泛耐药现象严重,机械通气方式、留置胃管、使用≥3种抗菌药物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避免ABA感染和耐药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Wnt1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1(WISP1)/Toll样受体4(TLR4)/整合素β5通路基因变化。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2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及山东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188例纳入研究,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情况纳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n=49)、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n=139)。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WISP1/TLR4/整合素β5通路基因,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188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9例,发生率为26.06%,共分离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比79.3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WISP1信使核糖核酸(mRNA)、TLR4 mRNA、整合素β5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20 d、WISP1 mRNA、TLR4 mRNA、整合素β5 mRNA表达水平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其感染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NICU机械通气时间≥2d的患儿816例进行监测,分析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其感染危险因素,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98例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4.3%;气管插管、胎龄<37周和机械通气时间>7d是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多个因素有关,临床应重点观察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感染监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深圳市龙岗区经性传播感染HIV-1的老年男性病例特征,为解决老年男性艾滋病干预问题提供适当的应对策略。方法 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监测系统”,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深圳市龙岗区内登记的经性传播感染,年龄≥50岁的男性HIV-1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756名老年男性HIV-1感染病例中,在婚占55.16%(417/756),省外户籍为主,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占到64.15%(485/756);2010年之后病例报告数大幅上升,晚发现比例高;同性性传播占28.31%(214/756),异性性传播占71.69%(542/756),不同的报告时间(χ2=9.967,P=0.019)、年龄(χ2=23.990,P<0.001)、文化程度(χ2=42.957,P<0.001)、婚姻(χ2=6.928,P=0.031)、户籍(χ2=11.586,P=0.021)、职业(χ2=38.624,P<0.001)、性病史(χ2=29.545,P<0.001)、发现途径(χ2=137.172,P<0.001)、病程阶段(χ2=6.539,P=0.011)、是否接受CD4检测(χ2=18.268,P<0.001)等因素在同性和异性性传播方式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男性HIV-1感染病例快速增多,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应该引起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HIV-1的蔓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对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357例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AP的发病率为18.8%;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菌占65.6%,革兰阳性菌25.4%,真菌9.0%;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7d、应用制酸药物、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用及留置胃管是VAP的高危因素。结论 VAP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危险因素的存在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分析佛山市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患病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佛山市51 200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统计并记录所有受试者的体检资料数据信息,分析HUA患病现况,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统计HUA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51 200例受试者中,共有6 891例HUA患者,占比13.46%。其中男性HUA患者5 711例,占比20.00%,女性HUA患者1 180例,占比5.21%。年龄<60岁的HUA患者5 623例,占比13.45%,≥60岁的HUA患者1 268例,占比13.49%。HUA患病与性别(χ2=2 371.250)、高血压(χ2=586.557)、高脂血症(χ2=1 819.032)、肥胖(χ2=857.320)、肌酐清除率下降(χ2=575.533)及高甘油三酯(χ2=2 403.077)等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1.957)、高血压(OR=1.885)、高脂血症(OR=2.643)、肥胖(OR=1.720)、肌酐清除率下降(OR=2.541)及高TG(OR=1.651)均为HUA患病的危险影响因素。结论 佛山市体检人群中HUA患者以男性为主,且与年龄无明显关联。HUA的危险因素主要包含男性、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肌酐清除率下降及高甘油三酯,临床上应对此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科学干预,从而更好地达到防控HUA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刘洋  吴芸芸  王青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10):1220-1222
目的 了解重庆市健康人群麻疹、风疹病毒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个监测区县,每个监测区县抽取2个监测点(村委会或社区),各监测点随机抽取1~30岁人群188人采集血标本并开展问卷调查。采用ELISA检测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水平。结果 共采集了2 855人份血样,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93.42%,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88.65%。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χ2=121.873,P<0.05)、不同地区(χ2=31.703,P<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χ2=0.204, P>0.05)、不同民族(χ2=3.782,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χ2=54.858,P<0.05)、不同地区(χ2=99.009,P<0.05)、不同民族(χ2=11.331,P<0.0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χ2=0.255,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岁人群中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均较低,渝北区、垫江县抗体阳性率较低。结论 重庆市健康人群中,麻疹、风疹病毒IgG抗体水平总体较高,但仍存在薄弱环节。需针对重点年龄组和薄弱地区适时开展含麻疹风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减少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肿瘤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对癌症中心ICU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并行有创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VAP定义将其筛选为VAP组和未发生VAP者为对照组,分析发生VAP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肿瘤患者在ICU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中74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48.4%;氧和指数(OI)<200、急性生理性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20、年龄≥60岁以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S)评分>6是发生VAP的主要危险因素;VAP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258株,革兰阴性菌占62.4%,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占20.2%,主要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占17.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该肿瘤专科医院,ICU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较高,病情危重、氧合差、APACHEⅡ、CLIS评分高是重要危险因素,VAP的病原菌分布和抗菌谱有别于综合医院ICU。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曲靖地区0~14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科学实施三级预防策略提供支撑。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曲靖地区妇幼保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0~14岁1 332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0~6月龄婴儿采用Graf超声筛查DDH,7月龄~14岁儿童采用X线检查筛查DDH。分析0~14岁儿童DDH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疾病三级防治策略。 结果 1 332例儿童中,DDH检出22例,检出率为1.65%;各年龄段DDH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6,P>0.05);女性DDH检出率高于男性(χ2=7.090,P<0.05),左侧髋关节DDH检出率高于右侧(χ2=4.583,P<0.05);经单因素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羊水过少(OR=3.851)、臀位产(OR=2.064)、臀纹不对称(OR=2.776)和有家族史(OR=3.560)为0~14岁儿童DD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0~14岁儿童DDH以女性和左侧髋关节多见,其中羊水过少、臀位产、臀纹不对称和有家族史为DD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DDH预防遵循三级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孕期监测羊水量、胎位,疾病初期对高危儿童筛检、家庭指导以及疾病期间对症治疗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 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