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茜  侯健 《肿瘤防治研究》2013,40(6):514-516
0 引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占NHL的30%~40%,它是一类在细胞遗传学、分子学、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方面异质性均明显的疾病,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HOP化疗使患者的5年OS(over all survival)由45%提高到58%,但是仍有20%~50%的患者治疗失败.近年来我国的DLBCL发病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不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改变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寻找关键的预后因子成为目前制定个体化方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最近国外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它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不能做出准确评估。一些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el-6、Bcl—2、survivin、p53等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对指导DLBCL的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常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血液肿瘤。DLBCL为一种高度异质性淋巴瘤,患者在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和预后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对DLBCL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D47分子是一种整合素相关蛋白,在DLBCL细胞中过度表达,并在淋巴瘤免疫逃逸中起关键作用。本文拟就CD47分子相关信号通路、在DLBCL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和DLBCL中靶向CD47分子的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该疾病经过正规治疗,部分是可治愈的.患者的预后因具有不同的遗传学表现而对治疗反应各异,表明这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可用于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但IPI相同者的生存期并不一致,说明IPI亚组中仍存在着异质性.根据已发现的遗传学特异改变以及对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可确定多个能够独立于临床指标、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分子标记物,是对国际预后指数的丰富和发展.近来,随着DNA微阵列及组织阵列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淋巴瘤生物学表现,并促进了新型诊断方法的进展,有利于改进了现有的预后判断模型.然而,在涉及不同预后指标的重要性及常规应用性等方面,文献资料并不统一.本综述总结了判断DLBCL预后标记物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目前以标记物评估DLBCL治疗风险、指导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罕见的亚型, 具有特殊的免疫母细胞或浆母细胞样的形态学特点, 免疫表型独具特征,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生。此病虽然罕见, 但是其临床过程具有侵袭性且预后不良, 因此明确认识该疾病的特点是诊断的关键。ALK+DLBCL对传统化疗方案反应性差, 最近推出的小分子ALK抑制剂可能对这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一项日趋成熟的基因检测技术,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DLBCL的基因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的靶向治疗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使得基因突变在DLBCL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DLBCL预后相关基因突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微血管密度、Ki-67标记指数、bcl-6阳性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4和Ki-67、bcl-6的表达,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1)肿瘤微血管密度与Ki-67标记指数有关(P<0.01),与bcl-6表达阳性率无关;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21.5(×200倍)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21.5(×200倍)预后较差:3)肿瘤细胞Ki-67的标记指数值在28.2%~85.6%之间,中位数59.4%,标记指数>59.4%较≤59.4%者预后差:4)bcl-6表达阳性率在12.4%~90.8%之间,中位数42.0%,阳性率>42.0%较≤42.0%者预后好.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计量、Ki-67标记指数和bcl-6阳性率是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郭亚男  郭俊明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3):1372-1376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多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调控RNA。它们通过序列特异性翻译抑制或mRNA 裂解来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生物学过程。近期的研究发现,许多microRNA具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恶性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 左右,DLBCL被定义为B 细胞起源的、有大的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临床表现、需要高效力的化学治疗的恶性淋巴瘤,这类肿瘤发生于淋巴结内或结外,可原发或继发于其它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演进,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极具异质性。现已发现若干种microRNA直接参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microRNA表达谱也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分子亚型相关。作为一类新的分子靶标,microRNA被应用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生物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摘 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种罕见的亚型,具有特征性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点。其临床过程具侵袭性,预后不良,明确认识该疾病是诊断的关键。选择性ALK抑制剂可能是ALK+DLBCL患者潜在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Zhang J  Wang MY  Xu LC  Gu SY  Cao JN  Hu XC  Hong XN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8):614-618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PC-DLBCL的分期系统和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全组患者的1、3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3.8%、71.1%和69.0%,平均EFS为91.3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3%、80.3%和72.4%,平均OS为98.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为ⅠE或ⅡE1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1分、肿瘤长径<5 cm、浸润深度浅的患者EFS和OS显著延长(均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ECOG体力评分结果以及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无关(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Ann Arbor分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PG-DLBCL患者E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PG-DLBCL的分期系统和各种治疗措施所处的地位仍存有争议,需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以优化PG-DLBCL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的几项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的R-CHOP+X临床试验均未...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许多患者应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之后发展为复发和难治性的DLBCL,而一旦发展为复发难治性的DLBCL,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则收效甚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抗体-药物偶连物(ADC)治疗和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等。本文现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检测所有患者癌组织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根据miR-155的表达水平将所有患者分成miR-155高表达组(n=72)和miR-155低表达组(n=4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miR-155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155高表达组患者结外侵犯比例显著高于miR-155低表达组(P<0.05);miR-155高表达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29.2%)及总体生存率(40.3%)均显著低于miR-155低表达组(81.3%和83.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miR-155表达水平是DLBCL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影响因素;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速度(0.53±0.04)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1.0±0.03)(P<0.05),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在培养的3、4 d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38±0.01 vs 0.56±0.03;0.56±0.02 vs 0.76±0.02)(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miR-155可能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和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类型,是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上多为侵袭性病程,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但也可表现为原发于结外,其中胃肠道是DLBCL最好发的结外部位,虽然关于DLBCL的治疗已渐规范化,但由于胃肠道DLBCL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其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且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较多,因此为提高临床对此疾病的认识,以便因人而异的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其生存预后,现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类型,是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上多为侵袭性病程,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但也可表现为原发于结外,其中胃肠道是DLBCL最好发的结外部位,虽然关于DLBCL的治疗已渐规范化,但由于胃肠道DLBCL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其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且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较多,因此为提高临床对此疾病的认识,以便因人而异的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其生存预后,现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17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法,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Ki-67评估,观察短期缓解率,分析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7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7岁(15~69岁);有B症状者6人,占35.3%;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58.8%),Ⅲ/Ⅳ期7例(41.2%);IPI评分≤2分患者11例(64.7%),IPI评分>2分患者6例(35.3%);6例可评估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型4例(66.7%),非生发中心型2例(33.3%);按部位,胃12例,结肠3例,直肠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疗程以上的化疗,采用CHOP、CHOP(E)方案化疗患者9例(52.9%),采用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者8例(47.1%)。近期疗效显示:16例可评估患者,5例CR(31.3%),5例PR(31.3%),3例SD(18.8%),3例PD(18.8%);IPI评分≤2分患者50%达CR,IPI评分>2分患者均未达CR;7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1例达CR(14.3%),9例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4例达CR(44.4%);7例患者联合了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达71.4%(2例CR、3例PR),9例未联合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55.6%(3例CR、2例PR)。结论:17例PGI-DLBCL患者多为中年,确诊依靠手术或内镜病理活检,大部分患者Ki-67表达>40%,需加强超声胃镜及PET-CT检查,以便更好的评估预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其预后相关。治疗中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较好,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陶雪  刘爱春 《现代肿瘤医学》2020,(20):3620-3623
复发和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是挽救化疗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然而,超过60%的患者不适合移植,这些不适合移植的病人只能考虑新的疗法或药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新疗法,目前已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本综述将介绍CAR-T的结构和机制,重点介绍CAR-T产品的临床数据,简要回顾毒性及其管理,并讨论了CAR-T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热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林 《白血病.淋巴瘤》2012,21(12):763-766
 【摘要】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多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调控RNA,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生物学过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一类恶性淋巴瘤,为B细胞起源,侵袭性高、生长迅速,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近年研究发现,若干种miRNA直接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miRNA表达谱也与DLBCL分子亚型相关。作为一类新的分子靶标,miRNA在DLBCL的诊断和生物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PB-DLBC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2008版和2016年修订版的WHO关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8例患者确诊为PB-DLBCL,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7~76岁,中位年龄54岁,6例发生于右侧乳腺,2例发生于左侧乳腺。病例随访9~52个月,2例失访。乳酸脱氢酶(LDH)156~238 U/L,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免疫组化CD20、CD79a均(+),Ki67约70%~90%,7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非GCB亚型),1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GCB亚型)。8例患者EBER检测均(-)。结论:PB-DLBCL发病少见,恶性程度高,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且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