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某高校全日制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采用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制定的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知晓率调查。结果 共调查9 416名大学生,其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8.98%;女生的知晓率为82.20%(5 587/6 797),男生的知晓率为70.64%(1 850/2 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一年级学生的知晓率(91.98%)最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知晓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文科生的知晓率(88.06%)最高;来源于珠三角地区的学生知晓率(80.92%)高于粤东、粤西、粤北和省外的学生(P<0.01);来自城市和城镇学生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学生(P<0.01)。在中学时期或在校外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1.33%、80.65%)高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均P<0.01)。答对全部8道知识题的学生有2 604人,占27.66%;以答对7道题的学生最多,有3 044人,占32.33%。结论 该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应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开展精准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8—2017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广东省2008—2017年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7年广东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28起,中毒人数5 520例,死亡62例,罹患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9月报告事件数最多(38起),4月份病死率最高(5.81%)。细菌性食物中毒报告事件数最多(占54.82%),致病因子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33.6%)。病死率最高是真菌性食物中毒(占42.55%)。食物中毒罹患率较高的是粤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均为0.68%),各地级市中珠海市罹患率最高(4.74%);病死率最高的是云浮市(66.67%)。罹患率最高的场所是集体食堂(占58.33%),家庭的病死率最高(占13.82%)。结论 各地应在高发季节提前发布食品安全预警,珠三角地区要加强对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管,粤北地区应加强居民居家烹饪安全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人的膳食摄入情况,为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推动广东省全民膳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数据源于2018年广东省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调查14个监测点的≥18岁居民8 603人。对样本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后,估计不同特征人群的膳食摄入情况。结果 8 476人纳入分析,人均每日蔬果摄入量为463.3 g/d,人均每日红肉摄入量为212.2 g/d。蔬果摄入不足率为45.7%,男性蔬果摄入不足率(50.0%)高于女性(41.2%)(P<0.01),农村(51.4%)高于城市(43.1%)(P<0.05)。红肉摄入过多率为78.4%,男性红肉摄入过多率(83.8%)高于女性(72.8%)(P<0.01),城市(81.5%)高于农村(71.6%)(P<0.01)。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6.6 g/d,食盐摄入过多比例为45.8%。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34.1 g/d,食用油摄入过多比例为48.7%。结论 广东省成年人红肉摄入过多情况较为严重,蔬果摄入不足率仍较高,农村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过多情况不容忽视,需加强膳食营养干预,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4类慢性病死亡情况及早死概率趋势,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的死因资料,分析4类慢性病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户籍人口4类慢性病合计标化死亡率由2012年260.54/10万下降到2018年227.98/10万(APC=-1.19%,P>0.05)。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粗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APC分别为3.67%、3.25%和6.82%(均P<0.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APC分别为-5.92%和-9.52%(均P<0.05)。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4类慢性病合计早死概率为13.05%~14.87%(APC=-0.4%,P>0.05)。按疾病类别分类,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09%、-8.15%(均P>0.05);恶性肿瘤和糖尿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70%、4.92%(均P>0.05)。女性、农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20.47%、 -11.57%(均P<0.05)。结论 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居民4类慢性病合计的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波动变化。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防治,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广东省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为开展牡蛎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的风险评估以及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污染程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选取广东省11个牡蛎消费量较大的地级市进行样品采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进行诺如病毒GI型和GII型检测。结果 共采集牡蛎样品1 298份,检出诺如病毒阳性217份,总阳性检出率为16.72%;其中GII型检出率(14.56% )高于GI型(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冬季检出率最高(43.40%)。产地为国外的牡蛎检出率(6.72%)低于国内(1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通环节的检出率(18.21%)高于餐饮环节(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省流通和餐饮环节中的牡蛎均存在诺如病毒污染,以GII型为主,冬季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广东各地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探索加强医疗机构报告质量的对策。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抽查掌握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相关指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级别、各地域报告质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报告质量综合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相关关系。运用加权秩和比法(WRSR)对21个地市的传染病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档。结果 2017—2019年广东省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P<0.01),省级医疗机构报告质量总体上优于其他级别(P<0.01);珠三角地区优于粤东、粤西和山区。各地医疗机构报告质量综合率与人均GDP呈中度正相关(r=0.608)。加权秩和比法将21个地市分为优、良、中、差4档,各档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东省各区域传染病报告质量不均衡,粤西和粤东地区报告率尚未达到十三五规划指标要求,应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还可通过加强行政监管,规范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等方式提升传染病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计划”)某试点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实施“计划”的重点监测县抽取中小学生进行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检测及问卷调查。多组均值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贫血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 2014—2017年共抽取学生2 590人,各年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分别为(138.1±12.0)、(136.4±13.4)、(138.1±12.4)、(138.1±15.4)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来各年贫血率分别为5.4%、5.4%、4.5%、6.7%,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5年初中生贫血率高于小学生(P<0.05),其余年度小学、初中生间,男、女生间贫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OR=6.947)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缺乏学生(OR=2.030)发生贫血的风险更高。结论 该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改善不明显,少数民族和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缺乏学生是需改善贫血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东省成年居民饮水现状及特征。方法 数据资料来自2015年广东省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中的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的饮料、茶水和白水消费频率及消费量进行分析。结果 3 694名成年居民饮料、茶水消费率分别为58%、43%;饮料、茶水、白水每日消费量平均为24.5、356.4和826.0 mL,分别占总饮水量的2%、24%和74%。男性饮料、茶水消费量高于女性,白水消费量比女性低(均P<0.01)。随年龄增长,饮料、白水消费量降低,茶水消费量升高(均P<0.01)。在校学生的饮料消费水平最高。饮料消费量随身体活动强度增大而增加(均P<0.01)。结论 广东省成年居民饮水状况受性别、年龄、职业、身体活动因素影响,青年人,尤其在校学生的饮料摄入较高,需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饮水知识宣教,引导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束缚应激模型在凉茶“降火”研究中应用的科学性及适用性。方法 急性和慢性应激束缚模型实验,均为雄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束缚组、低、中、高3个剂量凉茶组[0.8、2.4、7.2 g/(kg BW)凉茶干膏粉],每组8只。急性应激束缚模型为给药5 d,第5天给药1 h后除对照组外束缚2 h;慢性应激束缚模型为每天给药1 h后除对照组外束缚2 h,共10 d 。给予不同时间的处理后,观察小鼠一般行为,记录终体重及肝脏重量,计算肝体比,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尿素氮的含量,测量肝脏中丙二醛、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急性和慢性应激束缚模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尿素氮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或P<0.01);慢性束缚应激模型肝脏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降低 (P<0.01)。高剂量凉茶组与慢性束缚组相比,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尿素氮含量均降低(P<0.01);肝脏丙二醛、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升高(P<0.05或P<0.01)。结论 模拟“上火”,急性和慢性应激束缚模型均成立,且用于评价凉茶“降火”功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东省糖尿病的整体死亡情况和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为今后糖尿病死亡情况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5—2015年广东省死因监测系统,计算糖尿病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采用χ2检验用于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用于趋势变化APC的判别。结果 2005—2015年广东省因糖尿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从1.40%下降到1.30%(APC=-1.09%,P<0.01);糖尿病死亡率由7.13/10万下降到6.26/10万(APC=-1.69%,P<0.01);糖尿病标化死亡率从10.37/10万下降到7.79/10万(APC= -3.15%,P<0.01);糖尿病早死概率从0.47%下降到0.32%(APC=-4.11%,P<0.01);广东省21个地市的糖尿病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呈逐年降低趋势(均P<0.01)。结论 广东省糖尿病总体死亡情况虽呈下降趋势,但依旧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须进一步持续实施全民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家用电器类产品伤害发生特征,为制定家用电器类产品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2019年广东省产品伤害监测系统中“家用电器”类产品伤害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年广东省家用电器类产品伤害数据共计2 063例,男女性别比为1.37:1,造成伤害的家用电器产品主要为电热水壶(21.81%)、电风扇(16.63%)、热水器(11.25%)、冰箱(6.93%)和饮水机(6.79%)。不同家用电器产品,在人群、性别、伤害发生原因、发生时活动、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政府部门可综合考虑家用电器产品伤害特征,从职能干预、社会共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东省≥18岁居民饮酒行为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14个监测点≥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饮酒行为问卷调查。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法估计不同特征人群的饮酒行为特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 600名≥18岁的常住居民,经复杂加权计算后,男性占51.42%,女性占48.58%;城市居民占68.99%,农村居民占31.01%。2018年广东省≥18岁居民过去12个月饮酒率为50.13%,男性(66.71%)高于女性(32.59%),城市(53.96%)高于农村(41.61%)。过去30 d饮酒率为31.50%,男性(45.29%)高于女性(16.90%)(均P<0.01)。62.77%的男性和88.02%的女性每周饮酒<1 d,随着年龄增加,每周≥5 d的饮酒频率逐渐上升。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11.98 g,男性(15.74 g)远高于女性(3.13 g),农村(15.78 g)高于城市(10.57 g)(均 P<0.01)。广东省≥18岁居民危险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分别为1.25%和2.31%,农村危险饮酒率(1.84%)高于城市(0.99%)(P<0.01)。结论 广东省≥18岁居民饮酒行为现况不容乐观,加强以农村地区、文化程度偏低、中老年男性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3~5岁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为广东省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第4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期间,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4个城区、4个乡镇的3~5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第4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儿童家长)》。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广东省3~5岁儿童家长2 592人,男性占22.45%(582/2 592),女性占77.55%(2 010/2 562),以儿童母亲为主,占65.63%(1 701/2 56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54%(1 310/2 592),初中以上占49.46%(1 282/2 562)。城市和农村各占50%。儿童家长对细菌可以引起牙龈发炎的知晓率最高,为83.18%,吃糖可以导致龋齿的知晓率为82.72%,氟化物牙膏能否保护牙齿和窝沟封闭能否预防儿童龋齿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2.91%、19.48%。城市儿童家长8道口腔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农村儿童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98.19%的家长同意口腔健康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 28.32%的家长同意母亲牙齿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的说法。城市家长在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定期口腔检查是十分必要的、牙齿的好坏是天生的,与自己保护关系不大、母亲牙齿不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的积极态度比例上均高于农村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大部分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观念和口腔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部分口腔知识较欠缺。口腔健康知识及态度城市儿童家长均好于农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广西地区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艾滋病(AIDS)病例(简称HIV/AIDS病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于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启动HAART的102例老年HIV/AIDS病例12个月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HAART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在102例老年HIV/AIDS病例中,HAART 12个月内出现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症状34例,发生率33.33%,其中HAART第3~6个月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0例,占比88.24%。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为肝功能损害(12/102,11.7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睡眠障碍、眩晕)(5/102,4.90%)、骨髓抑制(5/102,4.90%)、皮疹(4/102,3.92%)、消化道症状(食欲改变,恶心呕吐)(4/102,3.92%)、肾功能损害(3/102,2.94%)。治疗12个月后辅助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P<0.05)、谷草转氨酶(P<0.05)、病毒载量(P<0.0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甘油三脂(P<0.01)、血清总胆固醇(P<0.01)、CD4+ T淋巴细胞计数(P<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 T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数值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 广西地区老年HIV/AIDS病例启动HAART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在开始治疗的前3~6个月出现,治疗12个月后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抑制和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性别差异。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病史、实验室检验及超声心动图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男性患者(P<0.05或P<0.01)。结论 不同性别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女性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NT-proBNP水平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东省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防控需求,为示范区采取相关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广东省第四轮示范区地区2011—2018年HIV/AIDS报告病例及抗病毒治疗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8年共新报告HIV/AIDS病例34 926例,其中城市示范区报告病例集中在20~39岁(68.76%)、以同性传播为主(48.09%);县区示范区报告病例中异性传播是首要感染途径(77.87%),≥50岁年龄组占比呈上升趋势并成为首要感染群体(P<0.01)。两者样本来源均以医疗机构就诊检测发现为主(49.43%、56.79%)、晚发现病例来源医疗机构就诊检测比例高(63.5%、64.0%)。城市和县区示范区报告病例的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感染途径等特征,以及晚发现比例、现存活病例抗病毒治疗比例和治疗成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2011—2018年广东省城市和县区示范区地区报告病例特征和防控现状存在差异。广东省第四轮示范区在落实国家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城市和县区示范区疫情特点和当地实际,采取更细化和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东省消化系统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为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以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及其标化率等指标,分析2005—2015年广东省消化系统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情况。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描述。结果 2005—2015年间广东省共报告79 243例患者死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分性别情况均呈下降趋势(均APC<0%,均P<0.01)。标化死亡率由2005年的11.36/10万降至2015年的7.58/10万,下降了33.27%。广东省21个地市2005—2015年消化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均APC<0%,均P<0.05)。标化DALY率、标化YLL率和标化YLD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15%、-5.82%和-0.30%(均P<0.01)。随着年龄增加,中老年人的消化系统疾病负担越来越重。结论 2005—2015年广东省消化系统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防治任务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桂林市嫖客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现状、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商业性行为状况,为该地区制定艾滋病性病防治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 以2015—2019年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及羁押场所作为常规监测哨点,将自我报告既往曾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成年男性嫖客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嫖客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安全套使用状况和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结果 最终纳入1 927名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1.02%,其中“1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表面上看出来吗”知识知晓率最高为94.40%,“只与1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知晓率最低为66.06%。商业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者占33.26%;有同行性行为者占5.66%;未做过艾滋病检测者占82.62%。艾滋病性病检测阳性者127人,占6.59%(其中HIV阳性者38人,梅毒阳性者71人,丙肝阳性者21人)。不同人群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艾滋病性病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现为18岁至29岁年龄段,文化程度高者、未婚者检出率高。不同文化程度中未做过艾滋病检测的比例和商业性行为时未正确使用安全套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婚姻状况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婚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离异或丧偶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不同婚姻状况未做过艾滋病检测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婚者最低,为74.34%。结论 加强对嫖客人群安全性行为的正确引导、宣教和健康干预,有效遏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郊区某镇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好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9—2018年现住址为上海市郊区某镇的常住居民性传播疾病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特征与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上海市郊区某镇共报告性传播疾病1 925例,年均发病率155.34/10万,2012年发病率最高,为245.48/10万,2009—2018年总体发病率表现“∽”型周期波动。以梅毒和淋病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分别为82.31/10万和43.98/10万。以3、6月报告最多,共401例,占病例总数的20.8%。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81.14/10万,高于女性年均发病率129.91/10万(P<0.01);年龄以30~39、40~49岁为主,共报告病例802例,占病例总数的40.7%;职业以工人、农民及家庭待业为主,分别报告为666、543、215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4.6%、28.2%和11.2%。户籍以本县区户籍为主,共报告1 592例,占总病例数的82.7%。地区分布以农村地区为主,占56.5%,农村地区发病率(222.09/10万)高于城镇(111.70/10万)(P<0.01)。结论 上海市郊区某镇性传播疾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梅毒发病率较高。应确定重点人群,制定科学的干预策略,大力开展性传播疾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阳江市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知晓情况、艾滋病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2016—2018年通过分层抽样法抽取阳江市从事商业性性交易的女性进行调查,并利用哨点监测问卷收集监测人群人口学、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性行为等信息,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及梅毒螺旋体(TP)抗体检测。结果 2016—2018年共调查阳江市女性性服务者1 206人,平均年龄(32.84 ± 6.90)岁,HIV抗体阳性率为0.25%,HCV抗体阳性率为0.08%,TP阳性率为1.74%。2016—2018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4.75%(379/400)、89.00%(356/400)及84.48%(343/406),总体知晓率为89.39%(1 078/1 206),知晓率呈下降趋势(P<0.01)。不同档次服务场所、不同婚姻状况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中从未使用安全套或有时候使用的比例为12.19%。结论 阳江市女性性服务者HIV感染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高危行为仍然存在,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下降明显,应积极探索多种宣传及干预模式,并加强对阳性性服务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