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对该科实施常规性护理管理,2015年7月~2016年6月对该科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对比分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的变化,观察两阶段护理不良事件、患者并发症、护患纠纷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实施后并发症、护患纠纷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外科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降低外科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信息化追溯护理管理模式在口腔手术器械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手术器械科在职护理人员30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管理时间分为管理前(2020年5月~2021年4月)和管理后(2021年5月~2022年5月),管理前实施传统流程化护理管理模式,管理后实施信息化追溯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器械管理质量、满意度以及手术器械管理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合格率。结果: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器械管理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器械合格率高于管理前(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P<0.05)。结论:信息化追溯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口腔手术器械管理水平和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器械物品合格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层级式责任制管理中护理组长职责对儿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7月我院儿科护理人员20名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设为实施前,2012年7月~2013年7月设为实施后,实施前推行护士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护理层级式责任制管理模式,实施后推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护理层级式责任制管理模式,对比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管理质量和患儿满意度。结果:医患满意度、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明显低于实施前(P均0.05)。结论:层级式责任制管理中设立护理组长职责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护士实施分层管理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ICU护士护理管理中,观察比较实施前后ICU护士操作和理论考核成绩、心理状态、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后,ICU护士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得分均较实施前提高(P0.01);抑郁评分低于实施前(P0.01);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改善护士心理状态和护理质量,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有利于在护理管理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层级责任制下APN排班扁平管理模式对儿科护理人员的压力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作为改良前,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作为改良后,改良前实施层级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改良后实施层级责任制下APN排班扁平管理模式,并分别采用护理工作者压力源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改良后组压力源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改良前(P<0.05)。改良后应对方式好于改良前(P<0.05)。结论儿科护理人员采用层级责任制下APN排班扁平管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压力,增强积极方式解决问题,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6月30日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前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将2020年7月1日~2021年1月31日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基础上联合持续质量改进模式。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手术室护理人员20名。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综合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手术室综合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可提升手术室综合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护理方法进行改造,并分析其在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在实施前1年及实施后1年分别抽取100例患者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实施前后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后,护理质量确实有明显的提升,各方面较实施前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控管理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正确认知率、差错上报率及管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护理组长在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护理层级管理中加入护理组长一级,并与2014年10月~2015年9月实施的常规护理层级管理对比,分析经不同管理方法管理后我院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护理人员经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后,患者对实施护理组长制后的护理工作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实施护理组长制前的护理工作满意度(73.33%);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组长制后的专业理论知识评分为(89.66±7.58)分以及实际操作评分(92.03±5.49)分,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组长制前的专业理论知识评分为(69.38±6.28)分以及实际操作评分(75.66±7.1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层级管理中加入护理组长一级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评分、实际操作评分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士层级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内分泌科实施层级管理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2010年1月在护理部的倡导下内分泌科根据《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结合实际,制定了N0~N3级的《内分泌护士培训手册》进行培训、考核、分层级管理,7月开始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实施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在实施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在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实施层级管理模式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确保护理质量的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层级管理对普外科护理工作质量及护士工作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7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68例普外科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将2022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68例普外科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层级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士工作能力评价量表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层级管理应用于普外科,能够充分发挥和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护理质量水平,降低投诉率,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病房责任护士分层组合并纳入医疗组与医生同步共同对患者实施医疗护理的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后),与传统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90.18±3.05)分,管理后平均(97.24±2.78)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5.274,P〈0.01);管理前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平均(88.36±4.11)分,管理后平均(96.91±3.53)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12.420,P〈0.01)。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消毒隔离管理、规范化服务、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分级护理、病区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管理后均比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4.773,4.569,5.031,4.983,6.249,7.667;P值均〈0.01)。结论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施护士分层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0年7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8个病区实施护士分层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护士层级划分、确定各层级任职资格及能力要求、工作职责,落实分层培训与考核及改革工作模式,从2012年7月所有病区全部实施。比较2010年至2012年护理质量指标评价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基础护理合格率、专科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落实率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上升(P0.01或P0.05);给药错误、压疮和管道滑脱发生率下降(P0.05);护士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提升护士职业价值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对神经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52名神经科护理人员实施常规管理设为实施前组,2017年3月-2018年2月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分层级管理设为实施后组.比较实施分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优良率、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分层级管理后本组护理人员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护理质量优良率(93.8%)、患者护理满意度(95.0%)显著高于实施前(80.8%、86.5%)(P<0.01).结论对神经科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管理,能显著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增强护理操作技能,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PN连续性排班模式与护士层级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APN连续性排班模式和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初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层级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医生和护士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APN连续性排班模式与护士层级管理后病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低;患者、医生和护士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连续性排班模式和护士层级管理对减少护理缺陷,提升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助产士分级授权管理对产房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2年起,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根据助产士的工作年限及技术水平对其进行能力评价及分级授权管理,并比较分级授权管理前后产房的各项质量控制效果(如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会阴Ⅲ度撕裂)、产妇满意度、助产士职业成就感等。结果实施分级授权管理后,会阴侧切率显著下降、会阴Ⅲ度撕裂发生率减少、产妇满意度提高、助产士职业成就感增加,与未进行分级授权管理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助产士进行分级授权管理,有助于降低产妇会阴侧切率,提高产房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中融入细节管理的工作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融入细节管理,随机选取120名医务人员进行研究,分别在护理措施实施前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实施前后医务人员满意度与护理质量.结果 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中融入细节管理后满意度为95.00%,高于实施前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41,P<0.05).实施后医务人员服务意识、错误防范意识、安全意识评分分别为(93.34±10.46),(91.57±11.63),(90.35±10.52)分,分别高于实施前的(81.34±9.62),(80.03 ±9.38),(76.63 ±4.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1,6.15,6.06;P <0.05).实施后经监测工作合格率为100%,高于实施前的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1,P<0.05).结论 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中融入细节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实施层级进阶管理模式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理人员层级结构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进阶标准、各层级护理岗位职责、绩效分配和岗位设置比例,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满意度。结果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P0.05);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护理人员各个维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1或P0.05),但压力感知与实施前无差异(P0.05)。结论实施层级进阶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满意度、激发护理人员的潜能、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绩效分配制度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方法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中应用量化考核绩效管理制度,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及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得分分别为(96.38±0.91),(98.26±0.90),(97.39±0.93),(98.69±0.96),(97.28±0.74),(98.57±0.98),(99.26±0.93)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2.36±0.72),(90.38±0.75),(89.26±0.76),(91.57±0.78),(89.93±0.76),(91.23±0.78),(91.38±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6.647,90.990,82.833,10.910,636.529,60.461,13.177;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各项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750,22.733,49.430,41.483,12.926,8.980,8.517,7.806,12.920;P〈0.05);实施后医生对护理各项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336,12.975,14.344,18.237,25.745,13.100;P〈0.05)。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45,P〈0.05)。结论将量化考核绩效管理融人护理管理中,体现优劳优酬、按劳取酬的原则,是护理管理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质量改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在感染性疾病科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感染性疾病科34名护理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比较人性化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护士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人性化管理后护理质量、护士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与人性化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可以提高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展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设置护理岗位层级,制订层级岗位职责,强化护士层级培训,实施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等方法。结果医疗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职业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或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创新了整体护理模式,调动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医护配合程度,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及护士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