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报告与数据系统(CO-RADS)评分及临床特征诊断COVID-19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COVID-19疫情期间就诊的16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101例,年龄15~98岁,平均(58.0±15.5)岁,入院后均行胸部CT、核酸及抗体检测。由两位影像医师独立进行CO-RADS评分,评价结果一致性,最终评分结果由两者协商确定。以核酸及抗体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O-RADS评分的诊断效能,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评分预测COVID-19发生的风险。结果:169例患者中共139例确诊为COVID-19,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较常见(59.7%,51.8%),COVID-19患者CRP升高(χ2=15.93,P=0.000)及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χ2=4.11,P=0.043)较非COVID-19患者发生率高。COVID-19患者CT主要表现为病变多发(115/139,82.7%),下叶受累常见(102/139,73.4%),多位于外周或胸膜下(125/139,89.9%),磨玻璃密度(109/139,78.4%)伴铺路石征(83/139,59.7%)是特征表现之一。两位医生对169例患者CO-RADS评分具有较好一致性,线性加权Kappa分析系数值为0.84(95%CI:0.78~0.89)。COVID-19患者评分较非COVID-19患者高(Z=-7.473,P=0.000)。CO-RADS评分诊断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5% CI :0.85~0.95,Z=13.71,P<0.0001),最佳截断值为3,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5%、83.3%。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O-RADS评分是诊断COVID-19的危险因素,评分为2~5分时其风险是1分的3.43、4.67、45.00、312.00倍。结论:不同医师的CO-RADS评分一致性好,诊断效能高,评分越高COVID-19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5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胸部CT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4月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对咽拭子标本检查结果为阳性的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8.2±19.6)岁]的临床数据和CT资料;同时对患者行薄层胸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以观察患者的肺部改变,对各肺区受累情况进行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5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0例患者(80%)曾到过武汉或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史,17例(34%)无明显症状,38例(76%)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结果多数在正常范围内,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典型CT表现主要为磨玻璃影、铺路石征、实变,且肺组织病变以周围型为主,双侧多叶分布。肺前区CT评分明显低于后区(H=?4.096,P=0.003),中、上区CT评分低于下区(H=6.917,P=0.031)。 结论 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无明显异常,而胸部CT的改变比较明显,因此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胸部CT的表现,密切关注胸部CT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发现以来,迅速蔓延,其早期诊断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疾病进一步传播的有效控制。目前,诊断的依据是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其中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是COVID-19确诊的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临床依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方法,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价值仍未可知。笔者分析了18F-FDG PET/CT在COVID-19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评估COVID-19患者纵隔淋巴结受累情况方面的潜在应用,讨论了COVID-19患者肺外器官和组织受累可能出现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薄层高分辨率肺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10日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20例患者的CT图像、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数,C反应蛋白及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计算CT诊断新冠肺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20例中男49例,女71例,年龄(50.7±17.1)岁;白细胞计数正常及减低者110例(91.7%);淋巴细胞百分数正常及减低者 118例(98.3%);淋巴细胞计数正常及减低者120例(100%);C反应蛋白升高者67例(55.8%)。本组中最终确诊COVID-19患者91例,首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81例,检出率为89.0%。120例患者中首次CT筛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04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44.8%、84.6%和81.3%。结论:高分辨率薄层肺部CT检查能及时、敏感地检出病毒性肺炎,弥补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核酸检测阴性的不足,使临床医师能及早对临床疑似病例采取隔离等处置措施,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8例最终经深圳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把临床分型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患者分为普通型和重型/危重型2组,应用推想科技影像人工智能软件(InferReadTM CT Pne...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原发灶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因发现淋巴结转移性鳞癌而原发灶不明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12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51岁。所有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均于18F-FDG PET/CT显像前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原发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确诊。分析并计算18F-FDG PET/CT检测原发灶的检出率;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部位、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分析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的相关性。 结果 56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测原发灶阳性44例(真阳性42例、假阳性2例),检出率为75.0%;假阴性1例(鼻咽癌);11例患者18F-FDG PET/CT未发现原发灶。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r=0.32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不明原发灶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的18F-FDG代谢强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孙黎  李广明  史珊  杨学东 《放射学实践》2020,(11):1369-1374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疑似COVID-19患者胸部CT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最终共纳入253例患者,阳性组203名,阴性组50名。对胸部CT进行诊断分型,并记录CT征象。以模式1(CT诊断分型)、模式2(CT诊断分型+CT征象)、模式3(CT诊断分型+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三种模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种模型诊断准确性。结果: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三种模式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6%、96.0%和95.2%,特异度分别为34.0%、48.9%和32.7%,符合率分别为83.4%、87.0%、82.2%,AUC为0.768、0.895和0.812。结论:COVID-19胸部CT结构化报告能较为准确地诊断COVID-19肺炎,敏感度较高,但缺乏特异度,结合CT征象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特别是提高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总结核酸检测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早期病变的认识。方法:从3次核酸检测最终确诊为COVID-2019的 217例患者中,选取之前核酸检测阴性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表现。结果:56例核酸检测阴性患者中,首次胸部CT有2例(3.57%)未见异常,54例(96.43%)可见异常。54例胸部CT有异常患者的病变分布特点:累及单肺叶12例(22.22%),其中病变位于左下叶6例;累及多肺叶42例(77.78%),其中37例累及3~5个肺叶。病灶形态:表现为类圆形15例(27.78%),楔形9例(16.67%),不规则形30例(55.56%)。病变密度:表现为磨玻璃影(GGO)36例(66.67%),GGO+实变13例(24.07%),以实变为主5例(9.26%)。间质性改变:小叶核心间隔增厚(铺路石征)28例(51.85%),小叶间隔增厚16例(29.63%),细支气管充气征25例(46.30%)。CT分期情况:早期26例(48.15%),进展期23例(42.59%),重症期4例(7.41%),转归期1例(1.85%)。结论:96.43%的核酸检测阴性COVID-2019患者首次胸部CT可见阳性表现,CT分期主要为早期(48.15%)和进展期(42.59%),重症少见(7.41%),对胸部CT出现阳性表现即使核酸检测阴性者需高度重视,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相(吸气相与呼气相)CT空气潴留征及病灶范围半定量评分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重症及血气指标异常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无锡市定点收治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并住院治疗的非重症COVID-19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低剂量双相CT检查且在病程中按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联合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在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断和腹膜转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18F-FDG PET/CT显像的89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其中59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复发组,中位年龄51(26~82)岁]、30例卵巢癌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良性腹膜增厚患者[未复发组,中位年龄55(34~79)岁]。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分别计算18F-FDG PET/CT和CT增强诊断复发性卵巢癌及术后残端复发、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腔外其他转移灶的效能。绘制18F-FDG PET/CT、CA125、HE4及其联合检测复发性卵巢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效能。诊断效能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评估多种因素对复发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计算95%置信区间(CI)。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单个预后因素对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 结果 18F-FDG PET/CT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22%(55/59)、 93.33%(28/30)、 93.26%(83/89)、96.49%(55/57)、 87.50%(28/32),高于增强CT[79.66%(47/59)、73.33%(22/30)、77.52%(69/89)、85.46%(47/55)、64.71%(22/34)],各项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93~8.828,均P<0.05),同时,18F-FDG PET/CT对术后残端复发、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除腹膜转移阳性预测值、淋巴结转移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外)均高于增强CT(χ2=2.885~8.868,均P<0.05)。18F-FDG PET/CT联合CA125及HE4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1%(58/59)、 96.67%(29/30)、97.75%(87/89)、98.31%(58/59)、 96.67%(29/30),高于三者单独应用或CA125+HE4联合应用,除18F-FDG PET/CT单独应用外,其他各项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27.101,均P<0.05),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诊断临界值为5.60,血清CA125的诊断临界值为91.80 U/mL,HE4的诊断临界值为196.89 pmol/L。腹膜转移是复发性卵巢癌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95%CI:3.784~819.477,P=0.003),腹膜转移阴性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高于腹膜转移阳性患者(χ2=30.320,P<0.001),腹膜转移病灶多分布于腹膜种植转移易感区。 结论 18F-FDG PET/CT在复发性卵巢癌复发诊断及转移灶评估中的效能优于增强CT;其代谢参数与血清肿瘤学标志物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6α-[18F]氟-17β-雌二醇(18F-FES)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9例乳腺癌术前患者、7例乳腺癌术后转移患者行18F-FDG、18F-FES PET双显像剂显像,并与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19例乳腺癌术前患者中,乳腺癌原发灶ER阳性者9例,共10个病灶,18F-FES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为3.45±2.34,与病灶的ER表达水平及病灶大小均密切相关;ER阴性者10例,共11个病灶,18F-FES SUVmax为0.74±0.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2,P < 0.01)。而ER阳性者和阴性者的18F-FDG SUVmax与病灶的ER表达水平无关。18F-FES PET/CT诊断原发灶ER阳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90.90%、95.23%。在7例术后转移患者中,原发灶ER阳性者3例,18F-FES共发现64个转移灶,而18F-FDG仅发现47个。 结论 18F-FES PET/CT在ER阳性乳腺癌的特异性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观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查找原发灶不明的脑转移瘤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灶不明的脑转移瘤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检查资料。 结果 17例患者均经活检确诊原发灶,准确率100%。原发性肺癌13例,占76%,其中有2例在第二次行PET/CT检查时才检出原发灶;原发性肝癌2例,占12%;原发性贲门癌1例,占6%;原发性升结肠癌1例,占6%。在检查到原发灶的基础上,18F-FDG PET/CT亦发现10例合并转移者,其中合并肺转移者2例、合并淋巴结转移者3例、合并骨转移者2例及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者3例,共发现病灶61处;2例肝癌患者单发脑转移灶中均有脑卒中。 结论 18F-FDG PET/CT在查找原发灶不明的脑转移瘤原发灶中有重要价值,并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ole of 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 PET/CT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odgkin disease (HD) and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MATERIALS AND METHODS: 31 patients, mean age 12.9 +/- 5.1, HD (n = 24), and NHL (n = 7) underwent 18F-FDG PET/CT at diagnosis (n = 31 studies) and later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n = 75 studies). The findings of PET/CT were correlated with diagnostic CT and clinical follow-up. RESULTS: PET/CT findings resulted in a change of disease staging in 10 patients (32.3%), upstaging in 7 (22.6%) and downstaging in 3 (9.6%). On a lesion analysis, 164 disease sites were detected by PET/CT of which 38 were overlooked by DCT.At mid-treatment, PET was negative in 28 out of 31 patients (90%) with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6% as all latter patients except for 1, were disease free (mean 15.4 +/- 8.8 months).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persistent increased 18F-FDG uptake was 100% as 3 patients with latter findings had active disease. On the CT part, 76 residual masses were identified in 22 patients. Increased 18F-FDG uptake was detected in 11 masses in 4 patients who had active disease. Remaining 65 PET negative masses were false positive findings.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residual CT mass was 14%. CONCLUSIONS: PET/CT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 in staging in approximately 1 out of 3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D and NHL. When used for monitoring response to treatment, a negative study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free period, even when residual mass is detected. A positive PET study indicates residual malignant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临床确诊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1(60.14±10.41)岁。所有患者均于两周内先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和99Tcm-MDP SPECT显像检出的骨异常改变,对两种显像方法检出MBD例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结果 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伴发MBD,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28例(骨骼局灶型摄取显像剂18例,弥漫型骨髓摄取1例,混合型摄取9例),99Tcm-MDP SPECT骨显像阳性21例(表现为骨骼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浓聚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6%(28/29)和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比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BD的探测更为灵敏,且对骨髓浸润及髓外侵犯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与PET/MRI显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宁波明州医院行全身 18F-FDG PET/CT显像及上腹部 18F-FDG PET/MRI显像,并疑似有结直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多发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22例疑似肿瘤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经过活检或手术证实为多发癌患者32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以PET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2.5且CT上有形态学改变者作为PET/CT判断恶性肿瘤的标准,计算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发癌的发生率为0.55%,其中,双发癌30例、三发癌2例,共66个原发灶。32例多发癌的66个原发灶的SUVmean的平均值为6.68±3.61。PET/CT诊断多发癌原发灶真阳性为58个,假阴性为8个。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为87.9%,准确率为87.9%。 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检查诊断多发癌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 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99Tc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99Tcm-HYNIC-TOC)SPECT/CT、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CT骨显像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结果 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和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 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99Tc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PMT患者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 结论 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99Tcm-HYNIC-TOC SPECT/CT、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及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SPECT/CT淋巴显像检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前哨淋巴结(SLN)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16例淋巴结阴性(cN0)期PTC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4例,年龄(47.0±8.4)岁,于手术前行99Tcm-硫体胶(99Tcm-SC)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检测SLN。手术中使用γ探测仪探测放射性“热点”。将手术切除的SLN及颈部清扫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 16例患者术前 99Tcm-SC平面显像检出SLN 14例,检出率为87.50% (14/16)。术前99Tcm-SC平面显像、SPECT/CT显像分别检出31枚和35枚SLN。术中γ探测仪探测到SLN 13例,共计37枚,检出率为81.25% (13/16)。γ探测仪探测SLN数目与SPECT/CT淋巴显像数目有4例不一致,12例一致,两种方法的一致率为75% (12/16)。病理结果显示,15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占93.75% (15/16)。SPECT/CT检测SLN的灵敏度为86.67% (13/15)、准确率为81.25% (13/16)、假阴性率为13.33% (2/15)。 结论 术前SPECT/CT淋巴显像能有效探测cN0期PTC患者的SLN,准确预测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 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 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