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氧化应激、局部缺血、周期性缺氧引起的脑干损伤情况。方法 搜集了2015年11月~2018年3月收治的33例OSAHS患者,中度8例,重度25例,双侧均行cVEMP测试的临床资料;以33例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比 较OSAHS组、对照组cVEMP的引出率、潜伏期和振幅的差异。结果 ①组内比较:OSAHS组的左右侧、对照组左右侧cVEMP的引出率、潜伏期、振幅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OSAHS组与对照组的cVEMP的引出率分别66.67%、1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OSAHS的cVEMP引出率为64.00%。OSAHS组、对照组cVEMP的P1潜伏期分别为(14.145±1.934)ms、(13.982±2.047)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与对照组cVEMP的N1潜伏期分别为(24.032±2.081)ms、(23.732±2.12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对照组cVEMP的P1-N1的振幅分别为(37.893±20.776)μV、(76.882±16.956)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OSHAS患者的P1-N1振幅显著减小。结论 中度和重度OSAHS患者的cVEMP的引出率、P1-N1振幅均下降,提示其脑干的神经传导通路出现异常。cVEMP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因而也可以用于 检测因OSAHS引起的脑干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突聋伴眩晕患者内耳损伤情况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收集50例单耳突聋伴眩晕的患者,50例单耳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及60例正常听力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o VEMP及c 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变化。结果引出率: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o VEMP引出率分别为24%、42%、48%、100%,c VEMP引出率分别为:56%、74%、64%、100%,病例组患耳和对侧耳相比,o VEMP及c VEM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耳及对侧耳分别和正常对照组比较,o VEMP及c VEMP引出率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患耳o VEMP引出率明显低于突聋不伴眩晕组(P<0.05)。o 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N1潜伏期、P1潜伏期、P1-N1振幅)两两比较,组间不对称比(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 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比较,患耳及对侧耳P1-N1振幅比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A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o VEMP及c VEMP结果与听力损失分型、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疗效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突聋伴眩晕患者存在同侧及对侧的椭圆囊(前庭上神经)和球囊(前庭下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为突聋伴眩晕患者耳石器及前庭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对单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进行可能发病部位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BPPV组)和38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oVEMP和cVEMP检测,分析两种反射的引出率、潜伏期、振幅等数据。结果;BPPV组患侧oVEMP的引出率为46.15%,cVEMP的引出率为67.31%;其健侧oVEMP的引出率为48.08%,cVEMP的引出率为65.38%。对照组左侧oVEMP的引出率84.21%,cVEMP的引出率92.11%;右侧oVEMP的引出率为81.58%,cVEMP的引出率为94.74%。对照组双侧cVEMP和oVEMP的P1、N1潜伏期及N1-P1振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PPV组和对照组cVEMP和oVEMP耳间振幅比及不对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双侧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状况,可以通过oVEMP和cVEMP检测进行客观评估,并且oVEMP的异常率比cVEMP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观察突发性聋(以下简称突聋)是否伴眩晕与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关系。方法对87例伴和不伴眩晕的突聋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波Ⅰ潜伏期长于不伴眩晕的患者(P<0.01)。结论突聋伴眩晕者Ⅰ波潜伏期延长可能为伴膜迷路积水有关。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损伤与前庭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纯音听力测试、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和前庭损伤的发病规律。结果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年龄分布11~76岁,中位年龄45.00岁,其中男性106例(58.89%),女性74例(41.11%),男女性别比为1.43:1。①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发生率为38.33%,女性患者中伴眩晕组(50.72%)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35.14%);②听力曲线特点为全聋型曲线(38.67%)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损失程度以极重度聋(62.67%)为主;③66例伴眩晕的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58例(87.88%)出现外半规管功能下降,3例(4.55%)有优势偏向等中枢指标异常,5例(7.58%)功能正常,患者出现听力损失与前庭功能同侧损伤的发生率为65.15%,两者具有统计学一致性,不同性别间异常率无差异;④伴眩晕组合并有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颈椎病)者33.33%,不伴眩晕组合并慢性病者28.8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发生率较高,约占1/3;听力损失以极重度聋为主且以全聋型听力曲线居多;耳蜗功能与前庭功能多同时受累,同侧损伤者占2/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体位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的稳定记录方法。方法 对30名正常青年志愿者分别采用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不同体位,进行气导短纯音刺激诱发的cVEMP检测,记录和对比两种体位下的引出率和参数特征。结果 两种体位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P13、N23波的潜伏期及P1-N1 的波间期,耳间振幅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耳均在100 dB声刺激下,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的P1和N1波潜伏期及P1-N1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体位下,100 dB nHL 声刺激所引起的P13-N23波振幅比均显著高于90 dB nHL,同耳P1-N1波振幅比在仰卧抬头位高于坐位转颈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位下P1-1的耳间差比无明显差异,P1-N1振幅不对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坐位转颈位的振幅不对称率显著高于仰卧抬头位。结论 仰卧抬头和坐位转颈两种体位均是cVEMP测试适合的检测体位,仰卧抬头位可获得更高振幅,易于分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患者在耳蜗受损的同时前庭功能受损的范围及客观评价方法,探讨不同听力损伤曲线类型突聋患者前庭功能损伤的差异。方法 选取60例 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单侧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为实验组,其中低频下降型11例,平坦下降型15例,高频下降型18例,全聋型16例。健康自愿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冷热试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及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检测,分析前庭功能受损状况,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对照组冷热试验异常阳性率10.3%;oVEMP异常阳性率26.7%;cVEMP异常阳性率16.7%。实验组冷热试验异常阳性率68.3%;oVEMP异常阳性率60.3%;cVEMP异常阳性率43.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vHIT异常阳性率13.3%,实验组异常阳性率5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聋型及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前庭功能异常阳性率比平坦下降型及高频下降型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坦下降型及高频下降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在耳蜗受损同时可以伴有前庭功能不同范围受损。结合冷热试验、oVEMP、cVEMP及vHIT等相关检查可对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进行有效评估。全聋型及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前庭功能损伤的发生率较平坦下降型及高频下降型高。平坦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患者比较,前庭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伴有前庭损伤的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探讨两类疾病前庭损伤的差异。方法  2016-02-25~2016-07-20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突发性聋组55例,其中39例伴眩晕患者;前庭神经炎组46例。前庭双温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及比较突发性聋及前庭神经炎两组疾病前庭损伤差异性。结果 前庭双温冷热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25.4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9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1,P<0.001)。头脉冲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9.09%,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P =0.003)。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 发性聋组异常率69.10%,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 =0.010);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发性聋组异常率54.5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5,P =0.388)。结论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比较,突发性聋合并眩晕者更有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受累,损伤部位更多靠近神经终末端,损伤是低频段的;前庭神经炎的前庭损伤范围大,损伤是全频段的,高位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8例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伴眩晕组,9~80岁)、36例突发性聋不伴眩晕患者(不伴眩晕组,15~69岁)和年龄相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0~76岁)分别进行纯音听阈、视频头脉冲试验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测试,比较三组结果。结果伴眩晕组、不伴眩晕组、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前庭功能异常率分别为:92.11%(35/38)、44.44%(16/36)、35%(7/20),伴眩晕组异常率显著高于不伴眩晕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01)。伴眩晕组患者的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分别为34.21%(13/38)、23.68%(9/38)、55.26%(21/38)、65.79%(25/38)、60.53%(23/38);不伴眩晕组分别为19.44%(7/36)、13.89%(5/36)、25.00%(9/36)、27.78%(10/36)、22.22%(8/36),其中伴眩晕组的后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P=0.008、P=0.001、P=0.001);伴眩晕组三个半规管中后半规管功能异常率最高(55.26%),球囊和椭圆囊功能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结论突聋伴眩晕患者较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损伤更严重,且以后半规管功能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81骨振子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s)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正常志愿者的双耳行插入式气导声刺激(air conducted sound, ACS),单侧乳突B81骨导振动刺激(bone conducted vibration, BCV)的VEMPs检查,并对ACS ,BCV VEMPs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S ,BCV 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oVEMP)的引出率分别为92%(46/50),98%(49/50)。BCV oVEMP与ACS oVEMP比较,两者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两者N1波潜伏期(P=0.00)、P1波潜伏期(P=0.00)、N1 P1波间期(P=0.01)及振幅(P=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 oVEMP的N1、P1波潜伏期,N1 P1波间期均较短,而振幅较大。ACS ,BCV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 cVEMP)的引出率均为100%(50/50)。BCV cVEMP与ACS cVEMP比较,N1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P1波潜伏期(P=0.02),P1 N1波间期(P=0.00)、振幅(P=0.0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CV cVEMP的P1波潜伏期较短,P1 N1波间期较长,振幅较大。BCV oVEMP、ACS oVEMP、BCV cVEMP和ACS cVEMP的两耳间振幅不对称率(%)分别为:28.08±21.10、27.95±18.13、23.60±17.86、32.24±18.92。结论B81骨振子可以用于VEMPs的检测,骨导振动刺激在评价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前庭耳石器功能时优于气导声刺激,可作为气导声刺激诱发VEMPs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同步检测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正常人及23例梅尼埃病患者分别进行oVEMP和cVEMP同步检测和单独检测,两种检测方式所用仪器和坐姿相同,检测参数设置相同,分别比较两种检测方式下两组对象oVEMP和cVEMP的振幅、潜伏期、波间期及双侧耳不对称比.结果 正常人左、右耳的oVEMP及cVEMP的引出率、振幅、潜伏期、波间期与不对称比在两种形式同步检测与各方式单独检测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种方式同步检测时梅尼埃病患者的患耳及对侧耳的oVEMP及cVEMP引出率、振幅、潜伏期、波间期及不对称比与各方式单独检测的结果也无显著差异.结论 对正常人和梅尼埃病患者,oVEMP和cVEMP检测可同步进行,但检测参数应与单独检测时设置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研究正常儿童中气导声刺激诱发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和颈性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cVEMP)的各项参数指标,并对正常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方法 选择4~10岁听力正常健康儿童52例,以500 Hz短纯音作为刺激音,分别行 oVEMP和cVEMP检测,记录左、右耳引出率及波形参数,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 双耳皆未引出oVEMP 2例,单耳可引出oVEMP4例,oVEMP总体引出率为92%。双耳皆未引出cVEMP 2例,cVEMP总体引出率为96%。oVEMP与cVEMP的P1潜伏期分别为(17.07±0.89)ms、(15.55±1.58)ms;N1潜伏期分别为(12.39±0.91)ms、(23.10±2.29)ms;N1P1间期分别为(4.68±0.88)ms、(7.83±1.56)ms;oVEMP与cVEMP的振幅分别为(7.24±4.79)μV、(197.40±118.37)μV。双耳间oVEMP及cVEMP振幅不对称比分别为(19.03±12.50)%、(22.16±18.64)%。患儿左右耳的潜伏期,P1N1间期及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绝大部分正常儿童经气导声刺激可引出oVEMP与cVEMP。该检测患儿依从性高,可用来评估儿童前庭功能。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的儿童气导VEMP提供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观察其疗效。方法 观察2012年10月~2014年6月耳 鼻咽喉科收治的36例突发性聋伴发BPPV发病情况,并与同期原发性BPPV患者40例及突发性聋不伴眩晕患者4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伴发BPPV的36例突发性聋患者,受累半规管均与突发性聋发病侧一致,其中水平半规管BPPV 6例,占16.7%(6/36);后半规管BPPV 27例,占75.0%(27/36);混合管BPPV 3例,占8.3%(3/36)。36例患者出现BPPV的时间均在突发性聋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10天)发生。突发性聋伴发BPPV组1次治愈率明显低于原发性BPPV组,但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治愈率均为100%。不伴眩晕突发性聋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伴发BPPV组。结论 伴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以后半规管多见,与原发性BPPV经耳石复位治疗后均可取得较好疗效。而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其疗效优于伴发BPPV的突发性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种类的刺激声对正常人气导声刺激诱发的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500Hz短纯音、750Hz短纯音和短声作为诱发刺激声进行双耳(60耳)cVEMP检测,观察和比较cVEMP波形的引出率、P1潜伏期、N2潜伏期、P1-N2波间期、振幅及耳间对称性情况。结果 500Hz和750Hz的短纯音与短声刺激诱发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100%、70%和73%,500Hz短纯音与其他两组间的引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0Hz短纯音诱发的cVEMP振幅最大,500Hz与750Hz的短纯音、750Hz短纯音与短声所诱发的cVEMP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和N2的潜伏期、P1-N2波间期及不对称比在500Hz和750Hz的短纯音与短声刺激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具备一定的频率特性,不同刺激声可影响cVEMP波形,500Hz短纯音诱发的cVEMP引出率高,振幅较大,波形易辨认,应针对不同刺激声诱发的cVEMP建立不同的标准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伴眩晕以及体位试验的结果分为三组:突发性聋伴BPPV组(13例)、突发性聋伴非BPPV眩晕组(27例)、突发性聋不伴眩晕组(65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力情况。结果突发性聋伴BPPV组与突发性聋伴非BPPV眩晕组听力损失较突发性聋不伴眩晕组重,且预后相对较差。结论 BPPV是突发性聋的不良预后因素,耳石手法复位对BPPV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对前庭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检查方法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参考电极放置方法是否会对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产生影响。方法 对28名正常受试者行cVEMP检查,先将参考电极放置于胸骨柄(A方法),随后将参考电极放置于右侧手腕 内侧(B方法)检查记录cVEMP。对两种方法记录到的P1、N1潜伏期,P1-N1振幅,矫正后P1-N1振幅比进行配对t 检验。结果 A和B两种方法比较P1潜伏期(P >0.05)、N1潜伏期(P >0.05)、P1-N1振幅(P >0.05)、P1-N1矫正后振幅比(P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VEMP检查参考电极放置在胸骨柄或右侧手腕内侧,两种方法得到的参数是等效的,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或突聋伴眩晕综合征(非BPPV)与突聋不伴眩晕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0例突聋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眩晕症状,分为突聋伴眩晕组(163例)和突聋不伴眩晕组(237例)两组。163例突聋伴眩晕组患者进一步分为突聋伴BPPV组(97例)和突聋伴非BPPV组(66例)。所有入院患者行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检查,根据不同听力曲线采用分型治疗,记录不同分组的听力疗效。结果 突聋伴BPPV组与突聋伴非BPPV组比较,两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不伴眩晕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突聋伴BPPV组及突聋伴非BPPV组(P<0.05)。结论 对于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其听力疗效基本一致,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患者,眩晕是影响其听力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诊断为单侧突发性耳聋的患者36例,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分析对比o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分别以突聋对侧耳和2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25例(50耳)为对照,分析前庭功能受损状况。结果突聋组患耳oVEMP引出率为44.4%(16/36),突聋组对侧健耳oVEMP引出率为52.7%(19/36);对照组oVEMP引出率为100%(50/50)。组间对比显示突聋组患耳和对侧耳与对照组o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突聋组患耳和对侧耳o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组患耳、对侧耳、对照组正常耳组间比较,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振幅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突聋患者在耳蜗受损的同时可以伴有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可以通过oVEMP检测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在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单耳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完善纯音测听、前庭功能检查(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head impulsive test,VHIT)、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听力曲线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同时研究组进行前庭康复治疗,通过DHI量表评估眩晕改善情况。结果 52例突发性聋伴眩晕,34.62%为轻中度听力下降,65.38%为重度及极重度听力下降;71.15%患者有半规管功能减弱;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t 研究组=18.42,t 对照组=11.55,P 均<0.05);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2周时比较(t 研究组=6.34,t 对照组=6.76,P 均<0.05)。两组间治疗2周时比较(t =6.07,P <0.05)和两组间治疗4周时比较(t =12.14,P <0.05)DHI评分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听力损失以重度及极重度为主;前庭功能可表现为正常或减退;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眩晕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21~70岁,病程在1周内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纯音测听全部频率听阈升高,0.5、1、2、4 kHz平均听阈≥81 dBHL)。采用统一治疗方案,前列地尔注射液+舒血宁+腺苷钴胺+激素和高压氧治疗。将不同治疗时间、不同频率听力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52例,其中男22例(42.31%),女30例(57.69%),连续用药1周、2周和3周总有效率分别为38.46%、57.69%、65.38%,组间听力改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8,P=0.018)。第2周和第3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650,P=0.420)。第2周和第3周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865,P=0.451)。第2周和第3周总显效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P=0.1622)。治疗3周后各频率听力恢复情况比较,不同频率间痊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其中低频0.25 kHz痊愈率为46.16%,0.5 kHz痊愈率为34.61%,明显高于其它频率。不同频率间总显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243,P<0.001)。不同频率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08,P<0.001),其中0.25、0.5 kHz总有效率均为78.85%。经过3周治疗后,不伴有眩晕的极重度聋患者总有效率为77.78%,痊愈率为26.92%,伴有眩晕的极重聋患者总有效率为52%,痊愈率为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11,P=0.051);但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000)。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连续治疗3周可明显改善患者听力,且低频区听力恢复要好于高频区。不伴有眩晕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痊愈率要高于伴有眩晕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