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过去曾采用过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包括口服或注射途径的药物治疗(激素、长春新碱、α干扰素、平阳霉素),激光治疗,放射性核素贴敷或局部注射,冷冻治疗,手术治疗等,其疗效不一,副作用或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自2008年意外发现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具有显著效果以来,口服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首选治疗,但有关药物剂量、次数、用药年龄、疗程、用药方案、监测、不良反应等,仍无统一意见.为规范普萘洛尔在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经国内多名不同专业从事婴幼儿血管瘤诊治的知名专家共同讨论,形成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中国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照执行. 相似文献
2.
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在l岁以内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0%.对于生长迅速及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首选药物治疗.自2008年偶然发现对血管瘤有效以来,普萘洛尔已经成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线药物,但其剂量、用药方案、疗程、不良作用监测等均无统一标准.2012年12月,来自12家单位、5个不同专业的28名专家汇集芝加哥,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就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相关问题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鼻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对确诊为婴幼儿鼻部血管瘤的29例患儿采用口服普萘洛尔2.0 mg/(kg·d)治疗,分2次口服。每3~4周复诊1次,定期拍照,动态观察血管瘤的大小、质地、颜色变化,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根据Achauer 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9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6个月。疗效Ⅰ级(差)0例,Ⅱ级(中)2例,Ⅲ级(好)9例,Ⅳ级(优)18例;2例患儿出现轻度腹泻,2例出现睡眠障碍,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鼻部血管瘤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以来,普萘洛尔已经成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国内外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制定和发布了多个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基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对血管瘤发病机制、普萘洛尔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有必要对专家共识进行更新,以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指导用药和管理,为临床上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科学规范。本更新主要是简化了临床检查、用药、监测流程,使之更具有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颈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药物安全性。方法收集头颈部血管瘤患儿共68例,男20例,女48例,年龄1~9个月,平均年龄4.2个月。均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初始3 d普萘洛尔的剂量分别为0.5、1.0、2.0 mg/(kg·d),每8 h口服1次。第4天起以2.0 mg/(kg·d)维持量服用至1周岁。动态观察瘤体大小、质地、颜色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68例患儿治疗过程中,23例患儿(33.8%)出现不良反应,大部分对症处理后继续服药,有2例患儿因血压明显降低、肝功能异常而停止治疗。至疗程结束时,66例完成治疗,参照Achauer疗效评定法,疗效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Ⅳ级32例。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颈部血管瘤显效快,疗效明显,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婴幼儿头颈部血管瘤的一线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的进一步治疗经验,探讨其后期临床干预治疗与病变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5月接受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序贯治疗的13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96例;年龄14~25个月,中位年龄16个月。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疗效评价Ⅰ级1例,Ⅱ级62 例,Ⅲ级74 例,Ⅳ级0例。丘疹型31例,毛细血管扩张型11例,肥厚型74例,复合型9例,深部型12例。位于头皮3例,面部49例,颈部14例,躯干33例,四肢38例。45例合并皮肤松弛,80例合并皮肤深部软组织肥厚。采用激光治疗38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63例,手术切除20例,联合治疗16例。仍按4级评分法对序贯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并记录瘢痕增生、皮肤松弛和色素改变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7例患儿中,后续治疗前各型皮肤松弛和软组织肥厚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后续治疗后随访6个月~4 a,疗效评定为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15 例,Ⅳ级122 例。5型患儿序贯治疗前、后远期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均<0.01),2例肢体邻近关节患儿术后瘢痕增生,2例注射平阳霉素患儿注射区出现轻度色素改变。结论 肥厚型、深部型和复合型婴幼儿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易遗留病变区不同程度的皮肤松弛或软组织肥厚。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停药后,需根据发病部位、临床分型和残留病变特点确定序贯治疗方案。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型病变首选激光治疗,必要时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肥厚型病变和复合型病变首选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深部型病变和部分增生明显的肥厚型病和复合型病变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后残余浅表病变,联合应用平阳霉素注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2月,35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普萘洛尔治疗,按1.0~1.5mg/kg,每天1次口服用药,连续服用,随访1~10个月。收集每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大小,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大部分血管瘤体积明显减小,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家长满意度好,不良反应轻微。疗效评定为Ⅳ级(优)者6例,Ⅲ级(好)16例,Ⅱ级(中)10例,I级(差)3例。结论:口服普萘洛尔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用药安全,疗效明显,对体积较大的血管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方法 :68例血管瘤患儿每天口服普萘洛尔1.0~1.5 mg/kg,分3次服用。瘤体消失或稳定15~30 d后逐渐停药。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Ridit检验对血管瘤类型、部位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68例患儿平均疗程7.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I级疗效3例、Ⅱ级15例、Ⅲ级28例、Ⅳ级19例,无效2例。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应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盐酸普萘洛尔口服治疗不同月龄婴幼儿血管瘤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小剂量盐酸普萘洛尔口服治疗不同月龄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452例,分为0~6个月组(n=266)、7~12个月组(n=128)、13~18个月组(n=58),分别给予盐酸普萘洛尔1 mg/(kg·d)口服。服药3个月后复查,观察血管瘤颜色、大小、质地、表皮温度及超声下血流信号变化,对比不同月龄组临床疗效的差别。结果 0~6个月组患儿瘤体可见明显萎缩,颜色消退、皮温降低,超声下血流信号减少,服药24 h后即可见效;7~12个月组患儿亦可见上述变化,但血管瘤消退出现时间及速度较0~6个月组患儿明显延缓; 13~18个月组患儿血管瘤上述变化不明显,部分瘤体面积较大、生长期长的血管瘤亦可见一定程度上消退。结论 小剂量口服盐酸普萘洛尔治疗6个月以内处于快速增殖期的血管瘤效果明显;7~12个月患儿用药后可取得一定效果;1周岁以上小儿效果欠佳,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颈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3月~2013年12月,45例婴幼儿头颈部血管瘤患者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完成普萘洛尔治疗,按1.0~1.5 mg/kg,3次/d,连续服用。1次/月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及颜色的变化,深部或混合性血管瘤则行彩超检查记录体积变化,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45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7.6个月,疗效:Ⅰ级(差)2例,Ⅱ级(中)7例,Ⅲ级(好)21例,Ⅳ级(优)15例。45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5例复发,再次服用普萘洛尔后仍有效。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颈部血管瘤近期疗效好,尤对体积较大的血管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但治疗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2年9月,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53例血管瘤患儿,从0.5mg/(kg.d)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至2mg/(kg.d),连续服用,总疗程为2.75~5.75个月。随访7个月.观察并记录血管瘤的颜色、大小,息儿的不良反应,有无反弹。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d后,100%的血管瘤颜色变淡;治疗2周后,25.9%的血管瘤直径缩小75%。疗效评价I级(差)3例,Ⅱ级(中)18例,Ⅲ级(好)19例,Ⅳ级(优)13例。不同年龄、部位、类型的血管瘤疗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3例血管瘤患儿,其中20例采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A组),24例采用单纯口服普萘洛尔治疗(B组),19例采用局部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C组),治疗后随访3-12个月。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结局数据进行Ridit分析,比较3组的疗效差异及显效时间。结果:A组有效率为90%,B组有效率为62.5%,C组有效率为68.4%。通过对3组患儿3个月、6个月及9个月复诊的显效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与B组、C组相比,A组治疗显效时间较快(P〈0.05)。3组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单纯用一种药物相比,联合用药见效快、疗程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更少,尤其对于大范围及眶周血管瘤,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治的50例表浅型血管瘤患儿, 27例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A组;23例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为B组。随访12个月,每个月定期复诊。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效果、显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随访12个月,A组显效率为63.0%, B组显效率为65.2%,2组治疗效果及显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B组(P<0.05),2组均未出现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口服用药相比, 本方法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推荐为一线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外用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眶周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8月-2019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的8例高风险眶周婴幼儿血管瘤,给予口服普萘洛尔,剂量为0.5~2 mg/(kg·d);结合外敷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2次/d,10 min/次,联合用药6个月~1年或瘤体完全治愈。比较用药前、后瘤体面积、厚度、颜色、局部血流峰值,结合患儿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例患儿平均疗程为9.4个月,停药时平均效果评分为77分,疗效评价为4例Ⅳ级,4例Ⅲ级。用药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外用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眶周高风险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剂量普萘洛尔联合平阳霉素治疗曾接受激光治疗失败后的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其中6例合并局部溃疡,按1.0~1.5mg/kg口服普萘洛尔,每日1次,2周复诊,按1g/L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并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7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2.7月,6例局部溃疡均于4周内愈合,平阳霉素平均注射3.4次。疗效:Ⅰ级0例,Ⅱ级:1例,Ⅲ级:6例,Ⅳ级:10例。17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能促进婴幼儿血管瘤溃疡的愈合,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近期疗效好,用药时间短,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1岁以下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0%,其中约60%发生于头颈部。少数重症或多发性血管瘤可继发严重并发症,影响外形、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必须早期进行干预。研究发现,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 评价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深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例婴幼儿腮腺深部血管瘤患者,按1.0~1.5 mg/kg剂量口服普萘洛尔,每天3次,连续服药6~10个月。每个月1次动态观察和记录血管瘤颜色、质地变化,并行彩超检查,观察大小变化,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患儿平均口服普萘洛尔7.8个月,疗效:I级0例,Ⅱ级:1例,Ⅲ级:4例,IV级:18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例复发,再次服用普萘洛尔后仍有效。结论 :口服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腮腺深部血管瘤近期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同时对复发病例仍有效,但治疗时间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血管瘤( infantile hemangioma,IH) 是小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自 2008 年以来,普萘洛尔逐渐成为IH 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本文旨在阐述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以便更合理安全地治疗IH。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小剂量平阳霉素多次注射治疗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1年间行小剂量低浓度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的78例增殖早期腮腺血管瘤患儿.分别用数码照片和MRI记录治疗前、后病变的面积,随访时间为0.5~10 a.按初诊年龄分为4组,比较用药剂量、治疗次数和时间,以及家长满意度.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大部分血管瘤体积明显减小,MRI检查显示瘤体组织纤维化.治愈67例(85.9%),显效11例(14.1%),总有效率为100%.仅15例出现食欲缺乏、发热和皮疹等不良反应.低年龄组治疗持续时间为(4.73±0.11)个月,注射总剂量为(2.82±0.12)mL,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家长满意度高.结论:小剂量平阳霉素多次注射治疗法对婴幼儿腮腺巨大血管瘤的疗效安全可靠.患儿接受治疗的时间越早,用药剂量越小,疗程越短,家长满意度越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