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化疗对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2例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接受热化疗,于第一次治疗前及最后一次治疗后取其外周血行淋巴细胞转化指数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热化疗后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CD4 细胞数目及CD4 /CD8 比值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化疗可以提高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CD4 细胞数目及CD4 /CD8 比值,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化疗对口腔颌面癌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口腔颌面癌患者接受热化疗,于第一次治疗前和最后一次治疗后取其外周血行CTL活性检测。结果热化疗后口腔颌面癌患者CTL活性较治疗前大大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化疗可以提高口腔颌面癌患者CTL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3.
6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测定患者T细胞亚群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能够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预后较为全面地掌握。作者应用OKT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30例正常健康人和2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的OKT4(正常人48.32±8.45;患者27.41±7.89,p<0.01),OKT8(正常人19.82±6.46;患者32.15±7.14,p<0.01),OKT4/OKT8(正常人2.47±0.54;患者1.02±0.46,p<0.01),比值下降,表明口腔颌面部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3细胞数较健康人低下(P<0.05),CD4、CD4/CD8下降,而CD8升高。晚期、分化差及有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CD3、CD4、CD4/CD8较早期、分化好及无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低,而CD8则相对较高。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可能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40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及20例良性肿瘤患者同时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sIL-2R及TNF三项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良性、恶性患者均有CD3值明显下降(P<0.05、p<0.0l),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0l),CD8值明显上升(P<0.001),并且良性高于恶性患者(p<0.05),cD4值恶性患者有下降趋势(p>0.05)。2.恶性患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也高于良性患者(p<0。05)。3.TNF水平三组尚无明显差异(P>0。05)。4.三项检验指标与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有一定相关趋势。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sIL-2R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TNF检测的临床意义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5%,其组织病理学类型多样,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占90%以上。由于解剖部位特殊,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不仅影响外观,而且造成咀嚼、吞咽、呼吸和语音等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危及生命。手术、放疗和化疗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3大治疗手段,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对某些类型的肿瘤和晚期患者是必要的补充和辅助措施。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患者则提倡综合序列治疗,并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在65%左右,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30%。为了规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牵头,组织国内从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的知名专家,参考国内外文献,尤其是2009年美国NCCN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指南》,希望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规范治疗起到指导作用。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方法、药物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及时予以更新,以反映和纳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对86例正常人、102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8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进行检测,计算银染核仁面积与细胞核面积的比值(I.S%),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患者Ag-NORs表达与正常人组相比明显降低,良性肿瘤组平均I.S%值为(5·72±0·14),正常人组平均I.S%值为(7·87±0·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性肿瘤组患者Ag-NORs表达降低更为明显,平均I·S%值为(4·19±0·13),与正常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良性肿瘤患者组与恶性肿瘤组之间平均I.S%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表达与口腔颌面部肿瘤呈良好的相关性; Ag-NORs的检测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颈淋巴清扫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问题目前仍未解决,以至选择性淋巴清扫术的误选率仍较高。因此,努力提高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关于口腔磷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问题,Shear于1976年就提出了“转移机率”预测法,并根据转移机率再决定是否应作预防性清扫术。本文就我科25年  相似文献   

10.
作者总结258例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术,全部采用气管插管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点滴麻醉。经初步观察,认为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用于老年患者有许多优点,特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河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1958~1990年收治的25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全部在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下施行联合根治术,其中初老期40~49岁84例,50~59岁107例,老年期60~69岁61例,高龄期70岁以上6例。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估NRS2002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筛查出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59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询问病史、近期进食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测量身高、体重,并测定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参照NRS2002对患者的具体要求,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d及7d分别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术后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营养干预。比较营养治疗7d后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前患者营养风险的检出率为27.1%,术后1d则提高到71.2%。与术前相比,术后营养风险显著上升(P<0.05),且患者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术后均有显著下降(P<0.01)。营养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营养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干预7d后,对照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中除血红蛋白略有下降外,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较干预前略有上升,其中前白蛋白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除血红蛋白略有下降外,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5);营养干预后,再次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干预后的NRS2002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NRS2002能方便、快捷地反映口腔颌面部肿瘤住院患者手术前的营养风险,且术后有针对性的营养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感染性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复习8例多原发癌(MPC)病例,并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除1例第一原发癌为鼻咽癌外,其余均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多中心起源的MPC2例,相同器官、不同组织来源1例,不同器官、相同组织来源3例,不同器官、不同组织来源2例;同时性癌2例,异时性癌6例。口腔颌面部MPC可分为4种类型,应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麻醉前应用阿托品以及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对接受口腔颌面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择期行口腔颌面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34例,麻醉诱导前随机接受阿托品0.5 mg(A组,n=32)、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C1组,n=34)、盐酸戊乙奎醚0.015 mg/kg(C2组,n=33)、生理盐水(NS组,n=35)作为术前用药。比较4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术前认知功能评分、用药后生命体征变化、口腔腺体分泌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估、术后认知功能评分。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用药后心率变化较其余3组显著升高(P<0.05),A组、C1组、C2组患者用药后在准备室需要吸引口腔内分泌物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C2组苏醒时间较其余3组显著延长(P<0.05),MMSE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应用小剂量(0.01 mg/kg)盐酸戊乙奎醚,不延长苏醒时间、不增加术后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同时其抑制口腔腺体分泌效果好,对老年患者心肺系统影响较小,是老年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理想的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14.
The role of nitric oxide in oral diseas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lthough previously regarded as a toxic pollutant gas, nitric oxide (NO) is a short-lived molecule that plays a key role in many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 It is produced in vivo from the amino acid L-arginine by a complex family of enzymes termed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Since its discovery as a biological messenger in 1987, NO has been implicated in many disease processes, ranging from septic shock to cancer. It is a highly reactive free radical and causes concentration-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proteins, enzymes and DNA, predominantly by its reaction with transition metals and thiol residues. Althoug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NO are cytotoxic, the levels produced in many human cancers possibly facilitate tumour growth and dissemination. The interest in this molecule by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involved with the oral cavity and head and neck regions is fairly recent, and only a tiny minority of 50,000 papers currently cited on NO relate to diseases in this anatomical area. This review gives an overview of NO, outlining its basic chemistry, formation by NOS and its possible roles in the oral diseases studied to date. The implications for possible therapeutic manipulation of NO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21腔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总结分析。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0--2009年收治的1131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骨折原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男女比例为3.52:1.19~29岁组为好发年龄段(30.7%):无业患者人数最多(21.4%),交通事故伤占52.6%。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869例发生下颌骨骨折(76.8%),452例发生面中份骨折(40.0%)。伴发伤以眼损伤最为多见(18.5%),其次是四肢骨折(9.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处跌落导致下颌骨骨折的相对危险度最高(OR=3.119,P=O.009),低龄患者更容易发生下颌骨骨折(OR=1.021,P〈O.001);机动车事故伤(OR=2.896,P〈O.001)是面中份骨折的高危因素.而男性较女性易发面中份骨折(OR:1.431.P=O.025),患者年龄越大,发生面中份骨折的风险增加(OR=0.980,P〈O.001)。结论:15I腔颌面部骨折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发病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清醒插管的镇静效果及其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需行清醒插管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例),即右美托咪定(DEX)组和咪达唑仑+芬太尼(MF)组.插管前20 min,DEX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MF组给予生理盐水50 mL;插管前5 mi...  相似文献   

17.
介绍作者在德国工作期间所见德国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技术和经验,并将德国经验与国内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德国经验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简称右美)对口腔颌面手术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全麻下行口腔手术患者55例,术后入苏醒室,随机分为右美组28例,使用右美托咪啶0.3μg/kg静脉推注。对照组27例,使用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推注。评估苏醒期发生躁动情况,记录2组入室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入苏醒室即刻、入室后5、15、30、60、120min时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镇静评分。采用SAS9.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右美组(18%)较对照组(70%)显著降低(P<0.05)。入苏醒室后5、15、30、60min,右美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苏醒室后5、15、30、60、120min,右美组患者心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入苏醒室后15、30min,右美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2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无显著差异,术后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右美托咪啶0.3 μg/kg一次静脉推注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口腔手术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