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鹰潭市人民医院实施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术后腹胀、术后出血、胆瘘及阻塞性黄疸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术后腹胀及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胆瘘及阻塞性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孙弢  葛学翠 《淮海医药》2013,31(3):221-22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82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并发症12例(1.46%),其中腹腔内出血1例(0.12%),胆道损伤2例(0.24%),胆漏2例(0.24%),胆囊癌1例(0.12%),胆总管残余结石2例(0.24%),腹腔感染1例(0.12%),皮下气肿1例(0.12%),切口感染2例(0.24%),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性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存在较严重的并发症,只有遵循治疗原则,规范操作技术,遇到情况及时中转开腹,才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作者采用中文生物学期刊数据库(CMCC)资料、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资料及本院资料分析统计了国内86家医院2002年6月至2004年8月期间的2354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包括237例严重并发症;有胆总管损伤74例(0.31%),胆囊管瘘25例(0.1%)及胆瘘46例(0.19%);腹腔内脓肿13例(0.06%)和胃肠道损伤12例(0.05%);术后腹腔出血22例(0.009%);因手术并发症死亡6例(0.03%)。结果表明,近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的下降,但是胆总管损伤的比例较高,术中解剖不清误伤胆总管和电灼伤的问题比较明显。另外胆囊管处理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钟方萍  袁志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4):2194-21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胆囊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563例老年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3例老年患者中伴慢性疾病29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原有慢性疾病复发5例。结论胆囊疾病患者中老年人比例增加,且老年人身体功能差,大多伴慢性疾病,护理难度大,术后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慢性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广泛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占全部胆囊切除术的97%[1,2].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普及推广该术式.但与传统开腹手术一样,LC同样可能发生某些严重的并发症,有报道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21%[3].因此,LC术后护理严密观察、出现并发症及时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笔者复习国内医学、护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将LC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广泛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占全部胆囊切除术的97%[1,2].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普及推广该术式.但与传统开腹手术一样,LC同样可能发生某些严重的并发症,有报道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21%[3].因此,LC术后护理严密观察、出现并发症及时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笔者复习国内医学、护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将LC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导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并产生并发症的患者256例,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于在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回归分析发现:Calot三角粘连、病期、手术经验、胆囊壁厚度(B超)、胆囊与周围粘连依次为导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医院医师只有在加强技术培训和正确认识和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才能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切实去除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8.
汪昱  徐建明  莫玲斐 《安徽医药》2022,26(10):2068-2071
目的分析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分析崇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 22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并发症组医师熟练程度 ≥200例的为 60.87%(14/23);非并发症组医师熟练程度 ≥200例的为 31.98%(63/197),并发症组合并急性炎症的为 65.22%(15/ 23);非并发症组合并急性炎症的为 35.03%(69/197)并发症组胆囊壁厚度 >5 cm的为 65.22%(15/23);非并发症组胆囊壁厚度 >5 cm的为 30.96%(61/197),并发症组胆囊三角变异的,为 43.48%(10/23);非并发症组胆囊三角变异的为 18.78%(37/197),并发症组腹部手术史的为 43.48%(10/23);非并发症组腹部手术史的为 21.83%(43/197),医师熟练程度、合并急性炎症、胆囊壁厚度>5 mm、胆囊三角变异、腹部手术史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五项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该列线图模型,实际值和预测值大小基本相近, C-index指数为 0.89[95%CI:(0.87,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116例实施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62例和传统组54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2组术后感染、术后出血、胆汁瘘、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感染、术后出血、阻塞性黄疸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胆汁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2年9月于我院进行胆囊切除术的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处理,实验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处理。手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出血、阻塞性黄疸、术后感染、胆汁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出血、阻塞性黄疸、术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胆汁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布托啡诺和生理盐水3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于术毕伤口疼痛时,分别静注氯诺昔康8mg、布托啡诺1mg和生理盐水2mL,观察并记录各组注药后1、6、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镇静评分、舒适评分、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氯诺昔康、布托啡诺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镇静评分、舒适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诺昔康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注药后1h布托啡诺组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诺昔康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对LC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张亚  刘弋 《安徽医药》2011,15(7):851-854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期间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前状态、手术因素、肿瘤因素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联合脏器切除、经胸腹联合手术、术前合并症、术中失血量,而白蛋白水平、术中输血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联合脏器切除、经胸腹联合手术、术前合并症、术中失血量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和术中输血是其保护因素,而淋巴结清扫范围并不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4个切口局部浸润0.25%布比卡因时间对术后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LC患者分为A、B和对照组,各25例.A组在麻醉后切皮前以3 ml 0.25%布比卡因分别对4个切口(分别为剑突下、右腋前线肋缘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以及脐孔)进行全层浸润;B组在手术结束后患者清醒前进行局部浸润;对照组不予局部浸润.术后均不给予镇痛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术后1、2、4、6、8h,B组剑突下切口的静态VAS[分别为(1.9±1.7)、(1.6±1.4)、(1.2±1.1)、(0.8±0.7)、(0.6±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6±1.9)、(3.8±2.1)、(2.6±1.7)、(2.1±1.5)、(1.5±1.3)分](均P<0.05);术后1、2、4、6、8、24h,B组动态VAS[分别为(2.7±2.4)、(2.4±2.2)、(1.8±1.6)、(1.5±1.3)、(1.1±1.0)、(0.9±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7±2.4)、(5.0±2.6)、(3.5±1.9)、(2.9±1.9)、(2.4±2.3)、(2.3±2.2)分](均P <0.05).结论 LC患者清醒前给予0.25%布比卡因局部浸润可以明显减轻剑突下切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改良肋缘下腹横肌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麻醉诱导后一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改良肋缘下入路的双侧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0.8 m L/kg,A组),另一组全麻后未行TAP阻滞(B组)。两组术后均应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镇痛。记录两组手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手术结束时除去喉罩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后2、6、24 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PCIA泵术后36 h总用药量和自控镇痛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除去喉罩时MAP、HR波动明显减小(P<0.05),术后2、6 h 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PCIA总用药量和有效按压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A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也明显少于B组。结论超声引导改良肋缘下TAP阻滞能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5.
于智勇 《淮海医药》2004,22(1):10-11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 C)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4 32例临床资料。结果  4 3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 ,胆管损伤 2例 ,腹腔出血 5例 ,腹壁出血 4例 ,胆漏 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 4 .4 %。结论 操作规范 ,及时中转开腹 ,可降低胆管损伤 ,术中术后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2种不同牙龈翻瓣设计(封套瓣与三角瓣)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择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外科门诊患者52例,一侧采用封套式瓣,另一侧采用三角瓣设计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价术后疼痛,采用患者主观评价指标评价肿胀程度并测量上、下中切牙距离评价开口受限情况。记录患者术后第1、2、7天的肿胀、疼痛、开口受限情况和术后伤口裂开、出血、感染情况。对2种术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1、2、7天2种翻瓣设计对术后疼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三角瓣组面部肿胀较封套瓣组明显(Z分别为2.005、2.017,P<0.05)。术后第1、2天三角瓣组张口受限程度较封套瓣组明显(t分别为2.578、2.410,P<0.05),但第7天2组面部肿胀及开口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感染、出血及伤口裂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套瓣更有利于术后早期并发症控制,但两者远期预后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内脏痛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LC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GB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SGB组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SGB,注入1%利多卡因6 m L,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入等量生理盐水,2组术毕均用1%罗哌卡因10 mL局部浸润腹部切口。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时(T2)、气腹建立时(T3)、气腹建立后10 min(T4)、术毕(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0.5、4、12、24 h的内脏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术后24 h内PONV发生情况及止吐药物使用情况。分别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第1晚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GB组MAP和HR在T1、T4时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SGB组术后4 h、12 h内脏痛NR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止吐药物使用率降低(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3组:地塞米松+肋间神经阻滞组,肋间神经阻滞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使用量;采用vAs量表对术后患者1、4、12、24 h进行疲乏、静息和咳嗽时疼痛评分;记录发生恶心呕吐例数,首次肠蠕动、肠排气和出院时间.结果:地基米松+肋间神经阻滞组和肋间神经阻滞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和术后4、12、24 h疲乏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首次肠蠕动、肠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P<0.05);与地塞米松+肋间神经阻滞组比较,肋间神经阻滞组瑞芬太尼用量、术后1、4、12 h咳嗽时疼痛评分、首次肠蠕动、肠排气时间明显多于地塞米松+肋间神经阻滞组(P<0.05,P<0.01).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能有效地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地塞米松能有效地减少恶心呕吐发生;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确切,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