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80例高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依据其临床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60)与死亡组(n=20),收集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影响高龄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高龄DLBCL患者的病变可累及全身与各器官,侵犯部位以淋巴结[45.00%(36/80)]最为常见,其次为胃[20.00%(16/80)]、骨髓[12.50%(10/80)]、脾脏[7.50%(6/80)]、肠道[6.25%(5/80)]等。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重指数(BMI)、化疗方案与高龄DLBCL患者的预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器官受累数目、合并症与高龄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0岁(β=1.743,OR:5.714,95%CI=1.825~17.897)、IPI评分3~4分(β=2.485,OR=12.0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04月至2022年04月收治的30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1%、76.8%、66.3%;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7%、62.6%、6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LDH水平、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近期疗效与患者总生存均有关(P<0.05);年龄、IPI评分、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近期疗效与患者无进展生存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T-DLBCL属罕见的侵袭性结外淋巴瘤,复发率较高,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2、3和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为98.8%、91.5%、87.5%、70.3%;Ⅲ期、Ⅳ期患者为62.1%、55.5%、40.1%、23.8%。结论: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身体状况评分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9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50~72岁),以右侧睾丸受累为主;Ann Arbor分期以早期为主,其中Ⅰ期6例,Ⅲ期1例,Ⅳ期2例;细胞来源以非生发中心来源为主,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7例,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2例;肿瘤增殖指数Ki-67偏高,Ki-67中位数为80%.治疗以手术加术后辅助化疗为主,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例,手术联合CHOP方案为主的化疗8例.获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进展1例.随访时间5~34个月,存活6例,死亡3例.结论 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罕见的疾病,复发风险高,一线治疗方案推荐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R-CHOP方案化疗,同时对对侧睾丸及受累野进行放疗及预防性甲氨蝶呤鞘内化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国际预后指数IPI,但它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对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的预后不能做出准确评估。一些基因及其表达蛋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el-6、Bcl—2、survivin、p53等分子生物学预后指标对指导DLBCL的预后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粘膜相关淋巴瘤和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探讨两类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94例结外B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瘤62例,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2例),经诊断复查后,收集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类淋巴瘤相比较,MALT淋巴瘤发病的中位年龄、临床病理分期、复发率、淋巴结累及率和细胞增殖活性均偏低,5年生存率较高.94例结外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影响因素分析:肿瘤细胞增殖指数>20%的患者生存状况较<20%的患者低,I E期以上患者生存状况较I E期患者差,伴有淋巴结累及的患者生存状况较无累及患者低.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瘤与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发病年龄、细胞增殖水平、临床分期、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上有明显差异.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累及对两种淋巴瘤的生存状况和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aldeyer’s ring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R-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3例初治原发韦氏环DLBCL患者,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生存情况比较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3、5年生存率,Log 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2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16~80岁),男72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0例,Ⅱ期63例,Ⅲ期23例,Ⅳ期17例。中位随访54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和56.3%,早期(Ⅰ/Ⅱ期)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2%和69.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状况、B症状、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和近期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原发韦氏环DLBCL多为早期,肿瘤负荷较轻,生存率较高,多数可长期生存。IPI评分和近期疗效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YD88基因突变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的74例初治DLBCL患者,回顾分析MYD88突变组(MYD88mut)和MYD88野生组(MYD88w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74例DLBCL患者中,MYD88mut组和MYD88wt组患者性别、年龄、ECOG评分、LDH、Ann Arbor分期、结外侵犯及I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YD88mut组主要为ABC亚型(75.00%)。12例MYD88mu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中8例氨基酸改变为L265P。MYD88mut组2周期R-CHOP方案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为41.67%,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为33.33%,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effective,OR)为75.00%。MYD88wt组分别为77.42%、11.29%和88.71%。2组比较,2周期CR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0 4)。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YD88mut组及MYD88wt组患者5年OS分别为54.98%与73.53%,PFS分别为48.61%与66.54%,2组比较,OS及PFS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 4,P=0.031 9)。结论:MYD88突变主要存在于DLBCL的ABC亚型,且MYD88突变提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检测所有患者癌组织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根据miR-155的表达水平将所有患者分成miR-155高表达组(n=72)和miR-155低表达组(n=4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miR-155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155高表达组患者结外侵犯比例显著高于miR-155低表达组(P<0.05);miR-155高表达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29.2%)及总体生存率(40.3%)均显著低于miR-155低表达组(81.3%和83.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miR-155表达水平是DLBCL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影响因素;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速度(0.53±0.04)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1.0±0.03)(P<0.05),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在培养的3、4 d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38±0.01 vs 0.56±0.03;0.56±0.02 vs 0.76±0.02)(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miR-155可能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和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38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合随访资料 ,对DLBCL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7.7%侵犯淋巴结 ,6 0 .1%有结外侵犯 ,全组 5年生存率为 4 1.3%。多因素分析表明 ,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国际预后指数 (IPI)计分低危组 5年生存率为 6 1.9% ,低中危组为 4 4 .3% ,高中危组为 2 0 .2 % ,高危组为 9.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伴结外侵犯者 ,化疗联合手术治疗 5年生存率为 5 5 .6 % ,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外侵犯病例应采取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8例有乙肝两对半检测记录的初治DLBCL患者,分为HBV携带者(HBsAg+)31例、HBV既往感染者(HBsAg-/HbcAb+)90例、无HBV感染者(HBsAg-/HbcAb-)118例,接受CHOP样或R-CHOP样方案化疗.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化疗期间与化疗结束12个月内肝功能损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时间(OS)分别为80.9%、74.3%和84.1%,无统计学差异(P=0.946);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亦无统计学差异(P=0.405).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大于60岁、IPI评分高、晚期、未联合利妥昔单抗.三组化疗期间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6.8%、27.3%、62.1%,HBsAg+组在化疗期间及结束后1~3个月内肝功损害严重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39和0.008.结论 HBsAg-/HBcAb-、HBsAg-/HBcAb+、HBsAg+三组临床特征生存时间相似,采用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方案化疗能提高全组患者生存.本研究推荐对HBsAg+的DLBCL患者化疗或免疫治疗时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同时建议抗病毒治疗至少须延续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化疗中与化疗后均须密切监测肝功能、HBV-DNA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PB-DLBC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2008版和2016年修订版的WHO关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8例患者确诊为PB-DLBCL,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7~76岁,中位年龄54岁,6例发生于右侧乳腺,2例发生于左侧乳腺。病例随访9~52个月,2例失访。乳酸脱氢酶(LDH)156~238 U/L,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免疫组化CD20、CD79a均(+),Ki67约70%~90%,7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非GCB亚型),1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GCB亚型)。8例患者EBER检测均(-)。结论:PB-DLBCL发病少见,恶性程度高,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且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许多患者应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之后发展为复发和难治性的DLBCL,而一旦发展为复发难治性的DLBCL,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则收效甚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抗体-药物偶连物(ADC)治疗和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等。本文现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收集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以同期EBV-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为对照,分析老年EBV+ 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细胞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有地图状坏死.细胞起源免疫分型主要为非生发中心亚型,分别占91.3%(Hans分型)和100.0%(Choi分型).CD30阳性率为55.0%,高于非特指型EBV-DLBCL(P< 0.001).在总体生存时间方面,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DLBCL患者和>50岁EBV-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2个月和29.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老年人EBV+DLBCL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性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不规则坏死.CD30阳性率较高,并且主要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 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与同年龄段非特指型EBV-DLBCL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RCS)确定PNI、年龄、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36例患者中共115例(48.7%)死亡,中位OS时间32个月。患者3年OS率46%,5年OS率36%。PNI的最佳截断值为49,PNI和DLBCL预后不良风险之间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χ2=34.64, P<0.01);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表明,随着PNI的变化,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下降。年龄的最佳截断值为63岁,年龄与DLBCL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上升趋势( χ2=14.86, P=0.022)。使用X-Tile软件计算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93 g/L和129 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累、肝脏是否受累、年龄、血红蛋白、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有大包块是DLBCL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bcl-2阳性、bcl-6阳性患者中,PNI<49和PNI≥49患者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NI在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PNI≥49提示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Several previous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and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HCV-relat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L). We conducted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distinctiv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for HCV-positive DLBL. 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32 HCV-positive DLBL cases from nine Korean institutions with those of 371 HCV-negative DLBL cases. A higher percentage of HCV-positive DLBL ca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old age (≥60) than HCV-negative DLBL cases at diagnosis (59.4% vs. 36.1%, respectively, P = 0.009) and HCV-positive cases were less likely than HCV-negative cases to have extranodal involvement (53.1% vs. 71.1%, respectively, P = 0.044). The nodal presentation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factor favorably influencing the event free survival (EFS) in HCV-positive DLBL (HR = 0.11, 95% CI; 0.01 - 0.95, P = 0.012). In comparison to patients with HCV-negative DLBL, HCV-positive DLBL patients had a superior complete response rate (P = 0.023) and EFS (P = 0.02). In Korean patients, HCV-positive DLBL is more common with old age and has less extranodal involvement than does HCV-negative DLBL. The superior survival outcome for HCV-positive DLBL should be verified by further investigation,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its correlation with transformed low-grade NH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