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在下颌阻生智牙拔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于我科实施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治疗的患者83例,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n=42)与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传统拔牙器械进行患牙拔除,实验组采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进行患牙拔除。观察比较2组牙根折断、牙龈撕裂、邻牙松动、舌侧骨板骨折、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脱位等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组下唇麻木、干槽症、面颊部肿胀、开口受限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2组手术时间、拔牙窝的完整性、疼痛VAS评分、满意度评分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牙根折断、牙龈撕裂、邻牙松动、舌侧骨板骨折、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脱位等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唇麻木、干槽症、面颊部肿胀、开口受限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拔牙窝的完整性、VAS评分、满意度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刀用于下颌阻生智牙拔除,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难度低,创伤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和效率高的特点,可显著降低患者对拔牙产生的恐惧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法与传统拔牙法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240 例下颌阻生智牙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拔牙组及传统拔牙组,每组120例。比较2 组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包括术中根折、拔牙窝形变)发生情况、术中心理畏惧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干槽症、开口受限、面颊部疼痛、肿胀)、术后下唇及舌部麻木症状的发生情况。采用 SPSS 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拔牙组和传统拔牙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0±6.3)min和(37.0±8.2)min,存在显著差异(P<0.05)。微创拔牙组拔牙窝中、重度形变发生率及术中心理畏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拔牙组(P<0.05),术后第3天开口受限程度与术后疼痛肿胀发生率与传统拔牙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牙较传统拔牙法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心理畏惧程度较低,可显著降低对拔牙窝及邻牙的创伤,患者更愿意接受,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种T形切冠法在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20 例患者随机纳入2组,分别采用横T切冠法(60例)和纵T切冠法(60例)拔除下颌阻生智牙。采用SPSS 22.0软件包比较2组拔牙时间、患者术中焦虑程度、术后疼痛及开口受限程度的差异。结果:横T组手术时间为(17.41±3.72) min,显著长于纵T组的(15.22±2.53) min(P<0.05),但术中焦虑程度较低(P<0.05)。2组术后疼痛评分及开口受限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横T法有助于缓解术中焦虑,而纵T法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拔牙位点保存对不同类型骨缺损患者骨增量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种植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2组再分别按照拔牙窝骨缺损类型分为一壁组(术后牙槽窝剩余1个壁)、二壁组(剩余2个壁)、三壁组(剩余3个壁)、四壁组(剩余4个壁)4个亚组,记录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感染情况,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做锥形束CT(CBCT)检查,检测各组牙槽骨骨高度、骨宽度、骨宽度恢复率等,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后24 h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均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和骨感染情况。2组术前牙槽嵴颊侧骨高度(buccal volume,BV)、舌侧骨高度(lingual volume,LV)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BV、LV均增加,其中,一、二壁亚组增量高于三、四壁亚组,对照组BV、LV均降低,其亚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各亚组骨宽度均增加,对照组骨宽度均减少,实验组骨宽度增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中一、二壁亚组骨宽度增量高于三壁亚组,对照组一、二壁亚组骨宽度减少量较三、四壁亚组更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骨宽度平均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一、二壁亚组术后平均骨宽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三、四壁亚组骨宽度恢复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组相比,根长70%处骨宽度变化小于根长50%和根长30%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牙后进行拔牙位点保存较常规拔牙有助于缓解牙槽骨骨吸收和保持骨量,且骨缺损越小,骨量恢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比较微创拔牙后延期种植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同仁医院2013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上、下颌单个前牙及前磨牙需要行微创拔牙后种植牙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延期种植,实验组微创拔牙后进行即刻种植。比较2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记录3个月和永久修复当天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美学效果以及种植体边缘骨水平以及术后满意度。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和永久修复当天的ISQ值差异不显著 (P>0.05);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80);实验组总满意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44);2组修复后1年,牙龈乳头指数均在1~3级,软组织外形良好,均达到了良好的牙龈美学效果,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对照组PES得分7.65±1.32,实验组为8.25±1.19,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的近中侧骨吸收量和远中侧骨吸收量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创拔牙后2种植修复方式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种植体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即刻种植的满意度更高,美学效果更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及上气道结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n=27),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无错畸形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拔牙矫治,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对照组于体检时进行CBCT拍摄,使用Mimics 20.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髁突位置相关指标关节前间隙(Sa)、关节上间隙(Su)、关节后间隙(Sp)与上气道结构相关指标气道总体积(V)、鼻咽体积(V)、腭咽体积(V)、舌咽体积(V)、喉咽体积(V)、口咽体积(V)、口咽段气道最小截面积(SMIN)、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矢状直径(APHP)、上气道于软腭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SP)以及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TE)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Sa显著大于对照组,S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Su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关节间隙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Sa大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Sp及Su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关节间隙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及S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V、V、V、APTE、APHP及AP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V、V、APHP及APT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V、V、V、SMIN及APSP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拔牙治疗后,随着咬合关系、下颌平面及咬合平面变化,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位置由后退位恢复至中位,气道结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髁突位置前移,上气道体积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位下颌阻生智牙不翻瓣拔除的疗效。方法 98例拔除下颌阻生智牙的患者,共计112颗患牙纳入研究,分为不翻瓣组和翻瓣组。不翻瓣组采用横断法或T形截断法将牙分割后拔除,翻瓣组采用角形切口翻瓣的方法拔除。对2组患者术后1 d、3 d、1周时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并记录,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翻瓣组术后1 d、3 d出血、肿胀、疼痛及开口受限、对生活的影响等并发症显著低于翻瓣组(P<0.05),但2组平均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下颌中位阻生智牙,采用不翻瓣方法拔除,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应用胶原蛋白海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天津市口腔医院行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胶原蛋白海绵组。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进行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在拔牙窝内填入胶原蛋白海绵,常规组患者则只进行常规拔牙处置,比较2组患者拔牙后的相关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胶原蛋白海绵组患者拔牙后30 min内拔牙窝出血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拔牙后第1天和第3天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拔牙后干槽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下颌阻生牙拔除术后应用胶原蛋白海绵,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干槽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SD大鼠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动物模型。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去势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术后12周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1.0 mg/(kg·d),60 d后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对照组)给药后不予干预;第2组(实验组)连续给药后予以拔除双侧上下颌第一磨牙。术后2、4、8周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并进行临床、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及组织形态学检测。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临床观察实验组术后2周开始出现MRONJ改变,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下颌骨发生率(56.7%)高于上颌骨(26.7%)。血清RANKL和OPG浓度随时间发生显著改变,但与MRONJ发病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H-E染色观察MRONJ病变区骨小梁结构紊乱,骨细胞溶解导致大量空虚骨陷窝形成(P<0.05)。根据骨坏死病变和软组织损害程度对所有MRONJ动物进行分级分期,对照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MRONJ病变程度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加重。Micro-CT显示MRONJ病变区域有骨微裂发生,骨质溶解破坏; MRONJ大鼠BMD、Tb.N在MRONJ 2期与其他分组有显著差异(P<0.05),MRONJ 0期时Tb.Sp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质疏松SD大鼠动物模型上使用高剂量阿仑膦酸钠皮下注射60 d后予以配合拔牙,术后2周开始出现MRONJ,8周可以建立较为稳定的MRONJ动物模型;拔牙是MRONJ的好发因素;MRONJ病变程度与时间有相关性;血清RANKL/OPG比值变化可能与MRONJ有相关性;Tb.Sp可能是病变早期骨形态学标志,病变区可观察到骨微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口内微创入路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1例颧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经冠状切口切开、明视下骨折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开口度和眼球内陷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术前,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术前(P均<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术后半年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口内微创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创伤较小,同时手术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下颌阻生牙拔除实验教学模式,探讨其与传统拔牙法教学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 80 名本科口腔医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接受传统阻生牙拔除术实验教学,实验组接受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微创阻生牙拔除实验教学,通过各项指标测评学生对阻生牙拔除术的掌握程度、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理解程度。采用 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理论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对阻生牙拔除术的掌握更全面,实验中更注意保护周围邻近组织,尤其是对术后并发症的理解更透彻。结论: 利用虚拟模型外科引导微创阻生牙拔除的实验教学方法,可增强口腔医学生对阻生牙拔除术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Er:YAG激光与涡轮手机去骨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牙的临床效果,从手术时长、术后疼痛、面部肿胀、开口受限程度及并发症等5个方面进行评估。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5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双侧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牙患者40例,双侧均为部分骨埋伏阻生,每例患者的双侧智牙分别采用一侧Er:YAG激光去骨和另一侧涡轮手机去骨的方法进行拔除,根据每侧去骨方式不同分为实验(激光)组和对照(涡轮手机)组。术后随访1周,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所用手术时长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面部肿胀、开口受限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r:YAG激光去骨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牙与涡轮手机所用手术时长相近,但可减轻术后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高速涡轮机微创技术与传统技术联合即刻种植对阻生牙术后镇痛、开口度及牙槽骨吸收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宿迁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阻生牙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高速涡轮机微创手术联合即刻种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联合即刻种植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牙槽骨吸收、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拔牙窝完整性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上颌前牙区、上颌磨牙区、下颌前牙区以及下颌磨牙区的种植体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 d,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VA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拔牙窝完整性、肿胀度以及开口受限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牙根折断、邻牙松动、牙龈撕裂和舌侧骨板骨折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阻生牙拔除术中采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治疗联合即刻种植,患者术后牙槽骨吸收、肿胀以及拔牙窝完整性显著改变,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创拔牙技术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300例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微创组与锤凿组各150例。微创组采用微创拔牙器械及微创拔牙技术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锤凿组采用传统的拔牙器械及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对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18.0±6.3)min]比锤凿组[(37.0±8.2)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干槽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锤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创拔牙技术拔除下颌低位埋伏阻生智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凿骨劈冠拔除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预成型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GF)膜修复前牙种植区骨量不足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2月就诊的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62例,依照电脑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种植修复,对照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覆盖于骨缺损区,实验组种植后将预成型钛网与CGF膜覆盖于骨缺损区。随访12个月,统计2组种植成功率,比较2组牙槽嵴高度、骨增量、牙槽骨骨密度、骨厚度、红色美学指数(PES)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12个月,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现象。2组术前牙槽嵴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牙槽嵴提升高度、骨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前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术后12个月(P<0.05),术后6个月牙槽骨骨厚度均显著高于术后12个月(P<0.05),且实验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牙槽骨骨密度与骨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P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成型钛网联合CGF膜用于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疗效确切,可提升种植修复的美容效果,改善术后骨代谢,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研究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行上颌埋伏前牙正畸牵引治疗患者34例,共34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分为未完全发育组和完全发育组,每组各17例.所有患者均行正畸牵引治疗.比较2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