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应用解剖学角度,在40具成体尸上对动脉韧带的位置、长度及其两端连结主、肺动脉干的部位和它的重要毗邻关系,动脉韧带的类型进行了观测。为在正中切口处理动脉导管时,如何迅速找出、压迫阻断动脉导管。进行该导管修补术时,在主动脉端或肺动脉端进行切口的部位选择做了讨论。指出有双动脉导管存在的可能性和注意保护动脉导管周围的重要结构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Bassett韧带的精细解剖,明确其解剖特点,探讨其功能及临床意义。 方法 取10例成人完整踝关节标本,观察韧带的起止点,走行,毗邻关系,并对相应解剖参数进行精细测量(包括它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8例踝关节标本存在Bassett韧带,起自胫骨远端前侧止于腓骨外踝前侧,形状呈四方形,走行与下胫腓前韧带平行,长17.86~18.56 mm,宽3.22~3.89 mm,厚0.67~1.47 mm。 结论 Bassett韧带是一正常韧带组织结构,通过模拟此韧带损伤机制可探讨其造成踝关节前外侧胫距撞击综合征机制。 相似文献
3.
腰骶部硬膜黄韧带间连结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骶部椎管后路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的解剖学原因及预防办法。方法:解剖50例成尸腰骶部标本,对硬膜与黄韧带之间的连结结构进行大体观测和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在腰骶部硬膜与黄韧带之间存在有正常的连结结构,L5~S1节段占98%,L4~L5占68%,L3~L4占12%;以单束者居多,多束者常见于L~S;呈线状、条索状、网络状和膜状四种类型;L4~L5长13.9±5.7mm,L5~S1为9.2±4.2mm。光镜下观察为密集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结论:据腰骶部硬膜黄韧带间连结的形态学特点,拟称其为“硬膜黄韧带间韧带”。此韧带是造成术中硬膜撕裂的解剖学因素,建议相关术中应先行寻认并切断,再行去除黄韧带,以免造成硬膜撕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特点及毗邻结构,探讨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 头颈部标本18具,解剖剥离法暴露,观察椎动脉穿经硬膜处部位及毗邻结构、椎动脉与第1颈神经(C1)的位置关系。 结果 椎动脉在寰枕外侧关节内后侧穿经硬膜,穿经处形成边缘光滑的圆孔,直径6.5~9.0 mm,硬膜与椎动脉外膜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C1神经前后根自脊髓发出向外侧走行于椎动脉内侧并在其下方相伴共同穿经硬膜孔(100%),其中与动脉壁相贴者66.7%(12例);神经嵌入动脉壁者22.2%(4例);隔有硬膜组织者11.1%(2例)。C1神经根出孔后走行于椎动脉与椎动脉沟之间。 结论 椎动脉穿经硬膜孔处位置固定,孔边缘致密,限制椎动脉扩张,利于颈椎活动时维持椎动脉供血,当全身血压波动时椎动脉管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以维持后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但血压升高有可能将C1颈神经根卡压在硬膜边缘,椎动脉搏动刺激C1颈神经根导致椎枕肌痉挛,出现枕颈部疼痛。这可能是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症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动脉导管三角区的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随机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50具,解剖观测动脉韧带(AL)、左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LRLN)等相关结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有94%(47例)AL连于主动脉弓和左肺动脉(LPA),即经典的动脉导管三角内,6%(3例)AL连于降主动脉与LPA之间。(2)根据AL与主动脉弓和LPA附着关系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Ⅰ.附于主动脉弓下缘和LPA上缘之间(76%); Ⅱ.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上缘之间(8%); Ⅲ.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前壁之间(8%); Ⅳ.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上缘之间(4%); Ⅴ.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后壁之间(2%); Ⅵ.附于主动脉弓下缘与LPA前壁之间(2%)。(3)LRLN在主动脉弓下缘由左迷走神经发出者占36%;在主动脉弓前壁下1/3、中1/3和上1/3段发出者分别占30%、14%和14%;在降主动脉内侧缘发出者占6%。(4)AL中轴与LPA中轴的夹角平均为(45.08±19.06)°,其中6%(3例)夹角仅为0°,4%(2例)夹角为90°。(5)所有LRLN均贴近动脉韧带主动脉端由左迷走神经发出并向后上方返折。 结论 AL的附着关系与经典描述之间存在差异。由于附着关系的不同,使其与LPA、LRLN等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亦发生了改变。熟悉这些变化,对防止动脉导管结扎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引起上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其病因可能是神经根受到各种直接机械压迫[1]。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经椎间孔出椎管,椎间孔内软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病理改变均可使经过该处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放射性上肢疼痛、麻木或无力等。想要更清楚地了解神经根卡压的机制,需要对颈椎间孔区域进行更加深入的解剖学研究。掌握颈椎间孔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该区域手术操作时尽可能地减少医源性损伤。有关胸腰椎(T1~5)的椎间孔韧带研究证明其韧带起到限制神经根移位并防止拉伤的作用[2~4]。然而,目前关于颈椎间孔韧带的研究尚少。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颈椎间孔韧带的相关知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解剖118具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的双侧颈区,观察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以及起始部位到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甲状腺上动脉的起始情况可分为颈总动脉分叉处(A)、颈外动脉(B)和颈总动脉(C)三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0.93%,37.71%和30.51%;左右两侧甲状腺上动脉起始情况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起始于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小于起始于颈总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 结论 甲状腺上动脉是头颈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动脉,其回顾性分析将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测量成人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36个新鲜成人冷冻肩关节标本,分别进行CT扫描,并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中,重建肩胛骨,使用软件自带工具测量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解剖喙肩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 结果 肩峰的长度为(46.27±2.88)mm,宽度为(25.71±1.52)mm,厚度为(8.10±1.14 )mm ;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为(14.27±1.19)mm,厚度为(4.05±0.38)mm。 结论 喙肩韧带和肩峰的解剖学数据,可以为肩关节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腕关节韧带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50侧成人尸体腕关节韧带的细致观察,证实腕关节的主要韧带为腕掌侧关节囊内韧带,首次测量了这些韧带的长、宽和厚度,并发现了头月关节掌侧面的弓桥韧带。作者还对腕关节韧带损伤与腕关节不稳的解剖学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通过近节指骨滑车损伤实验,探究其对近指间关节侧方稳定性影响,为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解剖6具成人双上肢手标本,选择示指、中指、环指共36只手指进行研究。分别测量0 °屈曲位时近指间关节近节指骨滑车未损伤及桡侧损伤10%、20%、30%、40%、50%的桡偏角度。 结果 未损伤时近节指骨滑车两端长度平均为(10.25±1.12)mm,桡偏角度为(0.14±0.10)°,损伤10%时桡偏角度为(5.06±0.53)°,损伤20%时桡偏角度为(8.47±0.42)°,损伤30%时桡偏角度为(12.28±0.71)°,损伤40%时桡偏角度为(16.33±0.76)°,损伤50%时桡偏角度为(20.03±0.75)°。近节指骨滑车损伤程度越重,近指间关节桡偏角度越大,关节稳定性越差(P<0.0001,Wilcoxon检验)。 结论 近节指骨滑车缺损对近指间关节侧方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损伤达10%时即可发生侧方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 方法 取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颈椎(C0~4)标本,制作成椎动脉离体模型,颅骨端模块固定3 kg模拟颈椎立位载荷,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在实验台上实现立位状态下中立位、多旋转极限体位并使用万向外固定架固定,进行CT薄层扫描, 采集C1节段、C1/C2间隙节段、C2椎体上1/3段(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C2椎体下缘、C3椎体节段等5个层面的椎动脉横截面积。比较组间差异,探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体位因素对椎动脉空间形态作用机制。 结果 颈椎旋转极限及后伸旋转极限体位会引起同侧椎动脉截面积减少(P<0.05),而对侧椎动脉截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并且横截面积减少部位集中出现在C2椎体上1/3处。 结论 (1)上颈椎离体椎动脉模型及试验方法能实现极限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CTA的测量; (2)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颈椎极限旋转及极限后伸旋转体位能引起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异常闭孔动脉的走形、分布,并对其盆内段进行测量和定位,为腹股沟区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研究37侧成人骨盆标本,对闭孔动脉进行观测和分类,并测量闭孔动脉盆内段长度,起始端外径,闭孔管处外径,以及闭孔动脉入闭孔处和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距离。 结果 在37侧标本中,异常闭孔动脉出现率为18.92%。异常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1.57±0.12)cm发出,盆内段平均长度(4.05±0.49)cm,起始处平均外径(2.52±0.87)mm,闭膜管处闭孔动脉平均外径(2.14±0.72)mm,入闭孔处和连线中点的距离(3.63±1.29)cm。异常闭孔动脉多与腹壁下动脉共干,之后绕股环或跨过股环,紧贴盆壁下降至闭孔处。 结论 正是由于异常闭孔动脉的特殊性质,在腹股沟区及骨盆、髋区骨折固定手术,甚至肿瘤治疗、淋巴结清除术中,术者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Embryology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ural crossing: apropos of a continuous series of 48 specime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benas-Dujardin AC Duparc F Ali N Laquerriere A Muller JM Freger P 《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 SRA》2005,27(6):495-50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embryologic and foetal development of the anterior paraclinoid region and more precisel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o the dura mater. This has been done by examining a collection of histological sections, representing a continuous series of 48 embryologic and foetal specimens, covering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6 months of intra-uterine life. Neurological and vascular elements develop during the embryologic perio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s recognizable in the various sections of its course and acquires a histological adult parietal constitution. The foetal period correspon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ningeal structures. The superior, medial and lateral walls appear on the fifteenth week of amenorrhoea and do not change after that.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enters subarachnoid space accompanied by a sleeve of mesenchymatous cells, which fixes it to the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The constitution of this sleeve, arising from the superior wall of the lateral sellar compartment, remained independent of the principle vascular part, which allows the formation of a plan of cleavage. The foetal relations of the dura mater and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ere seen to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dult subjects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suggesting an existence of period of maturation postnatal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女性尸体标本骶棘韧带(sarospinous ligament,SSL)的解剖特点及其毗邻,为骶棘韧带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方法 对24具女性尸体进行解剖,测量相关参数。 结果 SSL长度右侧为(5.11±0.30)cm,左侧为(5.10±0.36)cm;两侧长度无明显差别。24具尸体阴部管最内侧均为阴部神经,其与坐骨棘距离为右侧(1.51±0.35)cm,左侧(1.61±0.31)cm。SSL薄且坚韧,所有标本的平均厚度约0.2 cm。尾骨肌位于SSL盆腔侧,层厚远大于SSL,且覆盖范围更大,二者联系紧密,重合部分可视为整体。臀下动脉均走行于SSL上缘及以上出骨盆,其中7条经坐骨棘端出骨盆。坐骨神经远离SSL。SSL盆腔面未见重要血管神经束。有少量血管及神经走行于SSL背侧。 结论 行骶棘韧带固定术时应选择离右侧坐骨棘至少1.51 cm、左侧至少1.61 cm处作为悬吊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几丁糖电纺膜完全修复硬脑膜缺损后,其下方新生纤维膜与正常硬脑膜的差异。方法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家兔16只,取头部正中切口在双侧颅顶部对称开直径约1.2cm大小的圆形骨窗;剪去0.8mm×0.8mm大小的硬脑膜组织,并将合适大小的几丁糖膜置入实验侧硬膜缺损区;对照侧不进行硬脑膜切除作对照,缝合皮下及皮肤后进行饲养,术后8周(8周后硬膜已完全重建)处死,观察骨窗周围大体情况,通过组织学检验几丁糖膜下方新生纤维膜与正常硬膜差异。结果 1术后见皮肤及皮下无红肿、无渗出、化脓等炎症反应;几丁糖膜被严密包裹;从正中线切开包裹组织,见膜周围无粘连,容易被取出;膜下有新生纤维膜形成,严密封闭脑组织,无脑脊液漏;新生纤维膜与脑组织无粘连;2新生纤维膜组织与正常硬膜对比:HE染色提示实验组术后8周几丁糖膜下新生纤维膜为纤维结缔组织,Masson提示其中大量纤维素及胶原形成,免疫组化提示新生纤维膜已完全成熟,无b FGF表达,未见EGF表达,为完全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与正常硬脑膜无明显差异。结论新型几丁糖膜修补硬脑膜效果确切,且新生纤维膜与正常脑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Microvasculariz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dura mat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J. Roland C. Bernard S. Bracard A. Czorny J. Floquet J. M. Race P. Forlodou L. Picard 《Surgical and radiologic anatomy : SRA》1987,9(1):43-49
Summary The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 microvasculariz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dura mater by microradiographic and histologic examination of 73 injected anatomic specimens. There exists a very abundant superficial arterial plexus which also serves to supply the inner table of the cranial vault. This plexus is continuous, even at the walls of the venous sinuses and the dural septa. The arteries are for the most part tortuous. The veins may be satellites of the arteries or, on the contrary, from a plexiform network passing through crevice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dural layer. The walls of these veins consist only of an endothelium to be seen within the fibrous layer of the dura. Often, the arteries compress the venous lumen; this dangerous situation probably explain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e of the dura mater, known by the name of dural fistulae.
Microvascularisation de la dure-mère intra-crânienne
Résumé Les auteurs étudient la micro-vascularisation de la dure-mère intra-crânienne grâce à des injections de pièces anatomiques étudiées par microradiographie (73 spécimens) et à l'histologie. Il existe un réseau artériel superficiel anastomotique très riche, qui sert aussi à la vascularisation de la table interne de la voûte du crâne. Ce réseau ne s'interrompt ni au niveau des parois des sinus veineux, ni au niveau des cloisons dure-mériennes. Les artères sont le plus souvent sinueuses. Les veines peuvent être satellites des artères ou au contraire former un réseau plexulaire de fentes à l'intérieur du feuillet dural. Les parois de ces veines ne sont formées que d'un endothélium visible au sein de la couche fibreuse durale. Les artères font souvent impression sur les lumières veineuses; cette situation périlleuse explique probablement la fréquente survenue de fistules artério-veineuses au niveau de la dure-mère, connues sous le nom de fistules durales.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应用可吸收医用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 1午14例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后,于硬膜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并定期随访观察。结果 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防粘连效果优良。结论 可吸收医用膜是一种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可吸收医用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在14例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后,于硬膜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并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全部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防粘连效果优良.结论可吸收医用膜是一种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