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辐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31I治疗的42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0例,年龄14~68(38.7±11.9)岁。测量131I治疗后2、4周距离患者颈部正前方0、0.3、1.0、2.0、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甲状腺摄碘率、131I的有效半衰期及服药剂量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相关性。2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周围剂量当量率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所有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2、4周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测量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131I治疗后2周,距离患者≥2.0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25 μSv/h;131I治疗后4周,距离患者≥0.3 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25 μSv/h。不同性别患者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7~1.766,均P>0.05)。131I治疗后2周,测量距离为0、0.3、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与131I的有效半衰期呈正相关(r=0.318~0.487,均P<0.05);测量距离为2.0、4.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与服药剂量呈正相关(r=0.546、0.491,均P<0.01);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患者的年龄和甲状腺摄碘率均无相关性(r=?1.158~0.162,均P>0.05)。131I治疗后4周,测量距离为0、0.3、1.0、2.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均与131I的有效半衰期呈正相关(r=0.319~0.380,均P<0.05);测量距离为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r=0.429,P<0.01);测量距离为2.0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甲状腺摄碘率呈正相关(r=0.353,P<0.05);不同测量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服药剂量均无相关性(r=0.020~0.157,均P>0.05)。 结论 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4周内应尽量避免与家属亲密接触,临床医师应根据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测量结果及131I在患者体内的有效半衰期对甲亢患者的居家隔离进行辐射防护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了35例DTC患者,分为“清甲”(20例)与“清灶”(15例)组,分别于服^13I后2、6、24、48、72 h进行^131I全身显像及1m处当量剂量率的测定,以2h时显像计数和活度作为总计数和总活度.根据各时间点显像计数与2h的显像计数比值间接估算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并估算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400 MBq时的1m处当量剂量率.统计学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体内残留^131I活度占服^131I总活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9%±4%、86%±6%、35%±10%、12%±8%、7%±8%, “清灶”组分别为99%±1%、91%±7%、47%±17%、11%±9%、4%±6%. “清甲”组服^131I后2、6、24、48、72 h的1m处当量剂量率分别为(157±37)、(120±36)、(35±13)、(11±9)、(9±11)μSv/h,“清灶”组分别为(234±43)、(186±51)、(49±20)、(12±11)、(4±6)μSv/h.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与1m处当量剂量率呈正相关(r=0.87,P<0.001).“清甲”与“清灶”组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分别为(432±292)、(265±281) MBq及(731±701)、(277±470) MBq,对应的1m处当量剂量率为8~ 11 μSv/h.结论 DTC患者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400 MBq时,即DTC患者1m处当量剂量率达到8~11 μSv/h时方可出院.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在不同距离及有无辐射防护措施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方法125I粒子植入后立即使用多功能射线检测仪测量50例125I粒子植入患者距粒子植入部位体表不同垂直距离(5 cm、10 cm、1 m、2 m和3 m)及有无防护措施条件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评估医务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距离粒子植入部位体表垂直距离为5 cm、10 cm、1 m、2 m和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091.75±10.53)、(1055.50±31.68)、(123.45±20.83)、(20.95±6.10)和(7.78±3.24)μSv/h。0.5 mm铅当量铅衣屏蔽后5 cm、10 cm、1 m、2 m和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36±2.03)、(0.97±1.48)、(0.46±0.63)、(0.29±0.34)和(0.14±0.12)μSv/h。屏蔽前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718、71.202、217.411、184.169、108.222,均P < 0.05)。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采取适当的距离防护及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大大降低125I粒子带来的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住院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体内残留辐射剂量达到出院要求的时间,以及患者所住病房和用具的辐射情况。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接受术后131I住院治疗的DTC患者143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97例,年龄(37.6±12.4)岁。按给药剂量分为3.70、5.55和7.40 GBq 3组,每组患者分别为51、51、41例。患者在服用131I后0.5、2、4、8、12、24、36、48、72、80 h,在距离患者1 m外使用实时辐射监测仪测定辐射剂量率,估算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的变化情况。在患者出院后当天应用表面辐射污染监测仪对病房环境及患者使用过的床被进行表面污染辐射剂量的监测。对3组辐射剂量率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服131I治疗 0.5 h后3组DTC患者1 m外的辐射剂量率[(597.5±196.3)、(794.5±254.2)、(1114.1±258.5) μSv/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757,P<0.01),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辐射剂量水平按类似指数曲线的变化规律迅速下降,且3组间差距逐渐缩小,在服131I 治疗72 h后3组患者1 m外的辐射剂量率[(13.3±10.7)、(16.1±9.7)、(21.9±14.5) μSv/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3,P>0.05)。服131I治疗后80 h 95.8%(137/143)DTC患者1 m外辐射剂量率低于23.3 μSv/h。出院后患者使用过的床单、病服、病房地面及洗手间门口地面的表面剂量率分别为(3.9±1.2)、(4.1±1.9)、(3.8±1.6)、(6.2±2.6) μSv/h,均低于相应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制水平。 结论 使用不超过7.40 GBq 131I治疗的DTC患者在服用131I治疗80 h后,绝大多数患者体内残留131I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辐射限制水平。出院后患者所处病房环境及使用过的床单、病服的辐射污染均低于限制水平,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后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方法 本次前瞻性研究包括49例DTC患者,分为“清甲”(131I摧毁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与“清灶”(131I治疗甲状腺床残留甲状腺癌、甲状腺床复发灶和转移灶)组,于服131I后收集患者每次排泄尿液,测定患者每天每次通过尿液排泄的放射性活度及排泄的总放射性活度,进而估算患者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分别于服131I后2、6、24、48、72 h进行1 m处剂量当量率的测定,估算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400 MBq时1 m处剂量当量率.结果131I后2、6、24、48、72 h体内残留131I活度占服131I初始活度的百分比,“清甲”组分别为99%、72%、25%、15%、7%,1 m处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57、120、35、11、9 μSv/h;"清灶"组对应百分比分别为99%、71%、18%、7%、3%,1 m处剂量当量率分别为232、182、48、11、2 μSv/h.体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与1 m处剂量当量率呈正相关(r=0.94,P<0.001).“清甲”与“清灶”组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分别为548~259及451~248 MBq,对应的1 m处剂量当量率为8~10 μSv/h.结论 DTC患者于服131I后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400 MBq,即DTC患者1 m处剂量当量率达到8~10 μSv/h方可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 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 99Tc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 结果 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426~5397.675,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0,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清甲治疗后诊断性131I SPECT/CT全身显像中, 患者服131I后对周围的辐射剂量及其变化规律, 为辐射安全评价和职业防护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至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行诊断性131I SPECT/CT全身显像的20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5例, 年龄(45.7±11.7)岁, 范围24.0~65.0岁]。采用X、γ剂量率仪分别测量患者服131I后胸前体表不同时间(2、24、48、72、96 h)、距离胸前体表不同距离(1.0、2.0、3.0 m)的辐射剂量率, 采用热释光探测器分别测量患者服131I后第1~4天的辐射当量剂量。结果患者服131I后2 h, 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最高[186.12(135.52~201.01)μSv/h], 且随着服131I后时间的延长和距胸前体表距离的增加, 辐射剂量率均明显下降;服131I后96 h以上胸前体表的辐射剂量率, 以及任何时间距离胸前体表3.0 m处的辐射剂量率均可达到本底辐射水平。患者服131I后, 第1天对周围的辐射当量剂量为(1.19± 0.28)...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因素,为辐射防护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至9月于3家三甲医院住院的72例DTC术后患者[男性27例、女性45例,年龄15~75(42.79±14.23)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3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5例。根据服用131I后48 h全身辐射剂量是否达到安全标准将患者分为安全组(48 h全身辐射剂量≤23.30 μSv/h)和危险组(48 h全身辐射剂量>23.30 μSv/h),比较各因素对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各单因素及多因素联合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最佳临界值及诊断效能。 结果 危险组和安全组比较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2 h摄碘率(t=?2.56,P=0.01)、24 h摄碘率(Z=?2.07,P=0.0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Z=?2.83,P=0.01)、游离甲状腺素(Z=?2.70,P=0.01)、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χ2=6.80,P=0.01)、甲状腺超声提示是否存在甲状腺残留组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等6个指标显著影响了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的全身辐射剂量代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摄碘率[OR=1.27(95%CI:1.03~1.57)]和Tg水平[OR=2.51(95%CI:1.21~5.20)]对全身辐射剂量代谢有影响(P=0.03、0.01),24 h摄碘率和Tg水平越高的患者其48 h全身辐射剂量达到安全水平的可能性越低。24 h摄碘率+Tg水平(联合指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65~0.87)、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46.88%、最佳临界值为?0.71。 结论 24 h摄碘率和Tg水平是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剂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利用这两个因素建立联合指标进行辐射剂量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估算68Ga-奥曲肽PET/CT显像患者对周围人群产生的有效剂量。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0至12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68Ga-奥曲肽PET/CT显像的2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0~68(49.0±12.2)岁。在患者静脉注射68Ga-奥曲肽0 h后,使用辐射监测剂量仪测量距患者1.0 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注射1.0 h后测量距患者0.3 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注射1.5 h后测量距患者0.3、0.5、1.0和1.5 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依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第155号报告提出的人类社会活动模式,采用积分法估算68Ga-奥曲肽PET/CT显像患者对周围人群产生的有效剂量。 结果 注射68Ga-奥曲肽0 h后,距患者1.0 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12.97~33.67 (20.24±6.57) μSv/h;注射1.0 h后,距患者0.3 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32.73~57.69(48.98±6.20) μSv/h;注射1.5 h后,距患者0.3、0.5、1.0、1.5 m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分别为24.04~42.39(35.98±4.56) μSv/h、11.83~28.83(20.70±4.55) μSv/h、5.17~13.42(8.07±2.61) μSv/h、1.51~7.01(3.75±1.72) μSv/h。与68Ga-奥曲肽显像患者白天接触的家庭成员受照的有效剂量为8.22~21.33(12.83±4.15) μSv,夜间同床共睡的家庭成员受照的有效剂量为38.92~68.62(58.25±7.38) μSv,单位同事受照的有效剂量为8.37~21.73(13.06±4.23) μSv,同车邻座乘客受照的有效剂量为32.97~58.15(49.36±6.26) μSv。每接触一例患者,操作人员受照的有效剂量为2.66~4.69(3.98±0.50) μSv,陪护护士受照的有效剂量为9.70~25.17(15.13±4.90) μSv。 结论 68Ga-奥曲肽PET/CT显像患者对周围人群产生的有效剂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有效剂量限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体内放射性活度及外部剂量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估算400 MBq患者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方法 研究对象为43例甲状腺全切术后,首次行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服药量为1 850~3 700 MBq,平均服药量(2 405±777)MBq。分别于口服131I后2、6、20、22、24、27、30、44、46、48、54、68及72 h,测定患者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以及患者前部0.3、1及3 m处的剂量当量率。结果 患者服131I后的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变化函数为A=A0(1.033 16e-0.062 4t+0.017 17)。可估算出"清甲"治疗的DTC患者有效半减期为12.19 h,体内放射性活度降至400 MBq仅需26.4~38.9 h。患者服用131I后距其0.3、1及3 m的标准化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变化函数分别为:0.3=127.220 7e-0.054 8t+3.765 71、1=30.225 8e-0.064 4t+0.824 67、3=4.161 9e-0.061 5t+0.167 97。患者服131I后体内剩余放射性活度与1 m处剂量当量率呈正相关(r=0.982,P<0.05),函数为1=0.025A+1.245。DTC患者体内剩余活度分别为1 000、700和400 MBq时,距患者1 m处对应的剂量当量率分为26.2、18.7和11.2 μSv/h。估算活度为400 MBq的患者0.3、1及3 m处剂量当量率的修正因子分别为0.25、0.49及0.70。结论 服用131I活度在3 700 MBq以下的DTC患者仅需住院2日便可达到出院标准。当DTC患者体内活度降至400 MBq时,其1 m处的剂量当量率远小于25 μSv/h。单纯利用点源公式估算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会造成高估的情况,因此对于公式估算患者周围辐射水平时使用的修正因子还需进一步研究,使模型估算结果更贴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评价131I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31I治疗的164例[男性32例、女性132例,年龄(45.47±13.44)岁]Graves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贫血将患者分为贫血组(77例)和普通组(87例)。分析贫血组患者的贫血严重程度和细胞学分类,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经131I治疗后血红蛋白浓度(HGB)的变化、临床特点及131I治疗甲亢的疗效。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在贫血组中,轻、中度贫血患者分别占92.21%(71/77)、7.79%(6/77);正常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和大细胞性贫血分别占57.14%(44/77)、41.56%(32/77)、1.30%(1/77)。131I治疗后2~4周,贫血组的HGB恢复率为67.53%(52/77),贫血组[(104.19±10.56) g/L对(120.90±16.20) g/L]和普通组的HGB[(126.28±10.09) g/L对(137.84±10.41) g/L]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t=?12.40、?12.57,均P<0.05)。2组Graves甲亢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甲状腺质量、131I治疗剂量及每克甲状腺组织131I剂量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或χ2值分别为0.06、0.00、0.30、?0.62、?0.04,均P>0.05)。2组患者Graves甲亢总治愈率为87.20%(143/164),贫血组和普通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7.01%(67/77)和87.36%(76/87),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 结论 Graves甲亢合并贫血患者以轻度、正常细胞性贫血多见,其131I治疗效果与普通的Graves甲亢患者类似,大部分患者的HGB在131I治疗后短期内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VISION-720型移动式头部锥形束CT(简称EVISION-720型移动式CT)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检测方案并分析其辐射剂量场的空间分布特点。 方法 在0°(EVISION-720型移动式CT正前方)、45°、90°、135°、180°、225°、270°和315°逆时针分布的方向上,选取距地面0.3、0.8和1.3 m高度处的3个平面,以扫描中心为0点位置,分别在距离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表面1~10 m处以等间隔1 m的方式布点。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在110 kV/20 mA、90 kV/40 mA、70 kV/60 mA的额定参数下,测量距离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表面6 m处的检测点位(临床应用时设置的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110 kV/20 mA额定参数下,测量所有检测点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110 kV/20 mA额定参数下,以距地面0.3、0.8和1.3 m高度处的3个平面的测量结果,绘制1、5、10、20、40、100 μSv/h等剂量曲线,即辐射剂量场分布图。对在不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相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以及在相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进行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在3种额定参数下,周围剂量当量率随管电压的增大逐渐增大,不随测量处距地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3种额定参数中,110 kV/20 mA额定参数下0°方向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为(34.44±0.09) μSv/h。在不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相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27~2.524,均P<0.05)。在相同额定参数下,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690~?0.169,均P>0.05)。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辐射剂量场呈“对称性”和“三角形”分布:后方的2个45°方向,即135°和225°方向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低;正前方,即0°方向上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 结论 EVISION-720型移动式CT辐射剂量场呈左右两侧“对称性”分布和前后“三角形”分布,前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高于两侧和后方,医疗机构在使用时应加强对设备前方的辐射防护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16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4例,年龄(37.14± 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63例)和低剂量组(104例),于治疗后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剂量率,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131I活度为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率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PTC患者首次行131I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率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高剂量组治疗后的24、48 h辐射剂量率[(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81、-7.952,均P <0.01)。81.0%(51/63)和90.5%(57/63)的高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和72 h后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后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31I剂量和2 h摄碘率对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9.23,复相关系数R2=0.212,P<0.01),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2 h摄碘率和131I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率和残甲法3对高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34.45,复相关系数R2=0.622,P<0.01),48 h辐射剂量率与24 h摄碘率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2.76,复相关系数R2=0.186 ,P<0.01),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率与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结论 PTC术后患者首次131I治疗24 h后,影响其辐射剂量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131I的剂量,而48 h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4 h甲状腺摄碘率、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2 d左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新型分子靶向探针131I-PAMAM(G5.0)-SR、131I-PAMAM(G5.0)-GP及131I-PAMAM(G5.0)-SR/GP[其中,PAMAM(G5.0):第五代聚酰胺-胺;SR:丝氨酸-精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组氨酸-脯氨酸(SRESPHP,简称SR);GP:甘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脯氨酸-亮氨酸-精氨酸(GPLPLR,简称GP)]在荷瘤甲状腺髓样癌(MTC)模型中的靶向性。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和分析靶向肽SR、GP及SR/GP,分别将其与修饰后的PAMAM(G5.0)共价连接,合成前体药物PAMAM(G5.0)-SR、PAMAM(G5.0)-GP及PAMAM(G5.0)-SR/GP。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法检测PAMAM(G5.0)键合靶向肽前后的纳米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氯胺T法对修饰后的PAMAM(G5.0)、PAMAM(G5.0)-SR、PAMAM(G5.0)-GP、PAMAM(G5.0)-SR/GP进行131I标记,合成阳性对照组[131I-PAMAM(G5.0)]及实验组[131I-PAMAM(G5.0)-SR、131I-PAMAM(G5.0)-GP、131I-PAMAM(G5.0)-SR/GP]的4种探针。通过薄层色谱法分别测定探针的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及稳定性。经模型鼠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Na131I)、阳性对照组及实验组探针后,分别于4、8、12、24及48 h进行SPECT/CT显像,并计算靶/非靶值(T/NT),同时处死裸鼠取肿瘤及重要脏器测定放射性,以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表示。组间同一时间点T/NT、组内不同时间点T/NT及组间24 h肿瘤放射性摄取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纯化后的靶向肽SR、GP和SR/GP的纯度均达99%。PAMAM(G5.0)键合SR、GP、SR/GP前后的纳米粒径分别为4.47、5.70、4.71、5.95 nm,Zeta电位分别为+37.95、+20.02、+28.34、+24.37 mV。131I标记4种探针的标记率均>75%,放射化学纯度均>90%,48 h的体外稳定性显示,放射化学纯度均在85%以上。SPECT/CT图像显示,实验组探针在不同时间的T/NT均较对照组有增高趋势:131I-PAMAM(G5.0)-GP 在4 h的T/NT(6.03±1.45)与阳性对照组(2.18±0.39)、阴性对照组(1.36±0.00)比较,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5,P=0.033;t=3.843,P=0.019);而131I-PAMAM(G5.0)-SR在8、12、24 h的T/NT(5.12±1.65、4.82±0.09、3.41±1.01)均较阴性对照组(1.50±0.00、1.43±0.65、1.34±0.81)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4,P=0.017;t=3.388,P=0.027;t=4.180,P=0.009)。实验组组内比较,131I-PAMAM(G5.0)-SR在24 h的T/NT(3.41±1.01)较131I-PAMAM(G5.0)-GP(2.10±0.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0,P=0.016)。注射131I-PAMAM(G5.0)-SR的肿瘤放射性摄取在24 h[(1.80±0.18)%ID/g]均较实验组其他探针、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66,P=0.059)。T/NT及肿瘤放射性摄取的达峰时间:131I-PAMAM(G5.0)-GP和131I-PAMAM(G5.0)-SR/GP 为4 h,131I-PAMAM(G5.0)和131I-PAMAM(G5.0)-SR为8 h。131I-PAMAM(G5.0)-GP的放射性洗脱较快,12 h的T/NT较4 h下降约57%。 结论 SR及GP提高了131I-PAMAMM(G5.0)对MTC的靶向性,131I-PAMAM(G5.0)-GP靶向MTC肿瘤新生血管使其在瘤体的摄取及代谢较快,有望应用于MTC SPECT显像,而131I-PAMAM(G5.0)-SR对MTC细胞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滞留性,有望应用于MTC的靶向诊治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