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在外就餐情况,初步探索适合在外就餐的营养干预模式。方法在天津市选取1家综合型餐厅作为干预场所,对餐厅内就餐者进行膳食调查,并对就餐者和餐厅从业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性营养干预。通过收集干预前后就餐者的点菜清单,统计分析干预前后就餐者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人群在外就餐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较高,蔬菜类摄入适宜,水果、奶类、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不足;午餐能量摄入不足,谷薯类和豆类摄入较低,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不足;晚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较高。干预后,调查人群午餐能量摄入增加,豆类、水果、蛋类和食用油类摄入增加,脂肪摄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晚餐能量摄入减少,豆类、肉禽类、鱼虾类和盐类摄入减少,各类营养素摄入减少。结论天津市部分居民在外就餐膳食结构不合理,干预后膳食结构得到改善。应加强对居民的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其在外合理就餐。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在外就餐的现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抽取某医科大学本科生71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44.4%)的在外就餐频率为2~3次/月,其中女生在外就餐频率稍高于男生,生活费更高的学生在外就餐频率也更高。学生在外就餐的主要原因是朋友聚会,最受欢迎的就餐地点是火锅店。学生考虑在外就餐地点主要原因为食物的口味,较少学生考虑卫生条件和营养价值。大部分学生在外就餐时存在食用过量的现象,73.5%的学生在外就餐时喝饮料,肉类食物占在外就餐食物的一半以上。结论 大学生在外就餐现象比较普遍,86.2%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营养知识,学校应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在校就餐。  相似文献   

3.
减肥要有方法,可以根据体型来进行,餐后再配合适当的运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为需要减肥的不同体型的女性介绍一些相应的方法,不妨来试试……  相似文献   

4.
峰旭 《自我保健》2009,(8):30-30
对于常去餐馆就餐的人来说,点菜则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点菜来筛选出更健康的莱肴,这样在既饱了口福同时,同时也保住了健康。  相似文献   

5.
《青春期健康》2009,(12):48-48
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我作为走读的高中生,每日三餐基本都是吃学校附近餐饮店的快餐。快餐以快速、便捷的特点得到了忙碌的高中学生的青睐,但是究竟怎样搭配快餐才能获取有益健康的成分呢?  相似文献   

6.
1.菜色浅一点 过分艳丽的菜色难免加了色素。以鲜榨果蔬汁来说,100%果蔬原料榨出的汁,颜色不会很鲜艳,很快会氧化变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态度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155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行为及营养认知的调查,采用Logistic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频率与其体型(超重或肥胖)的关系。结果学龄前儿童多数喜欢在外就餐(852/1430,59.6%),在外就餐时父母多数喜欢为孩子搭配饮食(994/1498,66.4%),但多数父母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儿童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199/1498,80.0%)或没有带孩子参加相关的饮食营养健康讲座(1330/1498,88.8%)。在外就餐选择中餐的家庭高达49.6%,选择西餐的较少(5.9%)。结论学龄前儿童在外就餐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6岁及以上居民在外就餐行为现状.方法 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过去7天在外就餐行为数据,共纳入150 682名调查对象,其中2015年80 703名,2016-2017年69 979名.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并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5-2017...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在外就餐已经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的一种饮食行为[1]。研究表明,餐馆菜肴中含较高的食盐[2],且在外就餐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3]。正常状况下,人体摄入的钠约98%从尿液排出,可以用测定尿钠排出量来评价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在外就餐频率及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三亚市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8岁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在外就餐情况、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在外就餐情况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537名三亚市健康体检者,获得有调查人数1 502人,有效率为97.7%。调查对象年龄21~69岁,平均(46.82±9.58)岁。男性834人,女性668人,男女性别比为1.24∶1。BMI以18.5~23.9 kg/m2为主,占56.0%。高血压患者314例,血脂异常者307例,患病率分别为20.9%和27.2%。在外就餐频率以≤1次/周为主,占80.6%,其次是2~7次/周, ≥8次/周者占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1.929)、≥8次/周(OR=4.459)的健康体检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2.408)、≥8次/周(OR=3.466)的健康体检者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也较高。结论 三亚市健康体检人群在外就餐频率较高,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率也较高,在外就餐会行为将增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53887名调查对象.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标准人口,对数据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不同特征人群的就餐行为采用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经常选择在外就餐。不仅仅是城市居民,在外就餐的儿童、青少年和农村居民的比例也呈不断增长趋势。在家外制售的食物能量密度高,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蛋白质、胆固醇、添加糖、钠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高,隐含了诸多不利于健康的膳食营养风险因素。在外就餐时会不自觉地进食过量,选择食物较为随意不够理性,由于社交的需要,伴随在外就餐的饮酒行为也更为频繁。因此,经常在外就餐者超重、肥胖的发病风险增高。本文就在外就餐行为与超重、肥胖及其相关指标(BMI、体脂、体重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兰渝两地一胎和二胎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差异及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影响因素,为孕妇在外就餐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8月-2018年6月对兰州及重庆的2 754名孕妇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胎孕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平均秩次1 415.6)高于二胎孕妇(平均秩次1 295.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胎次、夫妻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食物偏好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孕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胎孕妇、独生子女孕妇、食物偏好为"口味"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人数比例更高,夫妻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越高,而受教育程度为高等教育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的人数比例更高。此外,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孕妇平均年龄为(29.7±4.4)岁,小于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孕妇的(30.2±4.2)岁(P0.05),而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孕妇的BMI为(24.1±3.4)kg/m~2,高于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孕妇的(23.7±3.1)kg/m~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胎次、夫妻人均月收入、是否独生子女及食物偏好是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影响因素。其中二胎孕妇(OR=0.79)、非独生子女孕妇(OR=0.61)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更趋向于2次以下。夫妻人均月收入在4 500~9 000元(OR=1.28)和9 000元以上的孕妇(OR=1.75)、食物偏好为"口味"的孕妇(OR=1.31)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更趋向于2次及以上。结论兰渝两地一胎孕妇平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高于二胎孕妇;夫妻人均月收入在4 500元及以上、食物偏好为"口味"是孕妇每周在外就餐次数2次及以上的危险因素,怀孕胎次为二胎及非独生子女是孕妇每周在外就餐次数2次及以上的保护因素。对于有较高收入、不健康食物偏好且是独生子女的初胎孕妇,有必要加强其孕期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人口特征、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餐次(早餐、午餐、晚餐)的在外就餐情况。方法从北京市参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人群中,选取18岁及以上参加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率为34.2%,男性高于女性;18~29岁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未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文化程度越高,在外就餐率越高;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早、午、晚餐率分别为20.0%、28.2%和11.3%。结论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与是否选择在外就餐有关。居民在外就午餐率高于早餐和晚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2年在其中3个项目省(辽宁、河南和湖南)各抽取2个市和2个县,在每个市调查点抽取2个城市居委会和2个郊区村,每个县调查点抽取1个县政府所在地居委会和3个村。将参加过2011年CHNS调查并有完整个人信息,且在本次调查时间内可随访问到的1013名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中补充收集过去一周内在中/西式快餐店、中餐馆、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及其他餐馆就餐频率、费用、交通方式及其时间等信息,结合连续3天24小时膳食调查,分析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状况、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水平,探讨影响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的因素。结果城乡居民总体一周在外就餐率分别为51.72%和39.14%;在西式快餐店、中餐馆、中式快餐店、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和其他餐馆每周就餐≥1次的人群比例分别为1.68%、23.49%、12.93%、10.37%、1.09%、10.07%和4.34%。每周在中餐馆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中餐馆就餐者相比,能量、钙、铁、锌的摄入量较高;每周在食堂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食堂就餐者相比,能量、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锌的摄人量高。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城乡地区与成年居民在外就餐有关。结论调查地区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应开展在外就餐的营养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在外就餐时对健康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庭在外就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州市12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2 206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生家庭在外就餐≥1次/周者占53.99%。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家庭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有更高的可能性在外就餐(OR = 1.45,95% CI:1.18~1.78,P<0.001)。与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的家庭相比,收入高的家庭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家庭人均月收入为5 000~9 999元:OR = 1.60,95% CI:1.21~2.13,P = 0.001;≥10 000元:OR = 2.22,95% CI:1.68~2.94,P<0.001)。类似,与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家庭相比,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家庭有更高的在外就餐可能性(OR = 1.87,95% CI:1.44~2.43,P<0.001)。而中等营养知识得分的家长较得分高的家长有减少带孩子外出就餐的倾向(OR = 0.75,95% CI:0.59~0.95,P = 0.016)。此外,家庭在外就餐与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 = 1.31,95% CI:1.03~1.67,P = 0.032)。结论 广州市城区小学二年级学生家庭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收入和父母文化程度和营养知识水平是家庭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家庭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我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个城市选取17 234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和就餐行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不同地点就餐频率和次数信息,分析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状况,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地点的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比较就餐次数差异。结果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为55.6%,平均在外就餐2.8次,36.0%的人群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就餐,19.8%的人群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男性、18~44岁、文化程度高和家庭年人均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次数较高。学生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比例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18~44岁的青年群体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和次数较多。与其他场所相比,人群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居民的就餐行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包括每日就餐次数、就餐地点、每日在外就餐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城市、农村居民中一日三餐和二餐的比例相差不大,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一日二餐的比例(29.3%)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3.2%),18~44.9岁年龄组不吃早餐的比例较高(3.5%),四类农村地区居民不吃早餐的比例(12.6%)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男性(18.6%)高于女性(11.0%)。结论:我国居民的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