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为口腔恶性肿瘤放疗患者个性化定制可分离式3D打印口腔支架,评价其摆位精确度。方法: 选择20例口腔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可分离式3D打印口腔支架和传统3D打印口腔支架进行固定,通过锥形束CT(CBCT) 获取患者治疗前(首次放疗)、中(第10次放疗)、后(第 20次放疗) X1、Y1、Z1 方向的平移和X2、Y2、Z2方向的旋转摆位误差,以及第三颈椎和下颌支的摆位误差,进行临床摆位误差评估。采用SPSS 2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在X1、Y1、Z1 方向平均平移误差分别为(0.120±0.083)、(0.180±0.250)、(0.170±0.150)cm和(0.081±0.084)、(0.047±0.059)、(0.046±0.036)cm,在Y1(t=2.4, P<0.05)、Z1(t=3.64, P<0.05)方向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试验组在X2、Y2、Z2平均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 1.04°±0.62°、1.26°±1.30°、0.65°±0.55°和0.67°±0.73°、0.54°±0.24°、0.45°±0.37°,在Y2(t=2.53, P<0.05)方向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和试验组在第三颈椎的位移量为(0.130±0.080)和(0.074±0.090)cm,在下颌支中点的位移量为(0.240±0.180)和(0.095±0.065)cm,具有统计学差异(t=2.99, P<0.05)。结论: 可分离式3D打印口腔支架相比传统3D打印口腔支架,能有效提高摆位精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先天缺牙患者选择双侧双颧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对21例严重先天缺牙患者行双侧双颧种植设计,测量虚拟植入的颧种植体在颧骨段影像学水平上的种植体-骨接触值(radiographic bone-to-implant contact, rBIC)。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完成双侧双颧种植设计,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8±5.3)岁。共虚拟植入80颗颧种植体,平均颧骨段rBIC为(13.85±3.29) mm。40颗近中颧种植体和40颗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3.80±3.74) mm和(13.90±2.81) mm(P>0.05);男性近中颧种植体和远中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4.21±4.08) mm和(14.31±3.18) mm,略大于女性的(13.18±3.18) mm(P>0.05)和(13.29±2.10) mm(P>0.05)。15颗窦外型、46颗窦壁型和19颗窦内型颧种植体的平均颧骨段rBIC分别为(16.27±2.95)、(13.87±3.10)和(11.88±2.78) mm,窦外型与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侧双颧种植对严重先天缺牙患者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案,颧种植体能获得满意的颧骨段rBIC,为义齿受力提供稳定的支持和固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NITI悬臂梁在矫正舌倾下颌磨牙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6例单侧下颌第二磨牙舌倾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带垫铸造支架连接双侧下颌后牙,提供颌内支抗、解除咬合锁结,0.018英寸×0.025英寸或0.019英寸×0.025英寸NITI悬臂梁提供颊向旋转力矩和压低力。采用Graphpad Prism 6.0 软件对治疗前、后所测数据进行配对 t 检验。结果 所有患牙均获得直立,牙轴变化24°±1.2°(P<0.01),近中舌尖到正中矢状面垂直距离变化(3±0.8) mm(P<0.05),牙周状况良好,咬合关系稳定。结论 铸造支架联合NITI 悬臂梁可提供有效力学机制,矫正舌倾下颌磨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粉碎性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4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粉碎性颧骨颧弓骨折21例。术前行薄层CT扫描,并将CT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一步在计算机中将健侧颧骨颧弓镜像至患侧,最终打印出“复位”理想的患侧颧骨颧弓形态模型。在此模型上,进行内固定钛板预成型。术中利用预成型的内固定钛板引导骨段复位并最终完成内固定。术后行CT复查,三维测量颧骨颧弓位置并与术前设计位置进行比较,评估手术效果。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关键标志点间距同术前设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3D打印技术有助于术前设计和植入物精确塑形,能有效提高单侧粉碎性颧骨颧弓骨折复位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口内微创入路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1例颧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经冠状切口切开、明视下骨折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开口度和眼球内陷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术前,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术前(P均<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术后半年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口内微创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创伤较小,同时手术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髂骨嵴不同朝向重建下颌骨缺损后的对称性和是否符合种植牙治疗标准,分析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不同朝向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术后CT资料,根据髂骨嵴的朝向分为髂骨嵴朝向牙槽突组和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组。CT影像资料导入Proplan软件,测量2组髂骨重建后的对称性;导入Simplant软件,测量髂骨骨块长度,相对于患侧上颌1、3、6牙3个位点对应的髂骨高度、牙槽突侧骨宽度以及颌间距离。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纳入研究,每组各15例,平均年龄37.7岁。LC缺损类型在颏孔点下缘位置朝向牙槽突组非对称率(4.9%)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18.2%,P<0.05)。朝向牙槽突组和朝向下颌骨下缘的骨长度分别为(49.43±4.17)mm、(52.25±3.79)mm(P=0.102)。相对于患侧上颌1、3、6位点的牙槽突侧髂骨骨宽度朝向牙槽突组分别为(11.40±0.63)、(12.15±0.46)、(13.15±0.62)mm,均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7.93±0.55)、(8.97±0.34)、(8.70±0.49)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髂骨骨高度在朝向牙槽突组为(29.80±1.17)mm,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25.42±1.17)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颌间距离,朝向牙槽突组为(10.89±1.07)mm,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14.33±0.76)mm(P<0.05)。结论 在血管化髂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朝向牙槽突侧较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侧有更好的对称性,更充足的牙槽嵴宽度及更合适的颌间距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是否能有效延长腭部长度。方法:随机选择65例年龄在10~13个月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名外科医师施行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腭裂整复,术前及术后即刻采用手术测量纸尺测量中切牙交汇处腭侧牙龈到腭垂尖端的直线距离和曲线距离。应用SPSS 19.0软件包对手术前、后数据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前,腭部的直线长度为(44.24±0.76) mm,曲线长度为(53.11±0.74) mm;术后腭部的直线长度为(48.81±0.72) mm,曲线长度为(59.41±0.88) mm。腭部直线长度延长约(4.56±0.27) mm,平均增加约10.31%,手术前、后直线长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腭部曲线长度延长(6.30±0.43)mm,平均增加约11.86%,手术前、后曲线长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能有效延长腭部长度,有利于患者正常的语音恢复及腭咽闭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双颌前突畸形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口外加强支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唇部软组织,上、下颌牙槽突,牙列及上、下颌骨变化状况。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8.84±2.61)个月,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4.72±2.32)个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唇、下唇突度差值,上唇、下唇-E线差值,唇间隙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切牙、下切牙突度差值,上、下中切牙角差值,上、下牙槽突度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成人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建立临床病例教学数据库在口腔颌面外科骨性疾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口腔颌面部骨性疾病患者的3D打印模型和临床资料,建立临床病例教学数据库。选择2013级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生3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结合3D打印模型建立的临床病例教学数据库教学,授课结束后采用同一考核标准(百分制)从理论和技能2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用调查问卷评估学习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临床考核成绩为(78.82±3.70)分,对照组为(72.94±3.70)分;实验组调查问卷成绩为(22.88±0.70)分,对照组为(17.29±1.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D打印模型建立临床病例教学数据库,可以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学习内容,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接诊的83例上颌单个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42例)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对照组(41例)采用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随访2组患者术后7 d、6周、1年手术区黏膜愈合程度、种植体成功率、骨缺损再生情况、疼痛程度和其他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种植体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植骨高度、成骨厚度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种植体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5.24% ∶ 97.56%,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 ∶ 14.63%,P<0.05),实验组黏膜颜色、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65±0.03)分 ∶ (2.01±0.15)分、(1.10±0.37)分 ∶ (2.69±0.54)分,P<0.05],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05) ∶ (0.49±0.09)、(3.39±0.62)mm ∶ (4.41±0.95)mm、(3.02±0.66)mm ∶ (5.31±0.91)mm,P<0.05],植骨高度、成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1±0.50)mm ∶ (2.20±0.31)mm、(2.53±0.34)mm ∶ (2.02±0.27)mm,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可有效促进口腔种植引导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角化龈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对种植体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筛选种植二期手术且伴有角化龈不足的患者11例,共11个上颌后牙区种植位点,应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为患者进行角化龈重建。于二期手术后6周进行冠修复,并于冠修复3个月后复诊。分别记录术前、冠修复时和冠修复完成3个月后的角化龈宽度。拍摄根尖片,测量牙周探诊深度(PD)和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BOP)。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冠修复完成时,角化龈宽度为(3.30±0.36) mm,术前为(1.44± 0.34)mm,平均增加1.86 mm(P<0.01)。重建的角化龈宽度在冠修复3个月后仍然保持稳定,平均(3.34±0.33) mm(P=0.58),无明显炎症与骨吸收。PD为(2.83±1.20) mm,BOP比为18.2%。结论 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采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附着龈,短期内可以保证良好、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牙种植术在牙种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即刻牙种植术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为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实验组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种植体成活率、牙槽骨状况、满意度、美观度及术后症状。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29.34±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55.32±3.54)min](P<0.05),牙槽骨质量[(0.84±0.04)mm]显著优于对照组[(1.21±0.07)mm](P<0.05),种植成活率[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32/44)](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8.32±0.42)分]和PES评分[(11.24±0.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8±0.24)分、(8.45±0.58)分](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18.18%(8/44)]、红肿[15.91%(7/44)]、出血[11.36%(5/44)]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17/44)、34.09%(15/44)、29.55%(13/44)](P<0.05)。结论 不翻瓣种植术能提高牙种植患者的满意度、美观度及种植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疼痛、红肿等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口腔苔藓样损害(oral lichenoid lesion,OLL)中是否具有三级淋巴结构(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TLS),并分析其免疫细胞的组成特征。方法:收集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口腔扁平苔藓组织(oral lichen planus, OLP)和口腔苔藓样损害组织(oral lichenoid tissue reaction, OLTR)各30例,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各组织中是否存在TLS样结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TLS相关的B细胞(CD19+、CD20+)、T细胞(CD3+)、滤泡树突状细胞(CD21+)、生发中心(Bcl-6+)和血管(CD34+ PNAd+)、淋巴管(CD34+ Gp36+)结构在各组中的数量和分布特点。在组织病理和分子标志物水平,评价TLS在OLL中的形态学表现。利用GraphPad Prism 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LP组和OLTR组中,分别有46.7%(14/30)和23.4%(7/30)的病例存在TLS样结构,TLS样结构出现的频率与疾病类型无关(P>0.05)。与对照组相比,OLP组和OLTR组各分子标志物均高表达,其中,CD19、CD20和CD21在OLP组的表达具有TLS的形态结构特点。OLP组和OLTR组中,Bcl-6(平均积分吸光值分别为15 498±15 108 ∶ 1 841±2 276,P<0.000 1)、CD20(13 067±9 049 ∶ 7 695±5 159,P<0.05)、CD21(13 968±14 560 ∶ 2 552±2 584,P<0.000 1)、PNAd(10 328±10 383 ∶ 1 756±1 570,P<0.000 1)和Gp36(12 778±12 390 ∶ 2 313±2 578,P<0.000 1)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表达差异不能作为鉴别疾病类型的依据。结论:OLL中存在TLS,以非经典TLS为主,可见经典TLS;CD20、CD21可作为鉴定OLL损害组织中TLS的标志物,但TLS不能作为鉴别OLP和OLTR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角质形成细胞中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表达水平与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数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分为野生型组、短发夹RNA干扰组(shRNA组,Hsp90蛋白抑制剂)和格尔德霉素抑制组(17-AAG组,Hsp90低表达),进行体外培养。以超速离心法收集各组培养体系中的sEVs,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鉴定生物学特性;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检测粒子数量。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包中的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sEVs的数量差异。结果: 超速离心法获得的HaCaT细胞来源的sEVs符合形态学和生物学鉴定标准,sEVs中Hsp90蛋白无明显表达。shRNA干扰角质形成细胞中的Hsp90AA1表达后,其sEVs数量上升。第5天时,shRNA干扰组的sEVs粒子数为[(177.4 ±4.18)×108, n=3],与空载质粒组的粒子数[(82.34±4.83)×108, n=3]相比显著升高(P<0.000 1)。17-AAG抑制Hsp90蛋白5天后,17-AAG组的粒子数为[(652.5±26.73)×108, n=3],对照组粒子数为[(262.22±5.44)×108,n=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低表达Hsp90蛋白可促进HaCaT细胞分泌sEVs,sEVs可能与炎症状态下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物质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