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见.我院自2007至2011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2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8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措施。结果35例治愈,2例好转,1例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在护理工作中对高热要及时处理,对病情和治疗方法要细心观察,对口腔、眼、皮肤护理操作要轻柔,对家长和稍大患儿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3.
黄咏梅  蔡琳 《海南医学》2003,14(12):95-96
现对我科 1 996— 2 0 0 2年 6月收治的川崎病 (KD) 2 8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 .1 一般情况 患儿 2 8例 ,男 1 8例 ,女 1 0例 ,年龄 4月— 1 0岁。 4月— 1 2月 8例 ,— 2岁 1 0例 ,— 4岁 7例 ,大于 4岁 3例。入院病程 3— 1 1天 ,均符合1 984年日本MCL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 .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有发热 ,体温 38— 4 0 .5度 ,持续时间 5— 1 8天 ;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 2 7例 (96 .4 3% ) ;结膜充血 1 8例 (6 4 .2 8% ) ;多形皮诊 1 5例 (5 3.5 7% ) ;指趾端肿胀、掌跖红斑、膜状脱皮 2 3例 (82 .1 4 %…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对1998~2005年我院收治的符合川崎病诊断际准的2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中男17例,女11例,男:女为1.55:1;年龄以1~3岁为多,占68%;均为发热5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皮疹27例,眼结膜充血24例,口唇干裂出血27例,杨梅舌25例,淋巴结肿大22例,手足末梢肿20例,两周后膜状脱皮23例,冠状动脉扩张15例,多发性冠状动脉榴形成1例,丙种球蛋白治疗全部有效。结论进一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及治疗、可降低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袁修银 《吉林医学》2005,26(7):728-729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易感者感染病原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出诊性小儿疾病。我院儿科自1991年5月-2003年5月收治川崎病患儿16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爱珍 《重庆医学》1998,27(2):138-138
  相似文献   

7.
周兰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098-1099
目的促进川崎病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方法在病程期间,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潘生丁进行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结果79例川崎病患儿经过2周左右的治疗和护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对川崎病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周兰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4):1098-1099
目的促进川崎病患儿的康复,减少并发症。方法在病程期间,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潘生丁进行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结果79例川崎病患儿经过2周左右的治疗和护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对川崎病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护理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 ( 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 MCLS) ,自 1 967年首次报道以来已有 30 a,虽有许多研究报道 ,仍有不少问题处于研究阶段 [1]。非典型 KD的临床表现特点 ,诊断以及早期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GG)加服阿司匹林 ( ASA)可防止或减轻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问题 ,近年来已被儿科医师所重视。本文就我院 1 998- 0 5~ 2 0 0 2 - 0 8收治的非典型KD2 8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 5例 ,女 1 3例。 1 0 mo~ 1岁 1 0例 ,1~ 4岁 1 5例 ,4~ 9岁 3例。收住院时诊断 :发热待查 4例 ,支气管肺炎 6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发病情况,总结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和治疗及早期使用IVIG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8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价值。结果:(1)不典型川崎病不足典型川崎病6项临床表现中的5项,只有其中3~4项,除发热外,以口唇干红、双眼球结合膜充血较为常见,而颈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出现率低。(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川崎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awa—sake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s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小儿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川崎病是我国儿童最为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本院从2002年10月-2005年7月。收治川崎病患儿共6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典型的KD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近年来不典型KD其发病率逐渐增多。由于其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常易误诊。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2月收治住院的不典型KD28例,现进行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分析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对28例患儿主要川畸病症状发生率及典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8例不典型川畸病中,发热出现率最高,而恢复期指趾部膜状蜕皮最具有特异性;而其他几种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并且可能呈非典型表现。结论因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断困难,在临床应提高警惕,怀疑本病可能时应及时行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14.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钦祥 《中原医刊》2004,31(21):24-25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8例KD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IVIG治疗,并与单用阿司匹林口服组对照。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VIG是治疗KD的有效药物,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5.
杨晓丽  张敏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0):350-350
目的探讨总结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0月的28例不典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中男16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33∶1,发病年龄〈4岁者23例占82%,其中仅具备2条者26例占90%。结论不典型KD早期症状少,易延误诊断,因此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提高对小儿不典型KD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陈志珊 《嘉兴医学》2002,18(1):48-49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0例川崎病患儿予以精心护理如心理护理,高热护理,饮食护理,并加强病情观察及用药后的观察。结果:29例痊愈,平均住院20天。结论:川崎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精心护理,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张方 《华夏医学》2013,26(3):631-634
川崎病(Kawasaks disease,KD)[1]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首先在日本报道,随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失调和多种血管活性因子引起的血管炎性损伤有关[2],临床特点为发热伴皮疹,指、趾红肿和脱屑,口腔黏膜和眼结膜充血及淋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我科于 1 998年 1 1月~ 2 0 0 0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42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1 4例 ,年龄最大 1 0岁 ,最小的 6个月 ,治疗结果均为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情观察1 体温 :入院后连续每四小时测量 1次 ,直至正常后改为日 2次测温 ,嘱家长不要自服退热药 ,出现超高热及时向医生报告 ,做相应处理。2 肢端变化 :患儿 1周内出现手指、足趾红肿 ,手掌面皮肤发红 ,部分患儿指、趾关节呈梭形肿胀 ,触痛。肢端呈膜样脱屑 ,注意局部清洁 ,避免感染…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22例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儿科于2007年4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22例,现将整体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男14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12个月~6岁,平均3.1岁,其中<3岁8例(36%);3~5岁12例(54%),>5岁2例(10%).四季均有发病,以夏季为多发.  相似文献   

20.
王蕾 《安徽医学》2003,24(3):76-76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综合征,可能为感染或其它因素触发的异常免疫反应,多见于4岁以下儿童,基本病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可发生心肌梗死.我科自1991年5月至2000年2月收治川崎病13例,现将有关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