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103例,施行二尖瓣替换术64例,主动脉瓣替换术6例,三尖瓣替换术5例,主动脉及二尖瓣双瓣膜替换术28例。置入人工机械瓣膜131个。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4.9%;晚期死亡6例。对广义的心肌保护、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术中操作、术后晚期的死亡原因及预防等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育龄女性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65例年龄在17~45岁的育龄女性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1~14年。通过对本组病例的随访观察认为,只要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选用的机械瓣膜口径够大,以及妊娠期间将华法林的用量减少,妊娠分娩也并非禁忌。另外,减少抗凝药物的用量,也可以防止该年龄段的女性月经期经血量过多及脑出血的发生。本文还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抗凝药物的用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人适机械瓣膜替换有病变的天然心脏瓣膜后,影响其远期生存率的关键问题是出血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低强度的抗凝治疗降低抗凝出血发生率的同时,并不增加血栓栓塞发生率。因此,国内外在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有逐步采用低度抗凝强度的趋势,并获得了初步效果,但适应我国人群抗凝强度的理想标准尚未达成到共识,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虽然人造心脏瓣膜的材料与设计有了许多的改进,但引起瓣膜功能障碍的各种并发症仍为瓣膜替换后的一个重要威胁。本文报告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1969~1983年期间,再次瓣膜替换术89例,目的是确定再手术的适应证,分析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评价长期的疗效。病人与方法:在上述13年间,共施行瓣膜替换术2,139例,其中生物瓣1,090例,机械瓣1,049例。再手术者89例(4%),其中机械瓣64例(72%),  相似文献   

5.
人工心脏瓣膜晚期再次替换术14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141例人工心脏瓣膜晚期(距前次手术超过3个月)再次替换术的分析,发现死因仍以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心室颤动为主。术前心功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同期附加手术和术中副损伤与手术死亡率直接有关。本文还对再次手术的切口选择、术野的显露方法和换瓣的操作技巧以及心脏复苏介绍了作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老年前期病人的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32例临床分析李惠君,罗春,王伯杰,江萍,贾雷,孙成川(吉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长春130021)随着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手术技术的提高,对病人年龄的要求逐渐放宽。我科自1990年1月至1994年6月,对32例老年前期患者...  相似文献   

7.
人造机械瓣膜替换有病变的天然心脏瓣膜后,影响其远期生存率的关键问题是出血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1,2].近年临床研究发现,低强度的抗凝治疗降低抗凝出血发生率的同时,并不增加血栓栓塞发生率[3~5].因此,国内外在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有逐步采用低度抗凝慢度的趋势[5~7],并获得了初步效果,但适应我国人群抗凝强度的理想标准尚未达成到共识,因此,探讨适宜的最佳抗凝水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16例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包填塞症:6例为早期心包填塞;10例为晚发心包填塞。两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术中认真止血,术后合理抗凝治疗是预防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包填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心脏瓣膜转换术后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患心脏瓣膜转换术后住院期死亡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全组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患总死亡率9.9%,死亡原因:(1)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是本组首位并发症和死因(2.6%),它与术前心功能(IV组),LXEDD>8.0cm,LVEF<0.4,CTR>80%。急诊手术,心肌保护差,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密切相关;(2)术后室速,室颤是本组第二位死因(1%),表现为突然发生,反复发作,十分顽固;(3)呼吸衰竭;(4)术后出血致心包埋塞,休克。(5)术后移植瓣感染和脑部并发症。结论:严格选择病例,改进手术操作,加强围术期监测,抢救,有望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法及效果,我们对1997年5月至2004年6月定期入院复诊的153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的抗凝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时间规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7月~1990年2月,我科施行瓣膜替换术267例,早期死亡26例,死亡率9.7%。本文试图摸索术日、术后1周内及术后2~4周的多发死亡原因规律,从而预见性地进行处理。经分析,术日死亡9例(34.6%),原因以急性泵衰、左室破裂、出凝血障碍为主;术后1周内死亡8例(30.8%),常见原因为低心输出量及卡瓣;余9例死亡(34.6%)于2~4周,以多脏器衰竭、感染等为主因。据此,为不同时间段的防治重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随着人造瓣膜的普遍应用,术后瓣膜感染问题也就变为突出。本文分析Portland市三个医院1960~1972年所见的瓣膜替换术后瓣膜感染病例,并对防治方法进行了讨论。三个医院在该时期共作人造瓣膜替换术1235例,均用Starr-Edwards瓣膜,另1例在其它医院应用Cutter-Smeloff瓣膜,其中主动脉瓣585例,二尖瓣396例,多瓣膜255例,感染者48例,感染率为3.9%,诊断依据是二次以上血培养阳性或再次直视手术时瓣膜培养阳性(9例),或尸检时瓣膜培养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瓣膜替换术患者5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年龄17~61(43.8±6.7)岁。二尖瓣替换术(MVR)4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DVR)15例,三尖瓣替换术(TVR)1例。共用机械心脏瓣膜78枚,其中北京GK-Ⅱ47枚,意大利SorinBicarbon20枚,美国Medtronic-Hall11枚。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28例、Ⅳ级29例。结果无早期和远期死亡病例,随访183个病人年,心功能恢复到Ⅰ级和Ⅱ级者占98.4%。在PTR1.2~1.7,INR1.2~2.5范围内,无血栓栓塞和瓣膜相关并发症。抗凝有关的出血3例(1.6%/病人年),均发生在瓣膜替换术后1年内,并不需要住院治疗。结论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一般PTR1.2~1.7,INR1.2~2.5左右。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53岁。1982年在北京某医院施行生物瓣膜替换术。1988年3月因生物瓣损毁在北京另一家医院施行机械瓣替换术。术后常规服华法林抗凝,3.75 mg/日。1年后因齿龈及鼻出血,患者擅自将华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疾病行瓣膜替换及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10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各类瓣膜替换患者244例,男性97例,女性147例,年龄16-76(42.8±11.4)岁。心功能Ⅱ级66例、Ⅲ级127例、Ⅳ级51例。二尖瓣替换(MVR)12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DVR)76例,主动脉瓣替换(AVR)38例,乏尖瓣替换(TVR)1例,DVR+TVR2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46例、房颤改良射频消融3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3例。结果手术死亡7例,余均治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失访14例,2例猝死,不明原因死亡3例。存活在访者2例出现脑出血,2例脑梗塞,1例双下肢动脉栓塞。心功能I级122例、Ⅱ级83例、Ⅲ级13例。结论瓣膜替换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瓣膜病变疗效好,术后低剂量抗凝,须定期复查,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所共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205例,替换瓣膜234个,其中北京阜外医院制BN牛心包瓣177个,国产机械瓣55个,进口机械瓣2个。术后患者均服用进口华法林,除25例其它并发症早期死亡外,共观察住院期间抗凝治疗者18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及结果180例患者中男79例,女101例;年龄14~54岁;术前心功能(NYHA):Ⅲ~Ⅳ  相似文献   

17.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的抗血栓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与人工瓣有关的血栓栓塞,是造成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个体差异和研究背景的不同,各组报告的发生率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从一些趋向可以看出这些并发症与人工瓣类型和位置的关系,并推荐适宜的抗血栓疗法。  相似文献   

18.
心脏瓣膜再次替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第二次心脏瓣膜替换手术43例,占同期1100例次手术中的3.9%。文中对再次换瓣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危险因素、手术时机、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28例右心瓣膜替换术,其中三尖瓣替换(TVR)24例,肺动脉瓣替换(PVR)4例。手术死亡6例,均为TVR病例,死亡率21.4%,死亡与术前心功能差有关。远期随诊2~72个月,除了TVR用机械瓣的患者2例中1例瓣失灵再次手术,1例抗凝过量出血外,余无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右心瓣膜若需手术,则尽量施行成形术;如病变严重必须换瓣,则首选包括同种瓣在内的生物瓣。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61年11月第一次成功地应用Starr-Edwards人造瓣膜作二尖瓣替换术以来,已超过10年。本文分析1961年11月至1965年8月间所施行的100例人造二尖瓣替换术的结果。手术时病人的年龄为10~64岁。女性53例,男性47例。98例为风湿性,2例为继发于心内膜炎的腱索断裂。50例为单纯二尖瓣狭窄或以狭窄为主,另50例为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以关闭不全为主。心功能Ⅱ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