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作用。方法选择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观察组,n=28)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n=30)。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观察组气囊上滞留物含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7.1%)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可降低声门下气囊上区含菌量,降低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应用简易呼吸器和采用间断吸引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重症医学科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简易呼吸器法清除气囊上方的滞留物,对照组采用间断吸引法清除气囊上方的滞留,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呼吸机治疗一周、两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机械通气一周、两周的VAP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均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而应用简易呼吸器法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与间断吸引法相比,能显著缩短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应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作用.方法 对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预行机械通气(MV)超过48 h的患者使用可冲洗型气管导管,共进行63例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气囊上滞留物定期引流冲洗组为A组(31例次),非冲洗组为B组(32例次).A组每6 h冲洗1次,B组于机械通气后48 h、4,7,14 d取标本时冲洗.分别于机械通气后48 h、7,14 d采用双套管保护性毛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步行气囊上滞留物细菌学检测,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1周内,A组VAP的发生率为6.1%,与B组31.3%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2组VAP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P的发生时间较B组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1).在发生VAP的22例次患者中,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菌株分市一致的患者有13例次,占61.1%,主要优势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结论 (1)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和冲洗可以使气囊上滞留物致病菌的浓度明显降低,还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使VAP的发生时间延迟.(2)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移行是VAP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预防机械通气(MV)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ICU 111例气管插管行MV的患者随机分为CASS吸引组56例为A组,对照组55例为B组,同步收集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每日声门下分泌物的吸引量、发生VAP的例数及时间、MV天数、死亡人数。依据保护性毛刷采样定量培养结果确定VAP病原体。结果(1)MV 5 d内,A组VAP发生率10.7%显著低于B组的41.8%(P<0.01);A组VAP发生的中位时间6.0 d,四分位间距1.5 d,显著较B组中位时间4.0 d,四分位间距3.0 d为晚(P<0.05);A组声门下分泌物革兰氏阳性G~ 致病菌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1)。(2)28例(47.5%)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出现致病菌前声门下分泌物就发现了该致病菌; 21例(44.7%)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来的致病菌是一致的。(2)两组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4)未发生VAP者声门下分泌物的平均吸引量显著高于发生VAP者吸引量(P<0.01),每日吸引量较多患者发生VAP时间迟于较少患者(P<0.05),MV时间短于较少患者(P<0.01)。结论(1) CASS可以降低早发VAP的发生率,使发生时间延迟,声门下分泌物的G~ 致病菌浓度降低。(2)声门下分泌物是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3)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与是否发生VAP及VAP发生时间有关。(4)CASS方法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应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下呼吸道感染(VALAI)的影响。方法89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A组(44例)及B组(45例),A组应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B组按常规操作吸除口咽部分泌物。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VALAI发生率、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结果A组VALAI发生率降低,VALAI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易呼吸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是简便实用而又能有效降低VALAI发生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时清除气管套管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的影响。方法对人住ICU预计机械通气(MV)超过48 h的危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定时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照组未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时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以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两种声门下吸引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吸引效果及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78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MV)超过48 h ICU患者按住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声门下吸引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法,记录两组VAP发生时间、VAP发生率、每天声门下分泌物的量、细菌学检查结果及隐血试验阳性率等。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30.0%,6 d内发生率为11.1%,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6.1%,6 d内发生率为9.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d后观察组VAP发生率18.9%,对照组VAP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隐血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预防VAP,吸引效果方面作用相似,但持续声门下吸引存在声门下与气囊上方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实施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前、后7个月内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为常规组(n=48)和改进组(n=35),比较两组一周内VAP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改进组VAP的发生率8.6%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9.2%(P<0.01);改进组VAP的发生时间6.3天明显长于常规组的4.2天(P<0.05).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率和延长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9.
持续声门下吸引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方法将ICU111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住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收集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每日声门下分泌物的吸引量。结果两组比较:机械通气5日内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培养革兰阳性致病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声门下分泌物的平均吸引量显著高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吸引量,每日吸引量较多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时间延迟、机械通气时间缩短。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和延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声门下吸引量多少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的滞留物清除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以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方法:将109例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9例除执行常规人工气道管理外,在口腔护理后进行气囊上的滞留物清除,对照组40例执行常规人工气道管理;留取两组患者气道分泌物做痰液培养及药敏.观察两组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痰液培养结果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3,P<0.01),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t =2.13,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清除在缩短机械通气患者上机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可吸引导管进行间歇声门下吸引滞留物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创建到2012年3月;纳入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效果的随机对照实验(RCT);采用RevMan5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无法转换合并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6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进行间歇声门下吸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负面事件等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呼吸道细菌浓度等指标,由于数据难以转换及难以获取完整数据等原因未能做Meta分析,只进行描述性分析。结论与普通气管导管相比,可吸引气管导管进行间歇声门下吸引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而对患者死亡率及负面事件发生率等指标无明显改善;需要进行更多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对可吸引气管导管的综合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高达9%~68%,病死率为不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3倍。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内行机械通气48小时至8天的患者127例,分两组行多项指标检测,旨在比较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ICU科因各种原因行机械通气48小时到8天的12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男性71例,女性56例,年龄13~76岁。外科术后106例,非手术患者21例,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APACHE-Ⅱ评分,留置胃管时间及胃酸抑制等一般情况相似,观察以上患者肺炎发生情况,气囊上滞留物培养及下呼吸道细菌培养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术对降低COPD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 将62例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VAP出现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死亡例数,并对发生VAP的病人进行CPIS评分.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的发生率为12.9%,对照组为31.5%(P<0.05);发生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为(12.6±9.7)d,对照组为(13.8±12.8)d(P <0.05);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分布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主要致病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VAP者CPIS评分为(8.2±2.3)分,对照组为(9.8±3.2)分(P<0.05).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术可降低COPD患者VAP的发生率,延迟机械通气时VAP发生时间,明显降低CPIS评分,降低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RICU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致病菌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于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立人工气道,且机械通气超过72 h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实验组)56例和非引流组(对照组)50例,记录 VAP发生时间、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不同类型标本病原学培养、鉴定结果及患者病死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 VAP发病率、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痰液标本病原学培养结果与气囊上滞留物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 VAP发病率,缩短气道开放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减少气囊上致病菌侵入下呼吸道,避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预防 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两种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呼气耒正压通气(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和常规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d的病人,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PEEP气囊上分泌物引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观察两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呼吸机治疗即刻及治疗3d、7d、停止呼吸机治时的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d、7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时间显著低于时照组(P〈0.05)。[结论]应用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和常规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7 d的病人,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观察两组病人呼吸机治疗时间,呼吸机治疗即刻及治疗3 d、7 d、停止呼吸机治疗时的VAP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d、7 d及停止呼吸机治疗时VAP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EEP气囊上分泌物吸引法,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声门下吸引对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heumonia,VAP)发病率及患者病死率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991年至2010年20年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将其中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声门下引流组,即患者的人工气道带有声门下吸引;另一组则为非声门下引流组,即应用标准气管插管者,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所得研究数据通过RevMan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7篇RCT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搜集1647例,声门下引流组(796例)VAP发病率较非声门下引流组(851例)低,提示声门下吸引能明显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OR =0.45,95%置信区间:0.32 ~0.63),尤其能降低早发型VAP的发病率,但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则不明显(OR=1.03,95%置信区间:0.75~1.41).结论 对于预期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的患者,声门下吸引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但并不改善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规范化声门下滞留物清除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声门下滞留物清除对VAP致病菌谱和耐药菌谱的影响.方法 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气管导管组)42例和观察组(可冲洗式气管导管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等,于确诊VAP第1、3、5、7天采集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确诊VAP患者革兰阳性球菌菌株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较对照组有所减少,部分菌株对同种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规范化声门下滞留物清除能够预防VAP,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此措施应纳入VAP的预防策略;声门下滞留物清除能减少致病菌检出率,并降低革兰阴性菌的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工气道气囊上方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行人工气道患者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在患者呛咳,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或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吸痰;试验组采用滞留物间断持续引流的方法,观察两组VAP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17.7%,对照组为32.9%,两组比较,χ2=3.9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上方滞留物采用间断持续引流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443-3444
分析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分泌物菌落滞留情况。观察组人工气道置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性肺炎发生率、革兰阳性菌滞留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声门下吸引术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