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的栀子豉汤类方,由于在理论上对其证治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在临床上不能如桂枝剂、柴胡剂等经方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提出栀子豉汤所治主证是热郁胃中所致的“心中懊”而非热扰胸膈的“虚烦”,而“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并进而分析了从热郁胃中至阳明腑实证与阳明湿热发黄证之间存在的内在病机演变过程,指出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热证之第一法。  相似文献   

2.
对阳明病篇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点击,提出了的自己的看法。认为“胃家实”实指肠府燥屎阻结之证;阳明病始时之“恶寒”当为太阳病之表现,只不过阳明里热偏盛,邪气很快化热入里,故“二日自罢”,至于其“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只是说明六经病证皆可传于阳明,但对“无所复传”则当活看,关键是视胃气的强弱;219条白虎汤非治三阳合病之证,而是治三阳合病太少之邪统归阳明之证,“若自汗出”是其辨证之眼目;阳明病篇之用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都是建立在合病、并病的基础上,是邪虽由太、少传至阳明,但太、少之邪未罢,是时若阳邪病证不甚,则可先从太、少论治,此符合表里同病先表后里的治则,非为阳明病而用柴、桂、麻黄之剂;对于蒽陈蒿汤,方中之大黄重在伍茵陈、栀子以清利湿热,非为通府,临床使用无须强调其大便秘结。  相似文献   

3.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4.
不寐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多以太阳经证营卫失调为主,可从桂枝类辨证治疗。阳明辨治:多因阳明腑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治宜承气汤、栀子豉汤除烦祛热。少阳辨治: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而至失眠,治宜柴胡类和解少阳。太阴辨治:寒湿郁积而致虚火上炎,治宜附子类温阳。少阴辨治:多表现为心肾不交而致失眠的少阳热化证,治宜黄连阿胶汤。厥阴病:多为枢机不利,寒热错杂,治宜乌梅丸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述《伤寒论》第374条的具体含义,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以《伤寒论思维与辨析》一书中所总结的《伤寒论》动态思维为基础,结合《伤寒论》原文当中与燥屎证、小承气汤、栀子豉汤以及下利有关的条文,以仲景本身的理论来分析并解释第374条原文的真正意义。[结果]第374条并非独立的一条,而是当与第375条结合,阐述了在治疗阳明病实热兼夹证时先使用大剂量的小承气汤攻下燥屎,后使用栀子豉汤清除余热的治疗思路。同时第374条在理解时也应与第368条至375条相参,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寒性下利、湿热下利、实热兼夹利、虚热下利的区别和治法。[结论]《伤寒论》第374条创立了治疗阳明病实热兼夹证时的先下后清之法,并通过和其它与之并列条文的结合,完善了治利的理论体系。同时此两方合用的范例,对临床治疗各种兼夹证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完善《伤寒论》栀子豉汤病机及类方,拓展栀子豉汤及类方临证应用。[方法]以《千金方》《伤寒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载为参考,从方证、药证角度对栀子豉汤及类方的病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千金方》创新性地将栀子豉汤用于治疗虚劳病,较好地拓展了栀子豉汤临证应用范围;其所载栀子豉汤类方如黄芩汤、麻黄汤、大黄黄芩汤等,是汉唐经方栀子豉汤类方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极大地丰富了栀子豉汤类方临床诊治内容。[结论]栀子豉汤的全面解析以及类方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学者对栀子豉汤及类方认识的完善,更有利于发现方证病机和方药配伍的关联规律,指导医者临证处方。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三阳阳明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阳明病三种津液异常状态的阳明腑实证。太阳阳明即邪热约束脾家,不能为胃家布散津液;正阳阳明即里实蹙迫津液外泄,未见脏腑津液生化机制受损;少阳阳明即燥实灼耗阴津,并见脏腑津液生化受损。三阳阳明共同点在于均是胃中津液亡失,导致胃中邪实,疾病转归阳明。临床中,可以根据津液状态的不同,以胃家燥实为本,辨析三阳阳明之归属。太阳阳明治以麻子仁丸;正阳阳明治以承气辈;少阳阳明治以蜜煎导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献,简要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并从症候表现、病机本质、方药选用等方面阐释其对三阳阳明病的分析论述。[结果]六经气化学说为张志聪依照运气学知识,将六气气化和伤寒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学说思想。三阳阳明病症候表现,在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胃家实”症状的基础上各有不同侧重,太阳阳明病兼有小便数,正阳阳明病强调腑实,少阳阳明病兼有心烦。太阳阳明病病机为太阳阳热之气入于太阴脾土,脾阴受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阳阳明病病机为阳明燥金之气及悍热之气侵袭阳明本腑经所致液少津亏;少阳阳明病病机为三焦受邪,少阳枢转不利,误治失津而阳明液损。太阳阳明病方选助脾输津、通腑行便的麻子仁丸;正阳阳明病方选推陈置新、荡涤攻邪的大承气汤,少阳阳明病方选承热畅中的调胃承气汤或疏导气机、交通阴阳的小柴胡汤。[结论]基于六经气化学说对三阳阳明病机的分析探究,揭示了人体无...  相似文献   

9.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是治疗热郁胸膈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反复颠倒"之证的方剂.因其方后注中有"得吐者止后服"六字,而栀子、豆豉均无涌吐之攻,遂成注家论争之焦点.  相似文献   

11.
柴胡汤类方证及和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柴胡汤类方证及和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 :半表半里不应理解为一半表证一半里证 ;大柴胡汤非治少阳兼阳明证而是少阳病之主方正方 ;对“但见一证便是”的理解应是着眼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及主持枢机的特殊性方面 ;和法只是针对少阳病的一种治法 ;小柴胡汤非扶正祛邪而是扶正以祛邪 ,体现治法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报》2013,(7):949-951
目的:探讨"汗下留邪动膈扰神"及"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76条、第77条、第78条、第80条、第81条、第221条、第228条及第378条入手,对栀子豉汤证进行分析。结果:①栀子豉汤证病机相同轻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从虚烦不眠—烦热—热不去,是留邪更多,扰神更重,邪热更深;从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是邪郁渐重,气滞更甚,气机不通。②《伤寒论》中具有攻下作用的丸药只有抵挡丸和大陷胸丸,分别治疗蓄血重证和大结胸证,蓄血证血热互结于下焦,大结胸证水热互结于上焦。蓄血下后,瘀血去热独留,其热应在下焦,本证微烦是邪扰心神,其热必在上焦而不可能在下焦,故栀子干姜汤证是大结胸证以大陷胸丸攻下后所致。③栀子汤类方后均有"得吐者,止后服"的注脚,吐只是服药后郁热因势宣泄发越得一种表现形式,而非药效使其必然,临床有服后得吐者,绝大部分不会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但"得吐者,止后服",结论:应用栀子豉汤可能会出现药后反应,提示服用栀子豉汤类药物用量的度,更重要的是提示栀子豉汤类证的主要病位在上焦,凡病位在上的得吐以后就不要再服药。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气分肺胃肠经与阳明病;肺的病变在伤寒,多属于表证,但以结胸证痰热水内结者与温病温热温的温热壅肺,痰热结胸相同,唯有热郁胸膈,均采用栀子豉汤治疗,湿热在肺之哕,咽痛,喘促,分别采用宣痹汤,银翘马勃散,千金苇茎加杏仁滑石汤治疗:胃经之表现,伤寒温病均用白虎汤,竹叶石羔汤 白虎加入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癫狂病实证较多,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及阳明病篇。太阳病所致癫狂病为太阳经感邪,失治误治,传变入里,致邪气壅滞,郁而化热,或素体阳亢,感邪之后,火热更甚,发为癫狂;阳明病所致癫狂病,为阳明燥热太过,热与糟粕相结,热与血结,或热甚津液大伤,形成阳明腑实、阳明蓄血、阳明热甚伤津证。癫狂病治疗以清热、泻下、活血散瘀为主,但临床上容易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复杂病情,故张仲景在治疗时强调“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切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治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不典型阳明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伤寒论》阳明病篇的221-223条文从文理,医理和编次上进行重新的理解,指出有阳明病外证而内无燥屎结聚的所谓不典型阳明病,在临床上应从上,中,下,三焦辨证论治,其主治方剂分别的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这样理解比之现行的将此条件作为阳明误下后的救逆似更有临床意义,而后世的温病三焦辨证与此暗合可能受此启发。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中载有三个承气汤方,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张方都是针对“阳明腑实证”而设。阳明包括胃和大肠两腑,阳明证则包括经证和腑证。阳明经证是指无形的热邪盛于经(脉),热多散漫,主要症状是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一般称为“四大”;阳明腑证则是指有形的燥屎与热邪相结于腑,热实集结,其主要症状是腹满痛、不大便、潮热、谵语、脉沉实等。也可以说:经证偏重于热,有热无结;腑证偏重于燥,有热有结。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阳明腑实证的病机主要是热邪与燥实结聚于肠,致使腑气不通,…  相似文献   

17.
柴胡证辩     
小柴胡汤证,仲景《伤寒论》中称之为柴胡证,与桂枝证并提,吴考槃称之为《伤寒论》的两个特区。特区者,其证治特殊,有异于一般汤证。具体地说,小柴胡汤证非少阳病所独有;邪传阳明,亦有用小柴胡治之者;厥阴病中亦有柴胡证;阳微结、热入血室以及《金匮要略》中黄疸、产后郁冒的证治中亦有柴胡证。由此可见小柴胡汤的证治范围广泛,柴胡证亦非单一模式,为更好掌握其规律,仅据其  相似文献   

18.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原为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及三阳合病以阳明里热炽盛为主,噘阴病热深噘深而设.后世吴瑭进一步用之治疗太阴温病,视之为辛凉重剂。由知母18g,石膏48g,炙甘草6g,粳米11g组成。其功能是辛寒清热,主治阳明热盛证。  相似文献   

19.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原为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及三阳合病以阳明里热炽盛为主,厥阴病热深厥深而设,后世吴瑭进一步用之治疗太阴温病,视之为辛凉重剂。由知母18g,石膏48g,炙甘草6g,粳米11g组成。其功能是辛寒清热,主治阳明热盛证。  相似文献   

20.
《王氏医案》系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病例作了精辟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以及治温病善用寒凉。以清热、护阴,尤为擅长。其遣方用药,别具一格。临证时,每用古方而有新意,尤为后世称赞。本文就《王氏医案》中白虎汤运用的经验作一浅析。1治阳明时疟王孟英针对很多医家治疟恒以小柴胡汤之类的大弊,提出治疟当辨“正疟”与“时疟”。正疟是感受风寒轻者入于少阳而成,脉必弦,治以小柴胡为主。时疟则是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邪轻者内伏募原或少阳三焦,影响气机出入升降,导致枢机不利,营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