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可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Ischemic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IND),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SAH后有70%的患者发生CVS,36%的患者出现脑缺血或脑梗塞症状。CVS不等同于IND,IND是SAH后的一种综合征,是多因素如CVS、脑水肿、脑积水、血压降低和心排出量减少等导致脑血流量下降而形成。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常见病因是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SAH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伤残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其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SAH整体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CVS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思齐  张艳  孙娟  陈春花 《解剖学报》2019,50(4):537-54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5%,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SAH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CVS)导致流向大脑重要部位的血液中断,进而引起脑缺血,是导致SAH后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SAH之后的3~12 d,平均持续两周。SAH后CVS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多环节共同参与的过程,主要包括溶血产物产生,血管舒张收缩因子失衡,炎症、信号级联反应的激活及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表达。SAH后CVS的治疗分为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有效地预测、预防和治疗CVS将显著提高SAH后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我们就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Rho激酶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Rho激酶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是小G蛋白Rho的下游作用底物,且可通过调节细胞骨架的组装、细胞粘附、细胞移动、平滑肌收缩和基因表达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以血管平滑肌异常收缩为特征的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Rho激酶主要通过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LCP)的活性来上调肌球蛋白Ⅱ的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水平,进而以不依赖Ca^2+的方式增强平滑肌收缩,参与CVS发生。有效抑制Rho激酶活性有可能为CVS的预防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制剂对脑血管痉挛大鼠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杏叶制剂(EGb)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及对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1)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SAH模型 ,检测SAH后基底动脉(BA)管径改变 ,24h内局部脑血流量(rCBF)、血NO、ET -1和脑组织Ca2 含量变化 ,3d后行海马形态学检查 ,并观察EGb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SAH后BA管径明显缩小。在SAH后24h内rCBF明显持续降低 ,并有持续性NO浓度下降 ,ET -1浓度明显升高 ,脑组织Ca2 含量显著增加。NO和EGb均可有效缓解SAH后BA痉挛、脑组织Ca2 积聚和海马CA 1 区锥体细胞损伤。EGb可有效阻止上述病理性变化。结论NO、ET -1变化在SAH后CV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EGb通过逆转上述变化而发挥对CVS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钩藤碱减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钩藤碱(Rhy)能否减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及其机制。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血管内刺破法建立SAH模型。SAH后立即腹腔注射Rhy,24h后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基底动脉(BA)直径。BA经HE染色后,测量BA的直径和血管壁厚度;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动物BA的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p-p53和剪切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RI和组织学染色结果均表明,10mg/kgRhy在SAH后可明显增加BA的直径并显著减少血管壁厚度(P<0.05)。Rhy明显降低了SAH后BA的p-p38MAPK、p-p5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Rhy能够明显减少SAH后BA内皮细胞p-p38MAPK、p-p53和cleaved-Caspase-3等凋亡蛋白的表达。结论 Rhy能通过抑制BA内皮细胞凋亡减轻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CT及脑电地形图(BEAM)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03例发病2.5~24小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APCI患者32例,分析脑CT和BEAM早期变化特点,并与71例非进展性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脑CT:103例患者,70例脑CT出现异常(68.0%)。进展组32例患者,27例(84.4%)出现脑梗死早期表现,明显高于非进展组(43例,60.6%),病情进展至高峰时,脑CT显示,16例(50%)出现梗死体积增大,5例(15.6%)有出血性梗死,3例(9.4%)有新部位的梗死,8例(25%)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BEAM检查:两组患者异常率为91.4%。进展组患者病变区8频带平均功率值高于非进展组,并且异常部位波及范围较大。结论:脑CT和BEAM可作为早期诊断APCI的预测指标。导致病情进展的直接原因可能与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脑梗死和再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时血管病变的性质,笔者对CVS的血管进行了病理观察,同时利用显微摄像系统动态观察了孵育动脉血(IAB)对痉挛动脉的再收缩作用。1材料和方法1.1动物成年狗18只,♀♂各半,体重10~14kg,随机分为CVS组9只,对照组9只.其中,病理研究每组3只,血管收缩研究每组6只.CVS组为间隔48h,2次经枕大孔注入1ml·kg-1的新鲜自体动脉血,于注血前行椎动脉造影证实为CVS的动物模型,在注血后的第5天做本实验c对照组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与此相同,区别在于用等量的37℃生理盐水代替动脉血经枕大孔注入蛛网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淋巴引流阻滞对脑缺血的影响和银杏内酯、银杏黄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SAH组、SAH+脑淋巴引流阻滞(CLB)组、SAH+CLB+溶剂组、SAH+CLB+银杏内酯组(又分20mg、80mg/kg组)、SAH+CLB+银杏黄酮组(又分50mg、200mg/kg组)。于第二次SAH后3d,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针式探头记录脑实质局部血流量(rCBF);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第二次SAH后3d,可见脑实质血流量明显降低,尤以SAH+CLB组、SAH+CLB+溶剂组降低较为显著。SAH后血浆ET-1含量增加,SAH+CLB组、SAH+CLB+溶剂组ET-1含量增加更为明显。银杏内酯、银杏黄酮可减轻CLB对SAH所致脑实质微循环血流量降低,降低血浆ET-1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脑淋巴引流阻滞可显著加重SAH后脑实质血流量下降,银杏内酯和银杏黄酮对之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洛珉  吴洁 《解剖与临床》2003,8(1):24-2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过程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其发生时相间的关系。方法:采用4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存活时间分为6组,采用经额钻孔、注血的方法制作SAH动物模型。切取基底动脉,分别行HE染色和ICAM-1免疫组化染色,进行体视学图像分析。结果:病理切片经图像分析,在SAH后1h和48h管腔面积显缩小(P<0.001),48h后基底动脉壁发生明显病理形态学变化。SAH后3h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逐渐增强,48h后达到高峰。结论:SAH后可引发急性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ICAM-1参与的炎症反应在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Mitofusin-2(Mfn2)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脑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寻找Mfn2基因与脑血管痉挛(CVS)之间的关系。 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由刺破颈内动脉的颅内动脉分叉处诱导。146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SAH后24h、48h、72h、7d 和14d各组。计算动物死亡率,测定神经功能学评分及脑水含量。组织学检测观察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 分别检测SAH后不同时间点的大鼠主要大脑动脉Mfn2蛋白及mRNA 水平的表达变化。 结果 围绕在基底动脉周围的血块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形态学观察显示SAH 24h组基底动脉出现严重的痉挛。SAH7d组的基底动脉中层无阳性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Mfn2蛋白表达 sham组与SAH48h组和SAH72h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SAH 7d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SAH14d 恢复至 sham 和SAH24h 组水平。而mRNA 水平变化与蛋白水平变化相类似。Mfn2基因参与到SAH后血管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表达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并在72h到达高峰,7d时显著下降,14d左右恢复至sham组水平。 结论 Mfn2在SAH后的早期以及迟发型脑血管痉挛中起重要作用,为揭示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46例肺癌脑转移伽玛刀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祥  刘孝伦  詹道锋 《医学信息》2007,20(12):2103-2105
目的评价伽玛刀技术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leksell-B型伽玛刀治疗系统,对46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脑转移瘤病人.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给予不同的用边剂量进行伽玛刀治疗.同时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在伽玛刀治疗前,先给予全脑放射治疗。结果随访6-26个月,平均14个月。伽玛刀治疗后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腺癌56个肿瘤完全缓解46个(82.14%),鳞癌39个肿瘤完全缓解34个(87.17%),小细胞癌21个肿瘤完全缓解20个(95.23%)。生存期:6个月生存率;腺癌68.18%(15/22),鳞癌66.6%(10/15),小细胞癌77.78%(7/9)。12个月生存率腺癌27.27%(6/22),鳞癌33.33%(5/15),小细癌44.44%(4/9)。结论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脑转移瘤病人,伽玛刀治疗时给予不同的月边剂量。来源于肺腺、鳞癌脑转移瘤的病人伽玛刀治疗前可不加全脑放疗。而小细胞癌来源者则应给予全脑放疗后再进行伽玛刀加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淋巴引流阻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SAH组(B组)、颈淋巴阻断+SAH组(CLB+SAH组,C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和血气,在体观察脑膜微循环血流及管径变化。结果各组动物生理指标相对恒定。B、C微动脉、微静脉明显痉挛,而C组更为严重;A组软脑膜微循环血供丰富,血流快速无凝集。B、C组微循环血流多呈泥沙样流动,甚至可见血流郁滞、摆动,以C组更为显著。结论脑淋巴引流途径在SAH后脑微循环障碍和脑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氧自由基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上的表达,探讨其与脑血管痉挛(CVS)时相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大鼠SAH模型,各组动物在处死前测脑血流量(rCBF),处死后切取基底动脉,一部分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ICAM-1的表达;其余制成匀浆,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SAH组rCBF呈双相变化,SAH组1d后基底动脉出现管腔狭窄,血管壁ICAM-1表达增强,3d最为明显,且SOD活性与对照组比在1h达到最低(P0.01),至5d仍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SAH组的MDA含量与SOD呈反向变化。结论大鼠SAH后出现双相性CVS,氧自由基参与急性期CVS的发展,ICAM-1参与迟发期CVS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治疗小儿脑型疟疾的疗效。方法脑型疟疾患儿8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给予青蒿琥酯,对照组给予奎宁,观察7d后的疗效。结果7d治愈率治疗组为91.67%,对照组为85.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退热时间分别为(26.1±10.2)h和(39.5±11.6)h,昏迷苏醒时间分别为(36.2±10.1)h和(59.7±12.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副作用相对较大。结论青蒿琥酯治疗脑型疟疾疗效好而迅速,副作用少,可以作为首选药。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是常见且重要并发症,同时也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是导致CVS发生的根本原因,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是防治CVS的重要措施.自1993~2002年以来,我科开展脑脊液(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CSF置换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观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纳洛酮、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96例HIE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全部病例均给予相同供氧、脱水降颅压、止痉、纠酸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纳洛酮、脑活素治疗。对比疗效并定期随访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6%)、总有效率(92%)较对照组显效率(43.5%)、总有效率(78.3%)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比较,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致残率、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纳洛酮、脑活素治疗HIE能有效改善HIE患儿的临床神经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致命性脑血管事件。因人们曾认定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为主要致病机制,传统研究多关注SAH后大血管的病理变化。但仅控制CVS不能有效改善SAH患者预后,这提示存在其他致病机制。近年来人们提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的概念,即从SAH发生到CVS出现前脑组织受到的损伤,其可能是SAH不良预后的主因。本文试回顾SAH研究历程并从细胞电生理变化、血脑屏障损坏、炎症和凋亡等方面概述EBI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新的治疗方法,观察脑苷肌肽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疗效。方法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对症、支持及胞二磷胆碱等治疗的基础上将脑苷肌肽注射液6ml加入10%GS20~30ml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NBNA/〉35分:第7、14天分别为25(48.9%)、38(84.4%)例,对照组16(25%)、33(63.9%)例,2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脑苷肌肽注射液,对HIE有治疗作用,能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神经行为能力,从而有助于其预后。治疗中未见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香酚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治疗作用。方法血管内插线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后,立即吸入丁香酚,每天3次,共7天。测量各组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直径和管壁厚度,ELISA方法测量各组BA内MPO和MDA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BA的p-p53、caspase-3、NF-κB和TNF-α的表达。结果丁香酚可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BA直径并减小管壁厚度,显著减少BA内MPO和MDA含量,下调p-p53、caspase-3、NF-κB和TNF-α表达水平。结论丁香酚减轻脑血管痉挛可能与抑制BA内的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