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占妇科内分泌异常患者的20%~60%,在闭经妇女中占25%。本病临床以持续无排卵、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同时还存在着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等。 相似文献
2.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被认为是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之一,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高达6%~15%~([1~2]),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PCOS的主要特征为排卵障碍,雄激素过多和多囊卵巢形态,且PCOS妇女出现代谢功能障碍及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的概率也增加,包括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4.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促排卵患者64例,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干预护理措施和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护理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及排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齐向华教授是山东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学教授,现任山东省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齐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脉象研究,经过总结脉诊的临床功能,认为脉诊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诊脉可以辨识致病因素、病机,判定人们的个性、心理经历和心理状态,并对所患疾病具有预测功能.现将其识脉审脉以辨治疾病的三则医案浅析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8.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在生育期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6%。是无排卵不孕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从长远发展看,无排卵易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而血脂和胰岛素的异常又成为冠心病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临床特征主要为不孕、闭经、肥胖以及多毛等,属于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方法较多,西医主要是通过降低雄激素、诱发排卵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展开对症治疗。本文出于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治疗情况进行了解的目的,从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高雄激素治疗、胰岛素抵抗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多囊卵巢囊综合症患者为观察组,与同期接受体检的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经检查,观察组卵巢体积以及卵泡个数显著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卵泡直径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超声波诊断,可直观观察到卵巢的大小、多少以及卵泡直径,明确、快速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防止出现误诊漏诊,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39-3840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同临床特征与年龄的关系,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已确诊的PCOS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35岁)和B组(年龄35),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式,比较不同年龄患者间月经周期、卵泡数、体重指数以及性激素水平间的差异。A组患者月经周期以及体重指数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LH/FSH、T以及TSH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E2水平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PCOS临床应重视35岁以下的育龄妇女,一旦有可疑的临床症状,应及时进行检查,并提前给予干预,以降低PCOS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郭利陈瑞雪隋娟任梦雪陈紫薇周琳夏文艳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6):752-754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以卵泡发育障碍、雄激素分泌过多、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常见妇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1],影响着6%~21%的育龄期女性[2]。PCOS是不孕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正常育龄期女性相比,PCOS患者发生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概率增加15倍[3]。 相似文献
16.
17.
选自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克罗米芬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FSH、T、LH以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用克罗米芬复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