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动物标本取材是变应性气道炎症研究中的重要实验步骤,文中探讨变应性气道炎症实验动物取材方法. 方法:以豚鼠(20只)、大鼠(10只)和小鼠(20只)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别行气管切开,经气管行鼻腔及肺部盥洗;其后对豚鼠和大鼠采用经心脏取血,对小鼠采用经心脏和眼部联合取血;最后采用不同手法取出鼻腔及肺部组织. 结果:实验动物的各类标本均取材满意,鼻、肺盥洗液回收率为80%,大鼠、豚鼠血液平均收集量为2.5ml,小鼠平均收集量为1.5 ml. 结论:对变应性气道炎症鼠类动物模型的取材应根据种类的不同选用适合的操作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煎剂直、结肠滴入法,源于张仲景的蜜煎导法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笔者潜心近20年从事该法的理论、临床、操作、指征时机等方向的研究,颇有心得,简介如下。中药煎剂直、结肠滴入温度宜在38℃~40℃。用小号导尿管轻旋,徐徐插入直、结肠约30cm处或结肠病灶处,外连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损伤的特点和结肠损伤Ⅰ期修复的适应证以及蛄直肠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结直肪损伤25例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行急诊手术,20例(80%)行Ⅰ期手术,其中单纯肠管修补14例,切口感染2例16例行破裂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吻合口漏1例.切口感染1例.2例行乙状站肠及腔造口+局部引流术,切口感染1例.结论 了解结直肪损伤的特点,提高结直肠损伤的认识,掌握好结肠Ⅰ期修复的适应证、直肪损伤处理的特殊性是减少结直损伤并发症,提高外科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对比分析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39例结肠慢传输性便秘患者,分经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9例和开腹手术(开腹组)20例两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操作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39例均行结肠次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直丝弓技术矫治简单错颌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简单错颌畸形,于每个患者口内两侧第一磨牙粘固直丝带环,前牙粘贴直丝托槽,利用"2×4"直丝弓矫冶技术矫冶前牙区错颌畸形.结果:20例简单错颌畸形病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2×4"直丝弓技术在矫冶简单错颌畸形操作简便、矫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膀胱镜、鼠齿钳、直血管钳取出女性患者膀胱内双J管的优缺点.方法:选择172例因各种原因留置输尿管双J管的女性患者,包括150例上尿路结石,输尿管狭窄导致肾积水14例,腹膜后纤维化3例,宫颈癌化疗5例.随机分为3组,经膀胱镜取管82例;鼠齿钳取管52例;直血管钳取管38例.结果:取管时间,3组分别为:(3.3±0.3)rain、(6.3±0.8)min、(9.2±1.5)min,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结肠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结肠炎症性出血患者的资料。结果20例结肠炎症性出血患者全部治疗有效。结论结肠出血大部分是各种不同炎症所致,且部位多在直乙段结肠,选用标本兼治的药物(如赛胃胺)灌肠治疗极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CLS)对直结肠慢性刺激性炎症和扩张性伤害性刺激(CRD)的中枢保护作用,为临床医学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9只,按二因素析因实验设置实验组,另外设立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利用直、结肠慢性刺激性炎性致痛模型,切除模型大鼠的腰交感神经后,运用机械扩张刺激观察大鼠行为变化。用Miampamba评分方法改良后疼痛四级评分标准评分,重复3次取均值记录结果。取间脑、脑桥、延髓、颈段(C5~8)、胸段(T3~6)、腰段(L1~3)、骶段(S2~4)脊髓连续切片后,延髓和脊髓用COX2,间脑、脑桥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相应核团,计数阳性细胞数。结果:LS无论作为预防性手术还是治疗性手术均能使中枢内GFAP和COX2表达阳性的细胞数下降(P<0.05)。NST,C5~8中间带和T3~6中间带外侧核不是直结肠慢性炎症刺激和CRD扩张性伤害刺激上传通路中的中继神经元(P>0.05)。一、二、三、四级反射各组比较直结肠扩张刺激阈值与手术顺序无关而与手术有关(P<0.05)。假手术不影响痛觉阈值(P>0.05),而手术后痛觉阈值明显上调(P<0.05)。结论: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CLS)在直结肠慢性炎症性刺激和CRD伤害刺激过程中能有效的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腰交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属内支置入架治疗直、结肠恶性狭窄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例因直、结肠癌病变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患者中,直、结肠癌所致狭窄梗阻未能及时手术12例,因远处转移,而放弃手术5例,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瘘1例。在X线电视透视下置入20枚金属内支架,其中肠镜协助3例。结果 19例患者成功置入直、结肠内支架20枚,所有金属内支架置入患者均能通便并24h内缓解肠梗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并且生命时间延长。结论在X线电视透视下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直肠、左半结肠恶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郭琳  范亮 《医学争鸣》2006,27(8):708-708
1 临床资料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120例,治疗组65(男39,女26)例. 年龄22~56(平均39.0)岁. 病程0.5~18 a. 发病部位:直乙状结肠42例,降结肠18例,全结肠5例.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中P21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鑫  聂绍发  徐晓  钱坤 《九江医学》2003,18(2):63-65
目的:通过检测P21基因表达,以探讨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大肠癌组织(20例)、癌切缘组织(20例)、大肠腺瘤(10例)、炎性息肉(20例)、炎性溃疡(10例)、血吸虫病(6例)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10例)同步检测P21基因蛋白。结果:P21蛋白除了正常大肠粘膜中无阳性表达外,在癌组织、癌切缘组织、腺瘤、炎性息肉、炎性溃疡及血吸虫病肠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0.00%、10.00%、40.00%、15.00%、10.00%、16.67%。癌组织阳性率与其他组织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21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病变部位、患者的年龄和DUKE’S分期均无关(P>0.05),但高、中分化腺癌合并后阳性率与低分化及粘液腺癌合并后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21基因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汪鑫  朱玉华 《九江医学》2005,20(1):52-55
目的探讨C-erbB-2、P21两种基因蛋白联合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大肠癌组织(20例)、癌切缘组织(20例)和大肠腺瘤(10例)、炎性息肉(20例)、炎性溃疡(10例)、血吸虫病(6例)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10例)同步检测C-erbB-2、P21两种基因蛋白.结果P21与C-erbB-2蛋白在各组织中单阳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组织全阳率与其他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腺癌分别与中、低分化及粘液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期高于A、B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bB-2、P21蛋白的阳性表达为大肠癌发生的早期表现,C-erbB-2、P21蛋白检测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直肠癌中 MMP-7 和 MMP-9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直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20 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MMP-7和MMP-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MMP-7 和 MMP-9 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MMP-7和MMP-9表达均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 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MMP-7、MMP-9的表达与肿瘤进展有一定关系.可被视为反映直肠癌生物侵袭性的有价值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214例结直肠癌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了214例结直肠癌的误诊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患者就诊3次以上未能确诊为结直肠癌时定为误诊病例。18年间共确诊结直肠癌1 802例,误诊214例。误诊时间最长达3年,最短为1个月。结果:误诊率为11.9%(214/1 802)。易误诊为内痔及肛周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急慢性阑尾炎、直肠息肉、肠梗阻、慢性结肠血吸虫病、肠痉挛及肠外病变(缺铁性贫血、胆囊炎、胆石症、溃疡病、卵巢囊肿等)。结论:对有肠道症状的患者,按良性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应想到有结直肠癌的可能,及时行肿瘤标志物及结肠镜检查,可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外周血大肠癌细胞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 47例不同Dukes分期结肠癌患者及其肝转移患者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角蛋白 2 0 (CK2 0 ) ,并以大肠癌组织 (2 0例 )和正常健康人外周血 (2 0例 )为对照。结果 :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未见CK2 0mRNA表达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 0mRNA检出率达 40 4% (19/ 47) ,DukesB ,C ,D期患者外周血CK2 0mR NA检出率分别为 2 5 0 % (5 / 2 0 ) ,41 2 % (7/ 17)和 87 5 % (7/ 8) ,(P <0 0 5 )。肝转移患者CK2 0mRNA检出率为87 5 % (7/ 8) ,无肝转移患者检出率为 30 8% (12 / 39) (P <0 0 1)。结论 :CK2 0可作为肿瘤标志物 ,用于检测外周血中的大肠癌细胞 ,预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kp2、c-Myc和P27^kip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大肠粘膜、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及60例大肠癌组织中skp2、c-Myc和P27^kip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Skp2与c-Myc和P27^kip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kp2、c-Myc和P27^kip1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7%、66.67%和21.67%。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病理分期延迟及伴有淋巴结的转移,P27^k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Skp2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c-Myc过表达与浸润深度加深、病理分期延迟及伴有淋巴结的转移有关。三者的阳性表达率均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大肠癌组织中Skp2与P27^ki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Skp2与c-My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从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癌过程中,Skp2、c-Myc和P27^kip1蛋白表达发生相应变化,均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其蛋白的检测可为判断大肠癌恶性进程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大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患者的构成特点, 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4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首诊并接受主要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 按照抽样原则每年抽样100例, 共1 000例.统计分析临床及病理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分型、TNM分期.结果 (1) 1 000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 (63.4±12.8) 岁, 男女高发年龄段均为6069岁, 岁占比最高, 男性患病占比高于女性, 为1.42:1; (2) 原发部位以直肠多见, 占57%, 其次为升结肠、乙状结肠、直乙交界、横结肠、降结肠、盲肠; (3) 腺癌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 占89.4%; (4) TNM分期以III期为主, 占35.9%, 其次是II期、I期、IV期.其中直肠癌以III期为主, 结肠癌以II期为主.结论 结直肠癌年龄段 (6069) 岁占比最高;中老年及男性比重大;发病部位主要位于直肠;腺癌是主要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以中早期为主.  相似文献   

18.
CK20 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探讨CK20 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指标的关系,观察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对大肠癌42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对照组(非癌肿)10例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靶基因CK20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对照组(非癌肿)10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5例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 mRNA均为阴性表达。大肠癌组42例,手术前外周血中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50.0%(21/42),手术后48h外周血中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59.5%(25/42)。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细胞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血行播散的标志,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预后及鉴别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大肠癌肝转移。手术操作会促使肿瘤细胞向血液中播散,手术过程中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癌细胞的播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iASP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ASPP在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7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iASPP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相互关系?结果:①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 < 0.01);②在高?中和低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P < 0.01);③在T1~T4期结肠直癌中,iASPP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 < 0.01);④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 < 0.01)?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iASP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结肠组织,且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可能为结直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治疗前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比值(LMR)与化疗疗效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95 例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所有患者LMR 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模型分析治疗前LMR 值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作Excel 散点图明确治疗前LMR 值与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之间相关性。利用Cox 回归方程分析治疗前LMR 值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作用。结果95 例患者的化疗结果为完全缓解2 例(2.4%)、部分缓解28 例(29.47%)、病情稳定45 例(47.37%)及病情进展20 例(21.05%)。LMR 对化疗疗效ROC 预测模型的AUC 为0.950,95%CI :(0.906,0.995),LMR 临界值5.565,敏感性0.932、特异性0.952。随着LMR 值增大,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与总生存时间均延长,呈正相关。LMR 与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 =0.3978x +13.191,y =0.3693x +19.367)。至末次随访,高LMR 患者的生存率为40.63%(26/64),低LMR 患者的生存率为3.23%(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59,P =0.000)。不同LMR 分组的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的治疗前LMR 对死亡风险有一定预测作用,LMR 值越高死亡风险越小。结论 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的治疗前LMR 值与化疗疗效、生存期相关,对化疗疗效及死亡风险具有良好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