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以类躁狂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麻痹性痴呆个案的司法鉴定,旨在引起同道们对此类疾病的重视,以便在法医精神病鉴定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辨别。  相似文献   

2.
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本病的临床诊断率和疗效。方法 :对 4 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疗效欠佳 ,合并抗癫痫药物治疗后 ,疗效较好的有 2 2例 (5 2 .38% )。结论 :癫痫性精神障碍若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 ,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临床上应予鉴别诊断 ,以降低误诊率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邓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183-8184
目的:探讨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以避免误诊。方法:对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2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性或亚急性发病,首发症状均以精神障碍为主;脑脊液阳性率59.3%,脑电图阳性率92.6%,头颅MRI阳性率62.9%。结论:精神障碍可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首发症状,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有效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精神障碍为首发或突出表现的脑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肿瘤位于间脑及颞叶,占73%(16/22),精神障碍症状以分裂样症状及痴呆表现为主。半数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结论:间脑及颞叶区肿瘤可以精神症状为首发或突出表现。对拟诊为精神分裂症、痴呆等精神疾患的患者应作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肿瘤。  相似文献   

5.
郭锦滔  吴穗玲 《新医学》1999,30(12):699-700
目的:探讨以精神障碍为首发或突出表现的脑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肿瘤位于间脑及颞叶,占73%,精神障碍症状以分裂样症状及痴呆表现为主。半数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结论:间脑及颞叶区肿瘤可以精神症状为首发或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6.
辛泉  张新宇 《华西医学》2009,(10):2501-250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精神障碍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48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精神障碍出现的时间、精神障碍的类型及预后及颅脑损伤的部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主要出现在伤后3周内,多继发于颞叶损伤,其次为额叶。临床上主要有躁狂型、抑郁型、痴呆型、精神分裂性等四型,其中以躁狂型为多见。通过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25例、〈2个月痊愈13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10例。结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在原发脑损伤的有效治疗前提下,辅以抗精神障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高压氧治疗等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早老性痴呆是呈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的一组疾病。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或其他器质性精神病。我院从1973年至1986年共收治6例,早期均被误诊。临床资料本文6例中男女各3例,最小41岁,最大55岁  相似文献   

8.
1966~2000年首次住院精神病患者病史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首次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以了解我院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趋势。方法:抽取1966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首次住院并已出院的有效病史资料共374份。对性别、首次住院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依据CCMD-2-R)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首次住院患者男、妇比较、男女平均年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男女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病种以精神分裂症为主,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次之,其余病种所占比例较小.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在90年代以后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均为男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直以氯丙嗪等传统药物为主.抗躁狂治疗以碳酸锂为主,抗抑郁治疗以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为主。利培酮、SSRIs类新上市药物未得到广泛应用.电惊厥在90年代以后被逐渐停用。结论:随着医院的发展。以及CCMD的使用和更新完善.对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促进了医院的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咪达唑仑治疗躁狂型麻痹性痴呆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玲 《护理研究》2006,20(10):2721-2722
由于梅毒再次在我国的流行.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 of the insane,GPI)发病率亦有增加趋势。GPI是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了皮质神经元而出现神经精神功能障碍。GPI是神经梅毒最严难的表现类型,而持续躁狂型麻痹性痴呆神经精神症状表现更为突出.严重危及生命,我科曾收冶1例躁狂型麻痹性痴呆病人,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和精心周到的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高龄精神障碍的对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在临床日益增多,奥氮平在控制老年精神障碍,特别是老年人器质性精神障碍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常用于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以及脑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能较快速控制精神症状、且副反应较少。因此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被受关注,特别应用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作对此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以及受损部位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40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依次为精神病性症状、神经症样综合征、情感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同时发现脑挫裂伤和脑震荡都易出现精神问题。结论颅脑外伤是易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预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老年反复抑郁发作1例,因既往无典型躁狂或轻躁狂表现,人院后经治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但结合其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且具有情感旺盛型气质,上级医生考虑为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住院不久即出现轻躁狂表现,确诊为双相Ⅱ型障碍,证实了当时考虑软双相抑郁的正确性。临床上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不足,容易误诊为单相抑郁。对于软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需要按照双相抑郁障碍进行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治疗,慎用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麻痹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脑电图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麻痹性痴呆以痴呆为突出表现,且均有认知障碍。7例出现精神障碍(占58%)、3例样发作(占25%)、2例偏瘫(占17%)、4例出现阿-罗瞳孔(占33%)。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ELISA试验均阳性,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均正常。脑电图6例提示中高波幅慢波。影像学(CT或MRI)显示:脑萎缩8例,占66.7%,额颞叶萎缩明显。12例患者经驱梅治疗后,10例明显好转,TRUST试验滴度显著下降(占83%),2例疗效不佳。结论麻痹性痴呆临床表现多样化,误诊率高。流行病学资料、病史、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可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依据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可确诊,并根据TRUST试验判断疗效。足量的青霉素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性别、城乡、教育水平人群精神障碍风险的特征,为各人群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全国18省市分层抽取健康人13 080人,发放中国精神疾病预测量表收集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女性心理防御不良、精神病性、抑郁、神经症、应激源、人格偏移、个性内向、成长经历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P<0.05)。(2)城市人群人格偏移、躁狂的因子分显著高于乡镇人群(P<0.0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心理防御不良、精神病性、抑郁、神经症、应激源、人格偏移、个性内向、躁狂、成长经历因子分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P<0.05)。结论中国不同人群的精神障碍特征存在差异,个体性别、城乡、文化程度的差异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障碍风险特征。  相似文献   

15.
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ISE)、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训练前后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后NOSIE总分、SDSS和SANS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住院少年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精神药物应用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21例在我院住院的少年儿童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童59例(48.76%),女童62例(51.24%);年龄集中于13a~14a(69例,57.02%);诊断:精神分裂症37例(30.58%),心境障碍18例(14.88%),精神发育迟滞13例(10.74%),癫痫12例(9.92%)。应用药物频度依次为利培酮(38.84%)、地西泮(24.79%)、氯氮平(21.48%)、丙戊酸钠(17.36%);单一用药21例(17.35%),2种联用53例(43.81%),≥3种46例(38.02%);31.40%联用苯海索,药物剂量均在正常范围。精神药物副反应发生频度依次为体重增加21.67%、口干15.00%、嗜睡14.17%。结论少年儿童精神障碍临床治疗中注重用药安全,联合用药较多,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及新型抗抑郁药物应用增多。  相似文献   

17.
神经梅毒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俊抛  黄焰  袁明贤  吴宏 《新医学》2010,41(12):786-788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2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无症状神经梅毒15例;脑间质梅毒96例(脑膜梅毒18例,脑膜血管梅毒78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中枢性面舌瘫及阿-罗瞳孔;脑实质梅毒9例(麻痹性痴呆3例,脊髓痨6例),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睡眠障碍、双下肢阵发性闪电样剧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膝反射和踝反射消失、龙贝格征阳性及阿-罗瞳孔。入院前无1例确诊,门诊均以脑血管病或头痛、头晕等收住院。结论:神经梅毒起病隐袭,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对于疑似病例及时行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可获得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Bipolar disorder is a chronic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depressive, manic or hypomanic, and mixed episodes. Bipolar disorder may be confused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because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re usually symptomatic with depression rather than mania. Bipolar disorder may also be misdiagnosed as schizophrenia, since both disorders can present with psychotic symptoms. For children, the principal differential diagnostic consideration is ADHD. Making the correct diagnosis has important prognostic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Comorbidities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substance and alcohol abuse or dependence, and anxiety disorders complicate assessment, treatment, and recovery. Effective pharmacotherapy and maintenance monitoring are critical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relapse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一组与“鬼神”有关的精神症状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4例患者与“鬼神”有关的精神症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鬼神”是人们的一种潜意识活动,与“鬼神”有关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幻听、幻视、幻触和人格分离(交替人格).结论“鬼神”并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可能是人的内在主观世界潜意识心理活动的产物,甚至是精神(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20.
Delirium is a mental disorder of acute onset and fluctuating course, characterized by disturbances in consciousness, orientation, memory, thought,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It occurs in up to 50% of elderly hospital inpatients, many with preexisting dementia, and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functional disability,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ates of death, and health care costs. Despite its clinical importance, delirium often remains undetected or misdiagnosed as dementia or other psychiatric illness. Awareness of the etiologies and risk factors of delirium should enable nurses to focus on patients at risk and to recognize delirium symptoms early. Knowledge of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delirium will provide the nurse with an arsenal of potential interventions in the care of the delirious hospitalized el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