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彪  龙锐 《中国药业》2012,21(3):49-50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抗组胺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 对重庆地区20家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这3年中,第2代抗组胺药的销售金额分别占总销售金额的99%以上;用药频度排序列前2位的药品是左西替利嗪和酮替芬;国产药的销售金额逐年上涨,合资和进口药品的变化不大.结论 第2代抗组胺药居重庆地区抗组胺药市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贺悦 《海峡药学》2008,20(5):111-113
采用金额排序和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所2003年~2006年度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2006年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用药金额和应用频度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代抗组胺药呈逐年上升趋势,盐酸左西替利嗪在近3年年用药金额和应用频度均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3.
陆杰  方子正  沈斌 《海峡药学》2012,24(4):228-230
调查我院2008~2010年抗组胺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抗组胺药品种变化不大,酮替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的用药频率一直保持领先.我院抗组胺药的临床用药基本合理,第二、三代新型抗组胺药已逐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陈煜  蒋珍藕 《今日药学》2010,20(3):45-48
目的 了解本院抗变态反应药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5~2008年抗变态反应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用药金额(DDD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变态反应药销售金额及消耗DDDs占皮肤病用药比例逐年上升.第三代抗组胺药在本院占主导地位.依巴斯汀片、左西替利嗪及曲尼司特胶囊是本院主要应用品种.结论 抗组胺药应该向研制更高的抗过敏、抗炎症性能,更低的镇静作用,无心脏毒性,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药物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使用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06~2008年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西替利嗪片、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的用药频率一直保持领先。结论:安全、有效的第2、3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6.
我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抗组胺药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及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院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常用抗组胺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逐年递增,2005年及2006年的DDDs分别为2004年的1.12倍和1.21倍.结论 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是首选抗组胺药,报道的心脏毒性虽极低但应予以警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我院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口服抗组胺药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口服抗组胺药用药金额逐年下降。第2代口服抗组胺药及其改良品种的使用量远远大于第1代,占到总额的96%以上。2008-2011年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一直位于DDDs排序的前2位,咪唑斯汀由2008年第5位上升至2011年第3位。结论我院主要选择安全、高效、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的第2代口服抗组胺药及其改良品种作为抗过敏治疗的主导药物,符合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传统抗组胺药的改良剂型以及安全性更可靠的抗组胺药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应婷 《中国药业》2013,(24):78-79
目的评价医院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医院2010年至2012年口服抗组胺药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口服抗组胺药用药金额逐年上升,第2代、第3代抗组胺药使用率远远大于第1代,占到总销售额的98%以上,其中氯雷他定糖浆和左西替利嗪片2010年至2012年一直位于DDDs排序的前两位。结论该院主要选择安全高效的第2代、第3代抗组胺药使用,基本符合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芳 《医药导报》2007,26(1):86-87
目的 了解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 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抗组胺药的年用药金额和总用药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较快.其中酮替芬的DDDs一直徘徊在前2位,化学成分为西替利嗪的西可韦、仙特敏排在前4位,左西替利嗪(迪皿)排在2005年的第1位. 结论 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物作用强,使用经济,不良反应较小,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陈琳 《中国药业》2007,16(4):52-53
目的了解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并进行临床利用评价,为临床合理、有效、经济地选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江苏省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科门诊2004—2005年的抗组胺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5年间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第1代呈下降趋势,第2代稳步上升,西替利嗪的用药频率和用药金额一直保持领先。结论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且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的第2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导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2018年门诊抗组胺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2018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抗组胺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8年抗组胺药物的总金额呈上升趋势,占抗变态反应药总金额的构成比浮动于50%上下。抗组胺药物的品种数保持不变,均为11种。销售金额和DDDs整体呈上升趋势。第2代抗组胺药所占销售金额和DDDs的比例均高,占主导地位。左西替利嗪的销售金额和DDDs连续3年稳居第1位。抗组胺药物的DDC保持相对稳定,左西替利嗪和异丙嗪的B/A为1。结论 2016-2018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抗组胺药物的品种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抗组胺药物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第2代抗组胺药是临床使用的主力军,与各指南推荐相符,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抗精神病药临床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抗精神病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我院抗精神病药年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典型抗精神病药年销售金额没有明显增长,用药频度呈逐年下降趋势;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年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利培酮用药频度连续3年最高,奥氮平销售金额增幅最大。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由于疗效好以及不良反应较少,已成为目前我院抗精神病药的用药主体,利培酮片由于疗效好,价格低,使用频度最高。奥氮平由于不良反应较小,使用不断增加,销售金额增幅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抗过敏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2011年5年门诊中消耗的各类抗过敏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7-2011年抗过敏药物总用药频度基本保持稳定,但日均费用逐年下降;以西替利嗪为代表的哌嗪类抗组胺药和以氯雷他定为代表的哌啶类抗组胺药在临床应用最广泛,具体品种以国产的盐酸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及进口盐酸西替利嗪为主。结论:本院抗过敏药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天津市儿童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药品管理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2017-2019年门诊药房口服抗组胺药品的相关数据信息,统计药品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8、2019年口服抗组胺药的使用量和用药金额相对平稳,但相对于2017年的使用量和用药金额则均有大幅提升,第1代抗组胺药的用药金额占比不到全部抗组胺药的1%,3年来,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DDDs)排在第1位的药品是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日均费用(DDC)最高的药品是氯雷他定糖浆。结论 天津市儿童医院抗组胺药的使用量和用药频率与患儿年龄特征和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其临床应用基本合理,同时应及时了解临床用药现状,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临床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调取2009年~2011年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的电脑销售记录,对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2009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共销售113511元,2010年131443元,2011年150419元,呈显著上升趋势,销售前三位的药品名称均为依匹斯汀、司他斯汀、盐酸左西替利嗪。2009年~2011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物使用频率2009年为6592人次,2010年为7687人次,2011年为8252人次,呈显著上升趋势,2011年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的使用频率排名为依匹斯汀、司他斯汀、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氯苯那敏、西替利嗪、赛庚啶。结论目前,本院皮肤科门诊抗组胺药的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使用频率较高的有依匹斯汀、盐酸司他斯汀、盐酸左西替利嗪,在临床使用中应注意使用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6.
2003~2005年我院抗组胺药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斌  夏永华  方子正 《安徽医药》2006,10(7):539-540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该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调查该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品种变化不大,但使用有集中现象,用药金额2004年有所下降,目前最常用的是酮替芬、西替利嗪、羟嗪和氯雷他定等。结论国内制药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多研制开发出长效、安全、经济的抗组胺药,以满足患者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05~2007年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来我院抗组胺药DDDs和消耗金额逐年稳定增长。DDDs排序稳居前3名的药品为西替利嗪片、左西替利嗪片和氯雷他定片,3种药品的DDDs之和占全部抗组胺药DDDs的90%以上。结论: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物是医院治疗过敏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医院处方分析》课题数据库,调查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的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销售总金额、排序比(B/A)、药物利用指数(DUI)以及各代口服抗组胺药处方数和取药数量占比,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口服抗组胺药使用频率和销售总额排序居首位的分别为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抗组胺药的DUI均≤1;应用最多的抗组胺药为第2代抗组胺药。结论: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医院使用口服抗组胺药较合理,第2代抗组胺药成为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2017~2018年两年门诊口服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并加以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7~2018年门诊口服组胺H1受体拮抗剂相关信息,包括药物规格、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西替利嗪连续两年销售金额最高,其次为依巴斯汀和非索非那定;DDDs排名前4位分别为左西替利嗪、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和依巴斯汀,DDC中奥洛他定最贵,西替利嗪最便宜。结论我院门诊口服组胺H1受体拮抗剂使用基本合理,总体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99-2002年抗组胺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永琴 《中国药业》2003,12(8):50-51
目的:考察医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及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频度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1999—2002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的年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但总用药频度(DDDs)差别不大;第2代抗组胺药比特利、酮替芬在4年的DDDs排序中稳居前2位,其中比特利年用药金额及DDDs连续4年名列第1位。结论:经济、高效、副作用小的新型抗组胺药是医院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