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冒”字出现频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训解,概括起来有以下3种用法。1“冒”通“眊”“瞀”“蒙”《伤寒论》93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伤寒论》142条曰:“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  相似文献   

3.
师兄:原来这老翁患伤寒就因为正气不足,不能固表防邪。师弟:按中医理论,人的正气盛则卫气亦旺,卫气循行于肌表,可以防御外邪入侵。而正气虚则卫气也虚,不能固护肌表。师兄:而伤寒之后,正气更虚,于是钱大夫温其阳气,调补正气。寒战正是正气渐复后与邪气抗争的表现。若是寒战后汗出身凉,脉神皆安,则表示正气尚旺,邪气随汗而出。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论著,已认识到外邪致病,并注意到外邪有正邪和虚邪之分.《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也,无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从原文看,虚邪当包含有致病因子在内(即现今的细菌、病毒之类)的一类邪气;而正邪是指正常的气候中,正气较虚而偶受风寒之类,不包含有致病因子,故“其中人亦微”,这一发病观在内经中是很重要的,对我们今天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虚实与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邪正盛衰的八纲辨证组成部分。是通过归纳和概括疾病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证候。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一辨虚实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太盛。《素问·通评虚实论》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概而言之,虚证是反映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的证候;实证是指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的证候。虚证常见于慢性病或疾病的后期,病程  相似文献   

6.
吴又可论“战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介宾  杨进 《山西中医》1996,12(1):37-37
吴又可论“战汗”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10029)朱介宾指导杨进关键词吴又可,战汗战汗多由邪气留连气分,既不外解,亦未传入营血,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而出现战栗汗出。温病进程中,出现战汗,一般来说是好现象。因为战汗是邪正交争的表现,也就是患各...  相似文献   

7.
“参以虚实”出自《灵枢·百病始生》篇。对此很多注家多沿袭《太素》所注:“参,合也。虚者,形虚也;实者,邪气盛实也。随者相合,故大病成也。”其实《百病始生》篇“参以虚实”一段原文对发病与否机理阐述的非常清楚,不管邪气之轻重缓急,“风雨寒热”与“疾风暴雨”等外环境变化,但只要正气不虚,邪气就  相似文献   

8.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伤寒论》是以扶阳气,存阴液,保胃气为治疗原则的,但其所载的113方中,祛邪的方子占有三分之二,可知仲景是通过祛邪达到扶正目的的。《内经》中有云:“邪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在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溃形以为汗。”综观《伤寒论》,其祛邪途径,亦无非上、下、表三个方面。兹就此简要述之: 一、邪自上窍而出首先是邪自衄血而解,如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为风寒之邪,郁滞在太阳之经,久遏不解,身无汗,表气闭塞,邪气既不能从汗外泄,势必伤及血络,而发生自衄。一衄之后,邪气借衄而外泄,故得一衄而病愈。另如46条眼麻黄汤后,邪气郁而与正气相争,正气得  相似文献   

9.
一、大青龙汤药物组成:麻黄4钱桂枝3钱甘草3钱杏仁2钱生姜3钱大枣10枚石膏6钱煎服法:水煎适量,1日2次服。注意事项:表虚有汗者;素体阳虚,身体瘦弱者;脉见微弱,正气不足者;阳虚不固,表里俱虚者,禁用。倘药不对证,误用易引起阳气阴津外泄,导致亡阳脱液之虞。本方为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故不汗出。风邪内郁,郁而化热,汗不得出,邪不得泄,郁热内扰,则生烦躁。“不汗出,烦躁”,是本方的主证。本病多见于身体强壮,感邪较重,正气尚旺,正盛邪实之人。本方为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365条云:“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历来人们认为该条单纯论述了虚寒下利而虚阳浮越的病机变化,对其中“郁冒汗出而解”的机理则随文解释为:阳虚未甚与邪相争,正胜邪却,使汗出病解.笔者认为该条文序似有欠妥之处,“必郁冒汗出而解”当接“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句后,才与医理相符,也有助于正确理解“郁冒汗出而解”的机理和该条的实际意义.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脾王不受邪"语出《金匮要略》,指脾土充盛,不易感受他邪,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多有脾土旺盛时出现消化道疾病,正气强而感邪,故存疑虑。本文分析了"脾胃""正气""邪气"之间的关系,认为正邪强弱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到饮食有节、情志平和、劳作有时,顺应四时之规律,避之虚邪贼风,保持人体内外调和,才能最终做到"不受邪"。  相似文献   

12.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3.
郑艳华  崔兴俊 《河北中医》2007,29(7):643-644
《伤寒论》有关疾病自愈的条文有40条之多,张仲景所列如此多自愈条文并非告诉我们见其证便可束手等待病之自愈,而是通过阐述人体疾病自愈的机制,揭示其治疗原则及思路。现从分析张仲景有关自愈的若干条文以揭示其临床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利于中医药临床。1顺其病势,给邪以出路1.1汗出病自愈外邪侵袭肌表而营卫失和,或“卫强营弱”或“卫闭营郁”,不汗出或汗出不畅,邪无出路,干扰人1河北医科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河北石家庄050011体正常机能,可致太阳表证。若正气充足,能抗邪外出,便可汗出而解。如49条,太阳表证误下,里气虚馁,忌以药强迫之,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即是待机体正气恢复,抵抗力增强,正气强则气血充沛。因此,治疗此类疾病可补其不足,扶养正气,使气血充沛,津液自和。正如顾尚之所说:“不可发汗者,言不可用麻黄以大发其汗,非坐视而待其自愈也,用小建中以和其津液则自汗而解矣。”即应顺其病势,顾其不足,使邪从汗而解。此类条文还有94条“必先振忄栗汗出而解”,93条“冒家汗出自愈”,116条“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192条“氵戢然汗出而解”,366条“郁冒汗出而解”,361条“微热汗出”等均为邪从汗出而解...  相似文献   

14.
1慢乙肝与邪正"正"是"正气"的简称,是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所谓的"邪"是邪气的简称,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故正气的盛衰,是形成疾病虚实的关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阐明人体受病后,正气和病邪之间相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6.
<正> ‘郁冒”乃产后三病之一,其证有虚有实,其治不外补泻两端,此法乃为虚证而设。《金匮要略》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例反坚,便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阴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其治为“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欲使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汗出则邪去,阴弱而后与阴相  相似文献   

17.
以前我在西医学习中医班时期,曾于《福建中医药》六卷四期发表“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文,认为本句经文可有三方面的意义:一、内因决定外因——正气先虚,邪再凑之,因而发病;二、外因影响内因——邪气过盛,相对正虚,正不胜邪,同样得病;三、外因累及内因——邪气侵入,正气续虚,损害人体,急须救治。后来看到该刊七卷三期有两篇“对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文的意见”,主要是不同意本句经文可有后二方面的意义;有的并认为我所举例说明邪气过盛,相对正虚的“厉气”,有其特殊的规律,不能概括在本句经文的发病机制之内;还有提出一些引证经文不够恰当,及经文中标点不够合理的问题。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没有想到我这篇短  相似文献   

18.
王家鹏  郭刚  王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75-2076
癌瘤之成 ,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 ,久之均能瘀积邪毒。病毒与正气相搏 ,表现为肿瘤患者的各种症候。但是 ,尽管病情变化错综复杂 ,邪毒介入病体却是本病根本之一。毒陷邪深 ,非攻不克 ,故常用有毒之品 ,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 ,即肿瘤防治之常用的“以毒攻毒”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善用攻法 ,他说 :“夫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肿瘤是邪毒瘀结于内 ,大多表现为阴邪之毒 ,所以 ,攻毒祛邪多用辛温大热有毒之品 ,取开解拔毒…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与“伏毒”隐匿、纠缠、凶戾等致病特点相似,且恶性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相搏弈的过程与正气、伏毒之间“正气盛则毒邪伏而不出,正气虚则毒邪出而为病”的机理相同。因此认为恶性肿瘤发病的核心病机为“正虚伏毒”,文章从中医学及现代生物学两个角度分析“正虚伏毒”,阐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