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桂莲 《当代护士》1998,(12):31-31
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产生的速率大于脑脊液的吸收的速率而导致脑室系统部分或全部扩张。对于各种脑积水最有效的治疗是进行分流术,将多余的脑脊液自脑室系统引流到身体其他部位。现将我院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35例,脑室外引流术2例,非手术治疗5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治愈32例,好转4例,引流管阻塞2例,死亡4例。结论: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积血及后期脑脊液吸收障碍是引起外伤性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及时复查脑CT可明确诊断,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有较好效果。术后尽量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对减少脑积水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脑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39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对年龄、性别、受伤当时GCS评分、昏迷时间、颅内出血的部位和时间、去骨瓣减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腰椎持续外引流与脑积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逐步回归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19.42%的患者发生了脑积水。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从9个因素中筛选出年龄(P=0.010)、去骨瓣减压(P=0.033)、蛛网膜下腔出血(P=0.000)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P=0.000)为影响脑脊液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增大、去骨瓣减压、蛛网膜下腔出血促使创伤后脑积水产生的重要因素,而外伤后早期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外引流可明显减少脑积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78例经头颅CT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组行常规治疗加用脑脊液置换和仅用常规治疗,并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积水发生率明显减少,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措施积极,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可快速消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剧烈头痛,对脑积水有较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积水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 24例头颅CT示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积水患者均行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和经血肿腔将侧脑室与其沟通引流脑脊液.结果 术后复查头颅CT见脑内血肿清除彻底,脑积水缓解.结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积水患者行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和经血肿腔将侧脑室与其沟通引流脑脊液,清除脑内血肿同时能有效治疗继发脑积水,避免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减少了创伤,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28例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结果全部外部性脑积水病例均有额区和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等CT表现。结论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发生障碍是导致蛛网膜下腔积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脑积水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脑积水患者脑室、腰穿引流的脑脊液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9例结核性脑膜炎中7例为嗜中性粒细胞为主混合细胞反应,2例为淋巴免疫细胞反应;3例化脓性脑膜炎为淋巴细胞反应。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脑积水的性质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脑积水有急性、慢性两种,伤后数小时至二周之内发生着均为急性脑积水,多因血块直接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因蛛网膜被红细胞阻塞所致。进行性颅内压增高者显著,临床上比较常见。伤后3周乃至半年甚至1年后发病者为慢性脑积水,这类病原菌病人常有蛛网膜增厚纤维性变,室管膜破坏及脑室周围脱髓鞘等病理改变,常以脑脊液吸收障碍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治疗、CT复查证实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结果EH的CT特征为两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边缘呈“花瓣样”,纵裂前部增宽,严重者可伴双侧侧裂池增宽及鞍上池增大,脑室不大或轻度增大。结论CT影像检查胎儿脑积水具有无创、可重复、分辨率高,定位准确等优点,对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程观察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常压力脑积水与脑萎缩均为颅脑损伤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因二者在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上均有很多相似之处,临床上极易将二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等严重后果。现将外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与外伤性脑萎缩鉴别如下。1发病机制(1)外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是由于外伤后颅内出血,红细胞进入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并随脑脊液循环堵塞蛛网膜颗粒,甚至堵塞中脑导水管及脑室,造成脑脊液吸收循环障碍。随着脑室内压力升高,脑室系统代偿性扩大,脑脊液的吸收面随之增加,使得脑脊液的产生与吸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从而形成正常压力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还可以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软脑膜与蛛网膜发生粘连,使脑脊液吸收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脑积水。脑外伤后脑水肿使脑室、中脑导水管受压变形也是引起脑积水的重要原因。严重颅脑损伤除可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积水外,还可直接造成脉络丛和室管膜的损害,干扰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促进脑积水的发生和发展[1]。(2)外伤性脑萎缩是由于外伤后局部脑组织血管发生破裂或阻塞,病灶周围血管痉挛或闭塞,组织水肿,导致病灶及周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细胞坏死,细胞数量减少,脑组织丢失,形成局部脑萎缩。如果外伤造成广泛的脑...  相似文献   

11.
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循环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脑脊液大量积聚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形成头颅扩大、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将脑脊液分流到腹腔,改变脑脊液的循环途径,达到疏通脑积水的目的(1)。我科自2002年至2004年对12例脑积水患者进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有效率为71.77%,无效率为28.33%。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脑积水、脑脊液转化成长因子-β水平升高、脑脊液红细胞计数升高是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低是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无效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无效受重度脑积水、术前患者意识状态差、脑脊液转化成长因子-β水平及红细胞计数升高影响,临床可据此提出针对性干预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积水是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指各种原因导致脑脊液的产生和吸收不平衡、脑脊液积聚过多引起的脑室内压力增高[1].儿童脑积水约占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的三分之一[2],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7.03/万,单发和综合性脑积水分别占5.76/万和1.36/万[3].脑积水对儿童神经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是神经外科比较突出的问题.脑室腹腔分流术是临床治疗小儿脑积水常见术式,是将脑脊液引流到腹腔,通过腹膜吸收解除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从而有效降低颅内压[4].该术式具有创口小、操作简易、效果显著等优势,但因其为头部和腹部同时进行手术,与一般神经外科术式相比,暴露面积较大,且患者为小儿这一特殊群体等因素,因此更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现将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脑脊液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脑脊液外引流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患者临床资料,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联合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术的患者为观察组(n=22),行单纯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或腰大池置管外引流术的患者为对照组(n=39),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脑室积血Graeb评分改善程度和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评价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出血部位、发病时脑室积血Graeb评分、发病时GCS评分、有无急性脑积水、脑脊液外引流1周时脑室积血程度Graeb评分等因素,分析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发病时脑室积血Grae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室积血Graeb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脑室积血Graeb评分、发病时GCS评分、脑脊液外引流1周时脑室积血Graeb评分对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有影响(P<0.01或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脊液外引流1周时脑室积血高Graeb评分是影响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联合腰大池置管术可显著改善脑室积血Graeb评分,脑脊液外引流1周时脑室积血高Graeb评分是预测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任何原因所致的脑室系统(左右侧脑室、第三和第四脑室)或(和)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的分泌、吸收或循环障碍,脑脊液过多并脑室扩张称为脑积水。脑膜炎、颅内肿瘤、先天性畸形、颅外伤等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脑积水,头部外伤后形成的脑积水则称为外伤性脑积水。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主要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阻塞的部位可在脑室系统,也可在蛛网膜下腔,其中以血凝块阻塞或粘连为主。外伤性脑室系统扩大可致脑室系统或脑实质内水分增加超过适应和代偿能力,由于颅压增高出现持续性头痛、恶心、  相似文献   

16.
脑外伤后脑积水诊治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脑外伤后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方法:统计本院5年来收治脑外伤后脑积水患者28例,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急性型脑积水3例,以梗阻性脑积水为主,慢性型脑积水25例,以交通性脑积水为主,均依据头颅CT确诊。全部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26例显效,2例失败。结论:脑外伤后脑积水是脑外伤后可诊治的并发症之一,掌握特征,依据头颅CT影像行V-P分流术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脑室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但都可因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使病情加重。选取2004—2006年我科收治的部分脑室出血患者(发病后查头颅CT可见Ⅲ、Ⅳ脑室积血,脑室轻一中度扩张)17例,进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根据病情腰穿次数不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交通性脑积水,也称非梗阻性脑积水,是指阻塞部位在脑室系统以外,蛛网膜下腔或脑脊液吸收的终点。因过多的脑脊液多数聚积于脑室系统,可引起脑室系统扩大,患者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痴呆、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昏迷、瘫痪等。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最常用的方法。我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合并肺结核52例,并发脑积水31例,脑梗死13例,脑脊液多次检查均符合结脑的改变,头CT或头核磁检查显示脑积水或异常信号。结论:结脑的发病机制是结核杆菌侵颅所致,其临床表现复杂,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颅外结核感染是诊断的重要线索,早期正规抗结核治疗和激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脑积水系因脑脊液产生速率大于其吸收速率而导致脑室系统部分或全部扩张。治疗各种脑积水最有效的方法是行分流术 ,即将多系统脑脊液或自脑室系统引流到身体其他部位 ,但脑积水分流术常会因并发症而失败[1] 。因此 ,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及早处理各种并发症非常重要。现将我院1995年至 2 0 0 0年治疗的 5 8例脑积水分流术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8例患者共行分流术 73例次 ,其中男 47例 ,女 11例 ,6个月~75岁 ,平均 2 6岁。其中肿瘤性积水17例 ,先天性积水 14例 ,炎症性积水4例 ,外伤性积水 8例 ,蛛网膜下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