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鬼针草有效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并结合Sephadex LH-20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正丁醇部位得到6-O-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海生菊苷)(Ⅰ)、6-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Ⅱ)、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七叶苷(Ⅵ)、(E)2-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异戊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Ⅹ)、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Ⅺ)、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Ⅻ)。结论 以上12个化合物中除海生菊苷和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外,其他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藏角蒿Incarvillea younghusbandii花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应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乌苏酸(3)、rengyolone(4)、芹菜素(5)、木犀草素(6)、槲皮素(7)、calceolarioside A(8)、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9)、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0)、管花苷B(1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甲酯(12)、毛蕊花糖苷(13)、2-(4-羟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红景天苷(15)、rengyoside B(16)、异毛蕊花糖苷(17)。结论 1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的烷基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的烷基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层析及MCI凝胶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对比分析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头花蓼全草正丁醇部位中分离鉴定了7个烷基糖苷类化合物,分别为:1-O-丁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1-O-丁基-α-D-呋喃葡萄糖苷(2)、1-O-丁基-β-D-呋喃葡萄糖苷(3)、2-O-丁基-β-D-吡喃果糖苷(4)、3-O-丁基-β-D-吡喃果糖苷(5)、2-O-丁基-α-D-呋喃果糖苷(6)、2-O-丁基-β-D-呋喃果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5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5为首次从蓼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滇白珠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yunnanensis抗炎镇痛活性部位(ARF)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MCI-Gel CHP、AB-8大孔吸附树脂、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滇白珠30%乙醇提取物即ARF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其中水杨酸甲酯糖苷类化合物4个: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葡萄糖苷(1)、冬绿苷(2)、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木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3)、水杨酸甲酯-2-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4);醇苷类化合物3个:乙基-O-β-D-吡喃木糖苷(5)、乙基-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6)、甲基-O-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7);单萜苷类化合物2个:长寿花糖苷(8)、芍药苷(9);苯甲酸类化合物5个:香草酸(10)、2,5-二羟基苯甲酸(11)、3,4-二甲氧基肉桂酸(12)、阿魏酸(13)、绿原酸(14);其他成分2个:4-羟基-2,6-二甲氧基苯基-O-β-D-葡萄糖苷(15)和3-甲氧基-1H-吡咯(16)。结论化合物5~9、12、15、1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为首次从白珠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12、15是首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6,(1)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果实中的酚苷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ODS反相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然后应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果实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酚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1)、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芦丁(6)、4-羟基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7)、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8)、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9)。结论化合物1、3、5~9为首次从八角茴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蔓性千斤拔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毅  富艳彬  华会明  李占林 《中草药》2012,43(7):1259-1262
目的研究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7,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2)、染料木苷(3)、芒柄花苷(4)、印度黄檀苷(5)和3′-O-甲基-香豌豆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醇碳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千斤拔苷A,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层析方法 进行纯化,通过标准品对照、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八角莲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4'-去甲基鬼臼毒(4'-demethylpodophyllotoxin,Ⅱ)、山茶酚(kaempferol,Ⅲ)、苦鬼臼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 4-O-glucoside,Ⅳ)、地菲林萄萄糖苷(cleistanthin-B,V)、山茶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glucoside,Ⅶ)、槲皮素-3-O-β-D-吡喃萄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Ⅷ)、苦鬼臼毒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萄萄糖苷(picropodophillotoxin4-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Ⅸ)、槲皮素(quercetin,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结论 化合物Ⅴ、Ⅶ、Ⅷ、Ⅹ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凤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日来  周春香  陈海云 《中草药》2004,35(10):1084-1086
目的 研究凤尾茶Elsholtzia bodinieri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Sephadex LH-20和MCI gel CHP20P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凤尾茶水提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二甲基-8-羟基-2,6-辛二烯酸-8-O-β-D-葡萄吡喃糖苷(Ⅰ)、圣草素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Ⅱ)、木犀草素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Ⅲ)、山柰酚3-O-芦丁糖苷(Ⅳ)、芦丁(Ⅴ)。结论 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苷(bodinierin)。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宽叶打碗花Calystegia sepium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宽叶打碗花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酪醇(1)、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2)、野黄芩素-7-O-β-吡喃葡萄糖苷(3)、紫云英苷(4)、山柰酚-3-O-半乳糖苷(5)、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6)、烟花苷(7)、芦丁(8)、尿苷(9)、它乔糖苷(10)、2-甲氧基-4-(2′-羟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1)、4-羟基苯乙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polybotrin(13)、吡啶-3,5-二甲酰胺(14)、茵芋苷(15)、苯甲醇-β-D-葡萄糖苷(16)、5-羟基-2-羟甲基吡啶(17)、云杉苷(18)、5-羟甲基糠醛(19)、sessiline(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单芽狗脊蕨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惠  杨雪琼  张凤梅  杨亚滨  蔡乐  丁中涛 《中草药》2009,40(10):1546-1549
目的 研究单芽狗脊蕨的化学成分.方法 使用色谱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特征鉴定结构.结果 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苯乙烯基-2-吡喃酮-4'-O-β-D-葡萄糖苷(Ⅰ)、坡那甾酮A(Ⅱ)、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7-O-α-L-鼠李糖苷(Ⅲ),芹菜素-7-O-α-L-鼠李糖基-(1→3)-O-α-L-鼠李糖苷(Ⅳ)、对苯甲酸鼠李糖醇苷(Ⅴ)、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2,3-O-月桂酸甘油二酯(Ⅵ)、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Ⅶ)、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Ⅷ)、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Ⅸ)、十六烷醇(Ⅹ)、β-谷甾醇(Ⅺ)、胡萝卜苷(Ⅻ).结论 除化合物Ⅲ、Ⅺ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单芽狗脊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软枣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鉴定软枣猕猴桃根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上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光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毛花猕猴桃酸B,2α,3α,24-三羟基1-12-烯-28-乌苏酸和胡萝卜苷。结论:毛花猕猴桃酸B,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和β-谷甾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东方香蒲花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斌  陆蕴和 《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0):587-590
 目的:研究东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花粉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溶剂提取和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得到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烷-3,6-二酮(Ⅰ)、赤藓醇(Ⅱ)、柚皮素(Ⅲ)、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Ⅳ和异鼠李素-3-O(2G-α-L-鼠李糖基)-α-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香蒲新苷,V)。结论:5种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Ⅱ为首次在香蒲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赵彬  杨红军  赵晶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9):1474-1476
 目的从天然药物中筛选β淀粉样肽聚集抑制剂。方法建立β淀粉样肽聚集抑制剂筛选模型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同时使用刚果红结合试验和硫磺素T分析试验对部分中草药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跟踪。结果灯盏细辛乙醇提取物显示β淀粉样肽聚集抑制活性,经跟踪分离测定发现其所合成分木栓酮为抑制作用活性成分。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基于ELISA原理的β淀粉样肽聚集抑制剂筛选模型;用该模型筛选到灯盏细辛提取物及其所含化学成分木栓酮具有抑制β淀粉样肽体外聚集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陈津生教授以柴胡类方治疗神志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茹 《天津中医药》2012,29(2):114-116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与压力的激增,以神志症状为主诉的患者越来越多,在临证时如何辨证治疗,获取良好的临床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导师陈津生教授在30余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小柴胡汤类方在神志病的治疗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补骨脂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补骨脂素-β-环糊精包合物,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及稳定性。方法:通过调节溶液pH值制备出补骨脂素包合物,并用显微熔点测定、差示扫描量热、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加以鉴定。结果:利用补骨脂素的α,β-不饱和内酯特性建立了一种制备补骨脂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新方法。结论: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高于补骨脂素单体。  相似文献   

16.
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监测作者所在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头孢硝噻吩纸片对病原菌进行β-内酰胺酶定性测定。应用Kirby-Bbuer琼脂扩散法判断药敏结果。结果与结论:539株住院患者分离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19%,革兰阴性菌占81%。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绿脓杆菌和金葡球菌最为常见。MRSA占26%,MRSC0占50%。总产酶率为80%。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和对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呈较高的耐药率,且与其它抗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7.
应用60Co-γ射线辐照保存川产道地中药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运用60Co-γ射线辐照保存川产道地中药材。方法:选用7种有代表性的川产道地中药材,通过辐照剂量的筛选,对中药材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后的霉变和虫蛀、细菌生长活力,感观形态及组织形态学,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毒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经8000Gy辐照后的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组织形态和感观性态不变,能有效地防止霉变和虫蛀,无毒副作用且卫生安全。结论:应用60Co-γ射线辐照保存川产道地中药材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β-胡萝卜素包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制剂β-胡萝卜素包合物(β-C-IC)的工艺条件对包合物的影响。方法:以β-环糊精(β-CD)为载体,用饱和水溶液法和机械研磨法制备β-C-IC,考察抗氧剂对机械研磨法制备β-C-IC包裹率和收得率的影响,差示热分析研究β-C特征吸收峰,分光光度法测定β-C含量。结果:机械研磨法可提高β-C的包裹率和收得率,在机械研磨法中加入适量抗氧剂可进一步提高β-C的包裹率和收得率。结论:机械研磨法有希望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工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天津所辖区域黄精属植物进行系统普查,确定品种分类、分布区域,估测各品种的蕴藏量,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样方法)和分层抽样法,设置代表区域→样带→样地→样方的梯度分层调查路线,结合线路踏查,考察黄精属植物各种类的频度和密度,测其生物量,计算蕴藏量。[结果] 天津区域黄精属植物分布广泛,有黄精、热河黄精、小玉竹、玉竹4种,其蕴藏量约为1.056×106、6.98×105、3.45×105、1.26×105 kg.适宜生于海拔200~950 m的林下、灌丛等阴湿地带。黄精、玉竹主要分布在黄崖关-九山顶、八仙山区域,小玉竹在黄崖关-九山顶、九龙山区域有较大分布,热河黄精集中分布在盘山、九龙山区域。[结论]天津野生黄精属植物品种较多,蕴藏量丰富,有较大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TLC测定冬凌草叶中冬凌草甲、乙素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珂  胡润淮 《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0):611-613
 目的:研究冬凌草叶中冬凌草甲、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进行测定。结果:冬凌草甲素浓度在9.50μg~47.50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回收率为98.54%,测定的RSD=1.41%。冬凌草乙素浓度在9.98μg~49.90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回收率为98.07%,测定的RSD=1.36%。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冬凌草的质量控制。由本法测定结果表明,生长在济源太行山区8月份的冬凌草叶中冬凌草甲、乙素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