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时期颈椎病患者颈椎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X线和颈椎骨密度的测量,探讨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颈椎椎体变形与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正常组20例,平均年龄23岁;颈椎间盘突出症组(颈椎组)22例,平均年龄43岁,腰椎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组(疏松组)28例,平均年龄58岁,腰椎骨密度显示骨质疏松。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C3-C6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C4-C6骨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颈椎组患仅在C5,C6椎体出现轻度椎管狭窄,椎体变形,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疏松组则是颈椎高度减低,周径增宽,骨密度升高,3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椎体骨质疏松的发展与颈椎病的自然发展病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能是颈椎开始退变进而发展为颈椎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临床表现与磁共振(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量化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65例CS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行MRI及DTI检查,分析各组患者病变节段最狭窄层面脊髓MRI表现,及DT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本征值(λ1值、λ2值、λ3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C值、FA值及本征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组患者MRI T2WI高信号占比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χ2=35.033,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MRI信号表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1,P>0.05);三组病变节段ADC值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F=40.042,P<0.05);FA值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145,P<0.05);三组病变节段λ1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期颈椎病患者颈椎骨密度变化与椎体变形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患者X线和颈椎骨密度的测量,探讨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者颈椎椎体变形与骨密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正常组20例,平均年龄23岁;颈椎间盘突出症组(颈椎组)22例,平均年龄43岁,腰椎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管狭窄症组(疏松组)28例,平均年龄58岁,腰椎骨密度显示骨质疏松。所有病例测量颈椎侧位C3~C6的椎管、椎体矢状径比,椎体变形指数,C4~C6骨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颈椎组患者仅在C5,C6椎体出现轻度椎管狭窄,椎体变形,骨密度无明显变化;疏松组则是颈椎高度减低,周径增宽,骨密度升高,3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椎体骨质疏松的发展与颈椎病的自然发展病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能是颈椎开始退变进而发展为颈椎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总结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资料,提出术前主要做好心理护理,气管推移训练及临床症状的评估;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呼吸困难、植骨块脱落、神经损伤、创口引流液变化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等,并及时给予护理干预,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功能康复计划,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前、后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结果提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有明显的阶段性;迫切需要的健康教育方式依次为科普读物(95.3%)、与医护交谈、咨询(90.7%)和电化教育(83.7%)等。因此,在住院的不同阶段应开展不同的健康教育,且采用多种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cervieal interbody fusion cage,CIF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并对其术前、术后相关的康复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CIFC共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康复组(42例)及对照组(40例)。其中康复组患者共有56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于术前、术后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及训练;对照组共有51个椎间隙发生病变,不进行相关的系统康复指导。术后2组患者定期随访并拍摄X线片以观察手术融合节段的稳定性及融合情况,并比较2组间疗效。结果 2组患者(共有107个病变椎间隙)术后有98个病变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6%,其中康复组56个椎间隙中共有51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1%,对照组51个椎间隙中共有47个椎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2.2%,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术后2年的JOA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该病的恢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能使患者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围手术期间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脊髓手术减压疗效,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讨论前路减压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选择指征。结果全组病例手术疗效满意,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关键。脊髓单节段或两个节段受压者,选择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多节段脊髓受压者,选择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9.
椎体骨密度、体积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强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椎体骨密度、体积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强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取8具完整胸腰段脊柱标本,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试每个椎体的骨矿含量、面积、高度。游离成单个椎体,测出每个椎体的体积,计算出体积骨密度,按骨质疏松试行诊断标准分成正常对照组、轻中度骨质疏松组和重度骨质疏松组,进行生物力学凹入实验,测试椎体静态压缩下的最大载荷和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轻中度骨质疏松组和重度骨质疏松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0.92&;#177;0.14),(0.59&;#177;0.10)和(0.39&;#177;0.09)g/cm^2;体积骨密度分别为(0.33&;#177;0.10),(0.23&;#177;0.09)和(0.15&;#177;0.08)g/cm^2,3组间的最大载荷分别为(247.923&;#177;50.811),(128.141&;#177;49.524)和(84.631&;#177;30.522)N;抗压刚度分别为(202.22&;#177;73.32),(100.33&;#177;65.21)和(80.55&;#177;15.48)N/mm。骨密度、体积骨密度与椎体最大载荷和刚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椎体骨密度、体积骨密度与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质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体积骨密度与生物力学强度之间的相关性更好,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体化模式治疗的效果。方法自2001年4月~2004年10月,采用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体化治疗模式,对6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实行一体化康复治疗。随访并复查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病变椎间隙高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JOA)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对各阶段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50例获得随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高,其中症状明显好转49例,缓解1例,加重0例。术后12个月时,X线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病变椎间隙骨性融合。手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和术后JOA评分优于手术前。本组无颈髓损伤、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椎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体化康复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0-01/1997-11收治的3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①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分别占67.4%(232/344),43.6%(150/344),57.6%(198/344)和57.6%(198/344)。②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分别占86.3%(297/344),68.9%(237/344),58.4%(200/344),53.4%(184/344),57.8%(199/344)和46.8%(161/344)。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为多症状表现症候群,主要症状为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等;主要体征为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等;其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0-01/1997-11收治的3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①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分别占67.4%(232/344),43.6%(150/344),57.6%(198/344)和57.6%(198/344)。②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分别占86.3%(297/344),68.9%(237/344),58.4%(200/344),53.4%(184/344),57.8%(199/344)和46.8%(161/344)。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为多症状表现症候群,主要症状为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等:主要体征为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等;其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的填充材料较多,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多见,但自体骨取材引发供骨区出血、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被临床工作者逐渐重视。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合器填充材料。目的:对比异体骨与自体骨填充椎间融合器结合钢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共44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颈前斜切口2.0-3.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尽量保留终板。其中24例取自体髂骨填充椎间融合器,2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以JOA评分、Odom’s疗效评定标准及X线射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同种异体骨组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同种异体骨组融合率较自体骨组低,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3,6,12个月同种异体骨组与自体骨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同种异体骨作为椎间融合器填充材料,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相似,并可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作为理想的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MRI影像表现和病理分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其关联性。方法:于2001-01/2003-12选择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骨科医院脊髓型颈椎病住院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病理阶段的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将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细分为5期即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通过对120例不同病理分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MRI影像表现在T1、T2加权像上进行信号分析,将MRI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类,确定为12个观察指标为: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以得出规律性的结果。统计学设计采用回顾性、成组设计的方法。结果:脊髓型颈椎病的12个MRI观察指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中都有各自的出现率。①椎板间平行结构消失呈楔形变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椎间盘突出症期,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53.3%,73.3%,80.0%,90.0%,90.0%。②椎间高度变低,椎间隙变窄在5期病理分型的出现率依次为76.7%,90.0%,90.0%,90.0%,93.3%。③椎间盘夹层样结构消失的出现率依次为73.3%,80.0%,86.7%,93.3%,93.3%。④纤维环出现裂隙呈条状高信号的出现率为43.3%,66.7%,76.7%,80.0%,86.7%。⑤纤维环完整髓核膨隆在椎间盘变性/膨隆期的出现率为53.3%。⑥髓核信号强度的变化在5期的出现率为73.3%,80.0%,86.7%,93.3%,90.0%。⑦髓核突出为孤立团块在椎间盘脱出症期,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86.7%,93.3%,93.3%。⑧髓核突出有狭颈相连在椎间盘突出症期的出现率为86.7%。⑨椎间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在5期的出现率为40.0%,90.0%,96.7%,100.0%,100.0%。⑩骨赘的形成及其对脊髓的压迫在椎间盘脱出合并有骨赘形成期,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依次为100.0%,86.7%。黄韧带肥厚并对脊髓的压迫在后4期的出现率为20.0%,30.0%,46.7%,60.0%。脊髓信号的改变及其变性程度在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害的出现率为100.0%。作者对每1个观察指标在各个临床分期中的出现率进行χ2检验,P=0.0~0.3。结论:①在脊髓型颈椎病不同的病理分型中,有其相对应的脊髓型颈椎病的MRI观察指标出现,其改变和病理分期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②由MRI影像表现可以判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分型,对治疗方法的11121112选择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压迫颈髓神经或椎动脉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以致行走困难,胸腰有束带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给病人的工作、生活、心理以及社交等方面带来困扰。我科自2006年5月以来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0例,总有效率100%。现将围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压迫颈髓神经或椎动脉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以致行走困难,胸腰有束带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给病人的工作、生活、心理以及社交等方面带来困扰.我科自2006年5月以来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0例,总有效率100%.现将围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脊髓的扩散张量参数变化特点及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39例临床诊断明确的CSM患者(病例组),以21名无脊髓功能损害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颈椎MR检查及小FOV DTI,分别测量病例组C2~3水平、病变水平及对照组C2~3、C3~7水平FA值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并对CSM患者进行JOA问卷调查。 结果 病例组脊髓受压水平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3~7水平FA值(P<0.05),C3~7各水平FA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病变水平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C3~7水平MD值(P<0.05)。病例组C3~4和C4~5水平FA值与JO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633,P=0.003;r=0.446,P<0.05)。 结论 CSM患者病变水平FA值明显减低,C3~5水平FA值随CSM患者临床症状的加重而减低。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日常护理,包括生活习惯、选择合适枕头、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并阐述了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脊髓型颈椎病痛人的日常护理,包括生活习惯、选择合适枕头、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并阐述了脊髓型颈椎病痛人的围术期护理。  相似文献   

20.
背景:聚醚醚酮聚合物在体内外实验表明,它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最接近骨的弹性模量,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硬度,是最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目的:评价锚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09-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55(42~67)岁.均采用前路间盘切除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治疗.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X射线检查测量椎间高度,侧位像过伸过曲位观察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7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在术后的几天内,患者的下肢肌力增加,术后肢体的灵活性较术前改善.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经X射线证实均达到牢固融合.结果说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可以使颈椎手术节段获得即刻稳定,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融合效果确定,并发症较低,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