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MRI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健康志原者13人于吸烟前后行垂体矢状位MR扫描,测量正中矢状位垂体后叶信号强度比及高信号面积,结果显示:吸烟前垂体后叶均呈短T_1高信号,吸烟后9例(69.3%)垂体后叶信号强度下降,前下部变为等信号:吸烟前后垂体后叶信号强度及高信号面积明显变化(P<0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MR T1WI信号强度特征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下丘脑-垂体功能轴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人和30例正常人,按照血糖控制情况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控制理想组(12人),控制尚可组(18人)和控制较差组(23人);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垂体矢状位MRT1WI检查,测量各组垂体后叶信号强度与脑桥信号强度比值,对控制较差组中5名患者经系统治疗后(2~3月)随访,观察治疗前、后垂体后叶信号强度变化;对控制较差组中23名患者测定血清抗利尿激素(ADH)浓度,将其与信号强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组与血糖控制理想组及控制尚可组的垂体后叶信号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P=0.061),血糖控制较差组的垂体后叶信号强度比值低于正常人(P=0.000),血糖控制理想组与控制尚可组的信号强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理想组与控制尚可组信号强度均高于控制较差组(P<0.05);5名控制较差组的患者治疗前、后垂体后叶信号强度比值平均为1.12±0.14,1.23±0.11,治疗后信号强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理想者及控制尚可者垂体后叶ADH含量无明显减少,血糖控制较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垂体后叶ADH含量减少;垂体后叶T1WI的信号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下丘脑-垂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垂体柄阻断综合征(PSIS)的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PSIS患者的临床和MRI检查资料。结果:16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示单或多种垂体激素缺乏,具备相应临床症状。MRI检查显示垂体前叶均变小,15例患者垂体柄未显示,1例垂体柄中断,15例垂体后叶异位,1例后叶高信号未见显示。结论:PSIS表现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MRI特点为垂体体积缩小、垂体柄中断或缺如、垂体后叶异位三联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97例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根据术中肿瘤质度分为质地软组(71例),质地中组(14例)和质地韧组(12例),与术前MRI检查T2WI加权成像的瘤体,桥脑比值(T/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组的T/P值分别为1.681±0.069,1.344±0.082,0.981±0.06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MRI T2WI的信号强度可判断垂体腺瘤的质地,对选择手术入路、手术困难估计、预后判断及选择合适的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退行性变腰椎间盘MRI信号强度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Minna tertti分类法分类的46个腰椎间盘样本取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手术的46例患者(年龄14~51岁,平均35岁).术前测量椎间盘与脑脊液矢状面MRI T2WI平均信号强度比值;术后经Western blot测量椎间盘的aggrecan含量.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 Ⅰ、Ⅱ、Ⅲ类腰椎间盘的平均信号强度比值与aggrecan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7,0.689,0.699 (PⅠ=0.00426,PⅡ=0.00156,PⅢ=0.0006).结论 退行性变腰椎间盘MRI T2WI信号强度随aggrecan含量的减少而降低,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儿童中枢性尿崩症的MRI诊断刘岿然陈丽英1(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沈阳110003)关键词中枢性尿崩症;垂体;磁共振成像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肾脏对ADH不反应所致,按发病部位分为中枢性和肾性两类。中枢性尿崩症主要是由于下丘脑或垂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垂体腺瘤的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所有患者行自旋回波(SE)序列横轴、矢状及冠状面的T1加权及T2加权像,对怀疑微腺瘤者再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垂体大腺瘤26例,微腺瘤6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85%(27/32)的大腺瘤在T1WI上为中、低信号,80%(26/32)在T2WI呈高信号。微腺瘤信号变化及形态学改变均不明显,但行Gd—DTPA增强扫描后均可确诊。结论:MRI检查定位准确,诊断正确率高,是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MRI研究儿童垂体腺各径线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于T1WI 上,标准正中矢状位测量202例正常儿童(0-14岁)垂体腺大小.结果 垂体腺前后径平均为7.47mm,其中男性为7.24mm,女性为7.76mm.高径平均为4.00mm,其中男性为3.75mm,女性为4.34mm.结论 测量结果为评估我国南方地区正常儿童垂体的大小提供一项量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2例临床拟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常规冠状位T1WI ,T2 WI ,T1压脂及矢状位T1WI成像后 ,静脉团注GD DTPA10 1~ 5ml后 ,对垂体作同层动态增强系列扫描。用Propak后处理归纳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测量微腺瘤和邻近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强度 ,测量区大小为1mm× 1mm。结果  62 % ( 2 0例 )患者被检出垂体微腺瘤 ,且垂体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组织的信号对比度最明显的时间段为 64~ 96s ,呈明显“充盈缺损”区。其中 16% ( 5 /3 2 )的病例平扫无明显信号差异 ,但动态增强显示出病灶。 3 8% ( 12 /3 2 )排除了垂体微腺瘤。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刘伟明  贾桂军  关树森  倪明 《北京医学》2008,30(10):600-603
目的观察垂体大腺瘤手术前后垂体后叶高信号的变化以及和尿崩症的关系。方法92例垂体大腺瘤患者根据术前MRI T1像垂体后叶是否显示高信号分成两组.分别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以及术后垂体后叶高信号出现的情况.同时比较手术后长期尿崩症出现和垂体后叶高信号显示的关系。结果92例中有60例(65.2%)显示垂体后叶高信号,32例(34.8%)未显示。肿瘤大小和垂体后叶高信号的出现有显著性差异(P=0.002),大腺瘤(直径1~3cm)出现和不出现的比例为40:10.而巨大腺瘤(直径〉3cm)的比例为为20:22:垂体后叶高信号可见组中术后有5例消失.而垂体后叶高信号不可见组中有12例在术后显示。术后长期尿崩5例.其中4例垂体后叶高信号在术后无显示,与术后垂体后叶高信号显示的病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垂体大腺瘤垂体后叶高信号的显示对于评价神经垂体的功能有帮助.肿瘤体积越大垂体后叶高信号出现的比例越小。术后垂体后叶高信号缺失者发生尿崩症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PL)性中枢性尿崩症(DI)的MRI信号特点及临床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证实的中枢性尿崩症11例,均做了MRI检查,分析MRI表现和临床的关系。结果10例病人(其中4例为继发性尿崩症)均表现为正常短T1信号的消失。结论临床可疑中枢性尿崩症的病人利用。MRI检查可为临床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He HJ  Shen TZ  Chen XR  Feng XY  Jiang CC  Gao 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86-1591
目的 探讨海马磁共振成像(MRI)、MRI体积测量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对颞叶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的50例顽同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MRI扫描除外肿瘤和血管畸形等脑部结构性病变。行垂直于海马长轴的倾斜冠状面T1、T2加权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和双侧海马体积测量;38例行^1HMRS扫描。患者均行单侧前颞叶手术,手术病理示不同程度海马硬化。手术预后分为3级,I级预后归入预后良好组,Ⅱ级和Ⅲ级预后归入预后不良组。将各检查结果与手术预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海马MRI扫捕阳性的占84%,表现为海马萎缩、信号增高或内部结构细节丢失。MRI阳性组中98%,预后良好,MRI阴性组中38%预后良好,MRI阳性组和MRI阴性组间的手术预后差异有显著意义(x^2=23.00,P=0.000)。在右颞手术者中,预后不良组的手术侧海马体积大于预后良好组;而在左颞手术者中,预后不良组的手术对侧海马体积小于预后良好组,统计学检验都有显著性意义。二组病例的双侧海马体积差值(DHF)均与预后有关,预后良好组的DHF值大于预后不良组。38例行^1HMRS检查,其预后不良组的病侧NAA/(cr Cho)平均比值高于预后良好组,而对侧NAA/(Cr Cho)平均比值却低于预后良好组。但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意义。MRS单侧异常者中90%预后良好,双侧异常者中77%预后良好,但卡方检验显示各组间手术预后的差异无显著意义(x^2=0.493,P=0.781)。结论 海马MRI扫描、MRI体积测量和^1HMRS对颞叶癫痫患者的手术预后具评价作用。术前将多种非侵袭性的检查手段结合起来,有助于手术病例的合理选择及手术预后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7例垂体瘤的MR图像,其中生长激素腺瘤20例,泌乳素腺瘤114例,非分泌性腺瘤30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2例,促甲状腺激素腺瘤1例。分析了垂体瘤MR信号强度及其均匀性与组织类型的关系。结果:垂体瘤MR信号强度与组织类型有关,生长激素腺瘤T1WI及T2WI常呈等信号 (63.6%,69.2%),泌乳素大腺瘤T1WI呈低、稍低及等信号(20.8%, 16.9%, 45.3%),T2WI呈稍高、高信号(74%, 14%);PRL微腺瘤T1WI多呈低(22.2%)及稍低信号(70.8%),T2WI为稍高(30.6%)及高信号(56.9%);非分泌大腺瘤T1WI多呈低、稍低及等信号(17.6%, 14.7%, 55.9%),T2WI为稍高、高信号(61.8%, 32.4%)。肿瘤出血多见于生长激素腺瘤(22.2%)及泌乳素腺瘤    (21.4%)。结论:MR信号强度可区分垂体瘤的组织类型;肿瘤出血多见于分泌性腺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 MRI动态增强及 FFE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先行矢状位及冠状位 T1 WI和 T2 WI成像 ,然后进行 GD- DTPA冠状 T1 WI动态增强扫描 ,随之行冠状 T1 WI常规延迟 FSE和 FFE序列增强扫描。 结果 :(1)平扫 :直接征象显示 2 8例 (5 0 .0 % ) ,间接征象出现最多为垂体上缘局限膨隆 ,占5 0 %。(2 )平扫显示 2 8例 (5 0 .0 % )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98.2 % )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 8例 (85 .7% ) ,三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0 5 )。 5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示。 (3) FSE序列显示 4 8例 (85 .7% ) ,清楚显示 2 6例 ;FFE序列显示 5 1例 (91.1% ) ,清楚显示 35例。两者检出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 (FFE序列 )扫描明显提高病变检出率 ,可以避免病变遗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38例的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分别16例(42.1%)、34例(89.5%)、26例(68.4%)。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MRI反转恢复技术中零信号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反转恢复技术中零信号点。方法:从理论上对核磁共振成像反转恢复技术进行系统研究,获得零信号点的数学表达式。结果:零信号点的恢复时间T10=T1Ln2/1 e^-Tk/T1。结论:如果所选取的恢复时间T1正好是根据某种组织的弛豫时间Tl、所选取的脉冲序列重复时间TR计算出的T10,则该组织不提供信号,达到抑制信号的目的。相反也可根据需要,选择远离T10以提高信号强度。  相似文献   

17.
垂体柄在低场FLAIR像上的信号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在低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上垂体柄的信号特征。方法对临床证实垂体无器质性病变的30例成年人行轴位、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FLAIR扫描,并测量垂体柄的信号强度。结果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FLAIR像上垂体柄的信号强度分别为(714.77±53.95)ms、(603.40±63.59)ms和(604.23±59.95)ms。所有测量结果按男女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垂体柄在轴位FLAIR像上的信号强度高于在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FLAIR像上的信号强度(P<0.01)。结论垂体柄在轴位FLAIR图像上常呈高信号强度,而在矢状位和冠状位FLAIR像上由于低信号脑脊液的部分容积效应使垂体柄的信号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强度演变规律及其在脑梗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临床确诊的超急性期(〈6 h)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分别于脑梗死的急性期(6~72 h)、亚急性期(4~14天)和慢性期(15~30天)进行3次磁共振随访,观察脑梗死后不同时间DWI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①脑梗死超急性期:DWI呈高信号改变,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91.1%;常规磁共振T1WI和T2WI均无阳性病灶发现。②脑梗死急性期:DWI信号仍为高信号,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100%;T1WI、T2WI病灶阳性率为82.2%、86.7%。③脑梗死亚急性期:DWI仍呈高信号,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为97.8%;T1WI和T2WI病灶阳性率均为100%。④脑梗死慢性期:DWI信号大多呈等信号和低信号改变,高信号病灶阳性率仅为22.22%;T1WI和T2WI病灶阳性率均为100%。结论脑梗死病灶信号在DWI呈现一定的时间演变规律;DWI对于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亚急性期两者相似,慢性期DWI不如常规磁共振;DWI结合常规磁共振可以用于判断不同时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41-143
目的探讨在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方式选择当中,CT与MRI的不同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5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让其入院后分别接受CT扫描与MRI扫描诊断,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检查情况、确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接受MRI扫描检查的确诊情况多于CT检查,MRI确诊例数25例,CT确诊例数23例,但是两种检查方式的相关数据对比后无差异(P0.05),在所有患者当中,21例患者治疗8~20 d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接受CT检查显示病灶多为低密度病灶,MRI检查则出现高信号表现。结论对于患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诊断,让其接受MRI的诊断效果要稍好于CT扫描诊断,可作为这类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