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急危重病,发病急,病死率高,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从而提高了治愈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两种: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系颅底或表面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②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系脑实质内出血后,血液穿破脑组织而进入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者。笔者重点讨论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再出血预防及护理谢浩芬,胡翠云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腔)出血再次出血患者病死率高,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66.7%左右。故加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复发,在临床上有极大意义。现就本院1...  相似文献   

3.
蒋红焱  谢新荣 《广西医学》2005,27(2):255-25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死率高,治疗中如何把蛛网膜下腔中血液尽快清除,历来是临床工作人员十分重视的问题。我院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并注入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与既往传统方法治疗12例进行比较,效果满意,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05年间收治的58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与常见的年龄低于60岁的病例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而意识障碍、局灶神经系统损害较多,病死率高。结论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形式、临床特点表现常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容易致延缓治疗及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年龄低于60岁的病例对比分析。结果: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而意识障碍、局灶神经系统损害较多,病死率高。结论: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形式、临床特点表现常不典型,因此临床上容易致治疗延缓及误诊。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的脑血管疾病,常反复发作,病死率为25%。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5年来我院采用脑室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及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凶险,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在基层医院常通过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此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应谨慎,以防颅内压波动过大而诱发脑疝;有些学者认为腰穿适当放液可缓解高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从而减轻症状。我院1998年3月-2008年3月对收住院的5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配合脑脊液置换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各种原因颅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096左右。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200例SAH患者。现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置换鞘内注射立止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我院于2002年8月-2006年7月采用脑脊液置换鞘内注射立止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是指脑内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后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病死率高,有关数据统计其病死率为41%~46%.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了40例再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急性期病死率高,如能诊断及时,对症治疗并积极预防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对早期恢复,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48例SAH患者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早期脑损伤是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 h内大脑的直接损伤,以及继发的病理生理改变。最近研究认为,早期脑损伤可能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首要因素。早期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全脑缺血、血脑屏障破坏、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针对近年来学者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机制及相关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首次发病的病死率为30%。再次发病的病死率为65%,但致残率最低,通过有效的治疗几乎不留明显的后遗症。我院自1997年12月-2001年12月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20例进行比较,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病死率高,一般在10%~20%,也有报告高达40%。且有较高的致残率,故及时积极的抢救是很重要的。本院1998~2004年期间应用尼莫同静脉滴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6例,取得较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同时以在此之前以及此间未应用尼莫同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发病率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了32例(SAH)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病死率高,及时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7年5月-1999年3月,我们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认为心跳、呼吸骤停多由心血管疾病所致,但近年来我们发现部分心跳、呼吸骤停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且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临床上极易误诊,病死率高。现将我科1999-2005年以心跳、呼吸骤停为首发症状的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降颅压、止血、解痉、稳血压、预防感染,如果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出现的并发症,及时给予治疗和护理,对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治愈率及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降颅压、稳血压、止血、解痉、预防感染,如果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出现的并发症,并且能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低。症状往往不典型,误诊率高,意识障碍发生率高,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因此,总结老年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可以为临床诊治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参考。我们在北京友谊医院进修期间,收集该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住院的22例老年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