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304-2305
探析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联合运用MRA与DWI的临床效果。选择2014年2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7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A、DWI以及MRI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结果显示DWI、FLAIR以及T2WI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67/67)、16.42%(11/67)以及0;MRA显示,37例为动脉硬化、30例为靶血管狭窄,且MRA病变血管分布定位与DWI责任病灶相符;同时,脑梗死灶中央区与对侧部位的ADC值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临床上运用DWI与MRA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还可以将靶血管受累和责任病灶清晰显示出来,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ance angiography,MRA)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拟诊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头颅CT、常规MRI的基础上行DWI和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卒中分型,选择治疗方案。结果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DWI可显示常规MR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MRA则能快速发现血管闭塞的部位或狭窄程度。结论DWI与MRA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为脑卒中的分型、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联合应用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行常规MRI、DWI及MRA检查,对MRA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分析DWI显示病灶与MRA血管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40例患者的DWI图像均显示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相符的病灶,且病灶具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和清晰度。其中病灶在前循环25例、后循环8例、前后循环均有7例;MRA检查均获得清晰血管图像,结果显示动脉硬化3例、动脉狭窄或闭塞37例;40例中28例大面积病灶的血管病变阳性率为100%。DWI在前后循环上显示病灶解剖定位均与MRA上血管异常解剖定位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灵敏度较高,MRA能清楚地显示颅内大血管狭窄或闭塞。通过DWI和MRA进行结合比较,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进一步判定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面积脑梗死的超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46例大面积脑梗死和 46例非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超早期临床表现和OCSP(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以及CT特点。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超早期意识障碍 18例、眼球同向凝视 18例。头部CT有异常改变 3 0例 ,OCSP分型大面积脑梗死组以TACI型为主占 80 %。结论 :将脑梗死的头部CT改变、眼球同向凝视、OCSP分型为TACI(totalanteriorciculationinfarction)型等三个方面相结合可超早期诊断大面积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与TOF-血管成像(MRA)两种方法对检查急性脑梗死中大脑中动脉主要血管段内急性血管闭塞的诊断准确性。材料与方法61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MRI)和DWl、SWI、TOF-MRA检查。对SWI检测到的磁敏感血管征象(SVS)与MRA检测的大脑中动脉主要血管段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频率通过McNemar检验进行比较。结果61例脑梗死病变在DW 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47例患者的患侧大脑深髓静脉较对侧明显扩张。59例患者在SWI上明确清晰显示SVS,其中有56例患者的SVS与MRA显示的闭塞或狭窄位置相匹配。两种技术在检测M1段内血栓性闭塞的灵敏度没有明显差异(SWI:98.1%;MRA:98.1%),而在检测M2/M3段血管内血栓的灵敏度存在显著差异(SWI:75.0%;MRA:37.5%;P<0.001)。结论 SWI和MRA均能检测到急性脑梗死中血管内血栓性闭塞或狭窄,其在检测主要血管狭窄或闭塞方面的灵敏性没有差别,但是在检测较小、迂曲动脉段及髓静脉方面SWI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零回波时间(ZTE)动脉自旋标记(ASL)MR血管成像(MRA)与时间飞跃法(TOF)MRA(TOF-MR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价值.方法 对25例临床疑诊脑卒中患者行TOF-MRA及ZTE ASL-MRA,并于2天内行DSA检查.采用26段法评价MRA所示颅内动脉图像质量及颅内大、中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zero echo time MR angiography,ZTE-MRA)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的图像质量以及对脑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19例拟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ZTE-MRA及TOF-MR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MRA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ZTE-MRA和TOF-MRA的优良图像占比和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平均值分别为84%、74%和14.2、1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3、0.175);诊断脑动脉狭窄ZTE-MR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和98%,TOF-MRA相应为85%和96%,ZTE-MRA的Kappa值为0.898优于TOF-MRA;ZTE-MRA诊断1~2级动脉狭窄和3~4级动脉狭窄准确度分别为57%和81%。TOF-MRA相应为46%和31%。诊断1~2级动脉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3~4级狭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ZTE-MRA和TOF-MRA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两者对于1~2级脑动脉狭窄诊断价值无差别,对于3~4级脑动脉狭窄ZTE-MRA较TOF-MRA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构成比为95.2%(40/42),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2.049,P=0.152)。其中局部脑胀构成比为25.0%(10/40);脑实质密度下降构成比为67.5%(27/40),单侧动脉血管高密度构成比为7.5%(3/40)。首次CT诊断与复诊中肯定诊断存在差异。结论:CT诊断有着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图像清晰等优点,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其检查准确率高,可为疾病诊断及后期治疗提供科学指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2例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烟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58.3%表现为脑出血,41.7%表现为脑梗死,平均发病年龄27.6岁.8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论 烟雾病可表现为脑梗死和脑出血,DSA是诊断金标准,MRA也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邯郸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WI以及MRA检查。观察DWI、MRA以及DWI联合MR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超早期DWI图像中均表现为单发以及多发的高信号,ADC图像上则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阳性诊断率为100%,主要病灶的检出率为100%,MRA图像均存在明显的异常血管,阳性率为100%。DWI联合MRA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确诊率(100%)明显高于常规MRI扫描(65.3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DWI能够明确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病变位置以及范围,而MRA可以明确显示病变的动脉,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和临床联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32例患者的完整MR资料(包括T1WI、T2WI、FLAIR、DWI、MRA),首次分析患者T1WI、T2WI、FLAIR图像,得出初步诊断结论,最终分析完整MR资料,得出最终诊断结论,对比两次分析方法对病变的检出率。结果:首次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检出率为43.75%,其中8例FLAIR序列局部血管为高信号;最终分析完整MR资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检出率100.00%,DWI显示病灶解剖定位均与MRA上血管异常解剖定位有较好的一致性。最终分析对病变检出率明显大于首次分析检出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MRA结合D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初期的诊断更为确切和及时,能尽早的确认病灶位置,血管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327-2328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收集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常规MRI及DW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诊断结果。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显著高于MRI的48.00%(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相对表现弥散系数显著高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P<0.05)。DWI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效能优于传统MRI,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成像系统上行常规MRI、DWI、MRA和SWI序列。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P)观察颅内动脉血栓情况。结果:20例急性脑梗死病变中MRA显示有8例发生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呈不同程度狭窄,3例MRA未见异常。急性梗死灶均位于患侧责任血管供血范围内。在20例患者中,有11例在SWI序列显示大脑中动脉内血栓,其中10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或分支起始部,1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分支远端,与MRA图像动脉阻断区位置大致吻合。SWI对血栓的显示阳性率为55%。在正常血管及颅内狭窄的非责任血管内SWI均未显示动脉血栓。结论:S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诊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检测急性脑梗死血栓存在的主要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径向采集逐点编码缩短时间MR血管成像(PETRA-MRA)、时间飞跃法MRA(TOF-MRA)及CT血管成像(CTA)评估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程度及长度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颅脑PETRA-MRA、TOF-MRA和CTA资料,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观察PETRA-MRA与TOF-MRA、CTA评估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程度及长度与DSA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分析上述评估结果与DSA的相关性。结果 Bland-Altman分析显示,以DSA为标准,PETRA-MRA评估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程度的变异系数、偏差及一致性限度范围分别为13.30%、1.04及(-13.37,15.46),TOF-MRA分别为15.89%、2.81及(-14.68,20.29),CTA分别为20.17%、11.19及(-12.66,35.04)。PETRA-MRA、TOF-MRA及CTA评估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程度(ICC=0.92、0.89、0.80),以及PETRA-MRA、TOF-MRA评估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管病变诊断中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以期提升诊断准确性,改善治疗预后。方法:分析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基本资料,选择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所有患者实施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 MRA,TOF MR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后者为金标准,二者在血管病变检测中的结果差异,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效能。结果:经DSA诊断,92例患者中存在血管狭窄70例,占比76.09%,经TOF MRA诊断,92例患者中存在血管狭窄65例,占比70.6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TOF MRA诊断真阳性63例,真阴性20例,准确率90.22%,敏感性90.00%,漏诊率10.00%,特异性90.91%,误诊率9.09%。结论:使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检测能够精准确定脑梗死范围,清晰显示患者脑血管狭窄情况,帮助医师准确了解患者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而制定针对性有效干预方案,提升治疗有效性,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临...  相似文献   

16.
快速多时相减影CE-MRA对头颈部TOF-MRA伪影的矫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通过总结TOF-MRA(time of flight MRA)常见伪影的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研究CE-MRA(contrast enhanced MRA)对其的矫正作用。方法 同时进行头颈部TOF-MRA与CE-MRA检查患者共217例,以手术或DSA结果为金标准,对TOF-MRA出现的各种伪影与CE-MR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217例患者中,TOF-MRA出现伪影266处,其中狭窄后湍流伪影25处,流动分离67处,流动移位37处,边缘锯齿伪影72处,威氏暗带伪影65处,CE-MRA对TOF-MRA中相对应部位的伪影均进行了矫正。结论 头颈部TOF-MRA中伪影是常见的现象,需要正确认识这些伪影,提高诊断的正确率;TOF-MRA出现的伪影可以通过CE-MRA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实施检查,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作为病例选择的时间范围,取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进行诊断,以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该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颈动脉狭窄情况主要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获取相关数据后,对其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分型,发现对照组人员在上述分型中的人数分别为,25例、4例、1例,后两种类型均为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83.33%、13.33%、3.33%;观察组的分型人数分别为5例、11例、6例、4例、4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36.67%、20.00%、13.33%、13.33%,将两组人员所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除无狭窄情况外,其余分型中观察组人员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临床综合诊断明确对照组中共发现16处斑块,而观察组中具有64处斑块。通过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方式进行诊断,检出对...  相似文献   

18.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从其演变过程来看,若在早期准确诊断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溶栓或内科治疗,对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关键作用,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1]。目前,磁共振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及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常规MRI平扫可发现脑梗死、缺血灶,但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急性期脑梗死则灵敏度不佳[2]。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可反映活体组织弥散的无创检查手段,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呈现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程度[3]。本研究对DWI、MRA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A及相关MRI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经临床及MRI检查明确诊断为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患者做头颅MRA检查,从其MRA表现及其梗死的类型以及MRA对诊断和治疗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68例中MRI显示12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29例为部分前循环梗死,27例为腔隙性梗死。MRA显示56例(82.4%)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分支减少或闭塞,48例存在多根血管病变。结论 MRA结合MRI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能无创性准确定位、定性,且可显示颅内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诊断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并可为血管内治疗及二级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对应关系。方法采用单盲法,回顾性比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登记库2007年1月~2009年2月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其磁共振成像分型特征。结果 OCSP分型结果显示,32例(11.3%)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86例(30.5%)为部分性前循环梗死(PACI),111例(39.4%)为腔隙性梗死(LACI),53例(18.8%)为后循环梗死(POCI)。核磁共振结果显示,201例患者的临床分型与影像学分型一致,分型总准确率为71.3%。各亚型分型准确率分别为TACI77%(27/35)、PACI79%(42/53)、LACI69%(95/137)、POCI65%(37/57)。结论 OCSP分型能正确预测梗阻部位和大小,与磁共振检查结果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