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一句,自唐代以来,医家多宗王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说,亦即以“阴虚、阳虚”而论治。几年来,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验证,认为此句应解为“阴盛、阳盛”才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原文融会尽合。其病理,为阴盛而迫阳外现,阳盛而格阴于外。其治法,为“从治”之法。现将个人的理解试述如下,仅供青年读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为之作注谓“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所谓求其属也。”经文自此精辟注释,对寒热虚实阴阳水火之论发挥殆尽,此一治虚理法遂垂训千古,为后世临床治疗虚弱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准则。但细绎原文对照临床,“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阴”又别具奥理。兹不揣愚陋,简述于次。一、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指苦寒泄热法治热征,病不愈反见热者,非为实热证,实为阴  相似文献   

3.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其理解可谓众所周知,但笔者认为从以下八调辨证理解较为全面.??  相似文献   

4.
马健雄 《新中医》2013,(1):176-177
《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直译即:热性病施以寒凉药而热不退者,当从阴治疗;寒性病施以温热药而寒不除者,当从阳治疗,即所谓治病要  相似文献   

5.
本法则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云:“……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歧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这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治则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含义是:以寒药治热病而热反盛者,应该取治阴分;以热药治寒  相似文献   

6.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赛者取之阳。”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历代注家对其注释可谓见仁见智,大致可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王冰、马莳、吴崐、汪机、张介宾、张志聪、日人丹波元简,今人程士德、王洪图、周凤梧、王万杰、徐国仟等都认为“取之阴”即应按阴虚证治疗,“取之阳”即应按阳虚证治疗;清代高士宗独具灼见,认为“取之阴”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论及阴阳,阴阳在《伤寒论》不同的条文中有不同的具体含义。有时在一则条文内的前后语句间,涉及到的阴阳含义就有数种。本文结合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毕生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就《伤寒论》中阴、阳二字的具体含义作了初步分析、整理、归纳,以冀对读者有所启发并为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阴”“阳”在《伤寒论》中包含于44条原文中,其含义可总结为7大类,即部位之阴阳、生理之阴阳、病因之阴阳、病机之阴阳、证候之阴阳、脉诊之阴阳、六经之阴阳。通过对每一类含义具体条文的阐释来浅谈仲景的阴阳思想。  相似文献   

9.
《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辨析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王心好(476400)关键词:内经,辨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从文字直译即:热病用寒凉药治之而热不退者,当从阴治疗;寒病...  相似文献   

10.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的观点,结合中医理法方药知识,主要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以清热,温阳以散寒"、"祛寒以济阳气,清热以存阴液"、"气病治血,血病治气",以及外感邪气性质与季节关系等方面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13.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这句经文的解释颇不一致,虽各有阐发,但终不能深中肯綮。如杨上善所说:“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即阴病疗阳也。人阴阳二经,阴经若实,阳经必虚;阳经若实,阴经必虚。故阳虚病者宜写阴,阴实病者宜补阳也。”此注不够贴切,概念亦不清。王冰、马莳等则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为注。以经解经,亦不得其要。李东垣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单从针灸治疗上去发挥。吴昆注说:“刺法有从阴  相似文献   

14.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本段经文是继前面经文所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反治”法则之后,提出的一种从常达变的治疗方法。本段经文所论述之“寒热”,王冰言之甚详:“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所以,应认识到:经文中所言之的“热”乃是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经文中所言之的“寒”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亦不同阴盛之实寒。取之阴者,滋其肾阴(肾脏之真水);取之阳者,补其肾阳(命门真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  相似文献   

15.
<正> ‘郁冒”乃产后三病之一,其证有虚有实,其治不外补泻两端,此法乃为虚证而设。《金匮要略》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例反坚,便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阴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其治为“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欲使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汗出则邪去,阴弱而后与阴相  相似文献   

16.
当疾病向恶化方面发展的最后阶段,多出现亡阴或亡阳的证候。一般而言热之病,阴亏之体,则易亡阴;阴寒之证,阳虚之体,则易亡阳,《徐灵胎医书全集·亡阴亡阳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何也?心主血,汗为心之  相似文献   

17.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一种调整阴阳、阴病治阳的法则,属于补阳法,概括于“八法”之中的补法范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仔细辨证,对于因阳虚而引起的寒证,它不属于外感寒邪的寒证,而是肾阳不足之虚寒,应当治以温补肾阳,增强体质,或予以驱邪,以达到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8.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论述 ,一般认为属阴虚发热。《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节亦认为此为治疗原则 ,笔者未敢苟同。  首先 ,从《至真要大论》原文看 :“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紧接的下一段为 :“服寒而反热 ,服热而反寒 ,其何故也 ?岐伯曰 :治其王气 ,是以反也。”根据原文之意 ,是说用寒凉药治疗热病而反发热者 ,是阴分不足 ,当滋阴 (即求其属 )。而其下一段内容则表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  相似文献   

19.
近读本刊1982年第2期《“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本文),受益非浅,但文中有几点似欠恰当,故提出以商讨。一、本文云:“用苦寒药治热病而热反增者,非火有余,乃真阴不足,虚火妄动之候。苦寒药多沉降,势必伤阴愈甚,虚火亦愈旺”笔者认为,伤阴之因不在药之沉降,沉降未必皆伤阴,如龙骨、牡蛎、珍珠母之类即不伤阴,苦寒之大黄配芒硝可急下存阴,再如玄参,生地、知母皆属苦寒药,不但无伤阴之弊,反而有养阴之功。若云苦寒药伤阴的话,原因有二:(1)苦味药多燥湿而伤阴,如黄芩、黄柏、黄连等。(2)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历代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主要注释,指出将此语解为针对阴虚、阳虚证的治法是错误的,此"阴阳"当指人体不同部位。全句意应为:阳部之病可从阴位治,阴位之病可从阳部治。与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相对照,"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思维特点是将局部病痛放在整体关系中加以审视,重视并充分调动机体各部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