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中脾胃病是一种系统类病症,主要有腹痛、呃逆、呕吐、痞满及胃痛等表现,而西医主要分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现阶段,临床治疗脾胃病的方式多样化,不同治法的疗效不尽相同,本文旨在综合分析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系统治疗脾胃病的现状,以便为脾胃病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肥胖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能量代谢平衡失调。近年来,由于营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多责之于脾胃、肝、肾,然究其根本,则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失常,痰湿内聚,浊脂内生。故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应从脾胃入手,以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为基本治疗原则,从根本上改善痰浊肥胖体质,杜绝肥胖化生之源。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常见功能性肠病,笔者自拟脾胃逍遥散治疗该病64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张效科教授认为阴火与痤疮的发病密切相关,他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一病多以"脾胃虚损,阴火上乘"为发病基础,治疗上当遵东垣之法,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方以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从代谢网路层面阐明大鼠湿困脾胃证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造成湿困脾胃证大鼠。观察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动物比较,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降低及IgG水平减少,尿液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提升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及IgG水平。同时,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尿液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对尿液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的回调。结论 本研究表明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大鼠湿困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gG水平和机体三羧酸循环、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郝素玉 《天津中医药》1991,(4):22-22,2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重要法则.古今历代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较丰富的经验,仅就个人一管之见浅谈如下:一、首辨能食与否:对判断脾胃功能及疾病的预后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正常,则纳运健旺,气血充足,精力充沛.  相似文献   

7.
多寐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发作性嗜睡病、精神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寐与脾胃关系越来越密切。《周易》提出脾为五脏之始,《黄帝内经》从经络循行、卫气产生及作用阐述了多寐与脾胃关系;古代众多医家论述了多寐可归咎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痰湿困脾;现代各医家从脾胃论治多寐,效果甚佳。脾胃虚弱是多寐之本,中医论治多寐当以脾胃为先,根据临床情况,同时兼顾调理其他相关脏腑。  相似文献   

8.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脾胃病症,以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特征。张新建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小儿"脾常不足"的体质特点及小儿饮食结构失衡有关,提出治疗本病多从调理脾胃入手,倡导应用运脾开胃法,并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主张将其分为脾失健运型、湿困脾胃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辨证论治,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脾胃功能的正常是维持体内清浊之品明确区分及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肿瘤的发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除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使得有越来越多的肿瘤被人们发现之外,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造成了肿瘤的高发。肿瘤的发生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乱,造成清浊相干,营养机体的精微物质中混杂有污浊之物,日久则正常组织可异化生出肿瘤。而现代人类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造成脾胃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均可加重脾胃功能损伤,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文章重点阐述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脾胃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于睿教授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脾胃关系密切,应依整体观念,见心之病不独治心,辨证施治,方可收效。脾胃与心经脉相互络属,五行母子相系,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失调,经过一系列病理改变所致"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是冠心病基本病机,提出脾病则五脏不安,胃病则脏腑失充;总结出益气健脾、疏肝理脾、补益心脾、温中散寒及化湿和胃等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冠心病,并遣方用药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试《伤寒论》针对六经病情变化辩治的实质是以围绕中焦脾胃这个核心病理环节而展开的。即三阴三阳的病情改变和病理过程是脾胃内在环境演变的不同表现形式。方法联系各家学说,论证六经病情与脾胃的关系。结果伤寒论证治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趋向是以所谓三阳三阴转变为表现形式,但其论述病情改变的治疗途径而采样的方式、方法,却始终离不开脾胃这个中心环节。故胃主三阳,脾主三阴,脾胃决定阴阳升降和转换,更决定疾病的凶险和转归。结论从全文内容分析和判断,不难勾画出张仲景治在脾胃,把握脾胃盛衰转换内在变化规律的目的和考量。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名杲,脾胃论的创始人,他深入研习《内经》理论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并提出"甘温除热"这一治疗大法。其脾胃论学术思想主要由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是气机升降枢纽及阴火理论组成。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改变,人们越来越多的受到脾胃病的困扰,因而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文章试就此作一浅析,以期造福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13.
论神与脾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燕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2):531-533
脾胃功能正常 ,是神产生和发挥正常活动的基础 ,在病变过程中 ,二者往往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神志异常可通过影响脾胃气机、损伤脾胃气血而致脾胃疾病 ,脾胃疾病亦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二者关系密切。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要将治神与调理脾胃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陈怡  茹清静 《新中医》2019,51(9):301-304
简版: [摘要]失眠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并随着人们生活作息、饮食结构而改变。临床中发现失眠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消食、和胃等法。笔者试从馈帝内经》及后世医家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入手,探讨脾胃功能在维持睡眠状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进行阐述,并总结从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肠道菌群和脑肠轴类似于脾胃及脑与脾胃间的关系。对于脾胃气机不畅的问题,辛开苦降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本文以分析肠道菌群、脑肠轴和AD之间的联系为基础,提出运用辛开苦降法来治疗AD的新思路,旨在为临床AD治疗带来新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代谢网路层面阐明大鼠湿困脾胃证本质及藿香正气口服液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综合物理造模方法造成湿困脾胃证大鼠。观察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和结肠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物谱图,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湿困脾胃证大鼠后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湿困脾胃证大鼠(模型组)脾脏、胸腺系数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尿液代谢物组发生显著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口服液能提高湿困脾胃证大鼠胸腺、脾脏系数及Ig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藿香正气口服液能对湿困脾胃证大鼠尿液代谢紊乱产生有效的干预,并对尿液中与湿困脾胃证相关的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产生显著的回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大鼠湿困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IgG水平以及机体三羧酸循环、肠道菌群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白书仙  张波  张洁  金晶  沈琴  卫静 《陕西中医》2021,(3):344-346
痤疮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众多医家多从肺经风热证、湿热内蕴证、血瘀痰凝证、冲任失调证等论治.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发病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上述四证不能全部囊括,但多与肝、脾胃密切相关,笔者引经据典,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简述肝、脾胃与痤疮发病的相关性,探讨现代痤疮的发病机制,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脾阴虚证大鼠海马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脾虚衰老的病理变化及补益脾胃法延缓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和燥热伤阴药物损伤等复合因素建立脾阴虚证青年大鼠及老年大鼠模型.用补益脾胃方药进行治疗.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结果:衰老大鼠海马细胞呈退行性变化,可见细胞凋亡.补益脾胃方药可以改善海马组织衰老性改变,尤其对青年脾虚证大鼠.结论:补益脾胃方药可以改善衰老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进程,可能是通过抗自由基及调节衰老基因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调理脾胃法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润英 《陕西中医》2004,25(6):563-564
中医调理脾胃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调理脾胃不仅是各种急、慢性疾病善后收工的常规治法,而且在疾病过程中,尤其是慢性疾病的衍变中只要出现脾胃不足,或脾胃气机紊乱,首要大法就是要从脾胃论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中的作用。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的相关认识,对慢性心衰与脾胃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慢性心衰合并胃肠道系统障碍进行分析,从理论及临床角度探讨调理脾胃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结果:CHF的胃肠道系统变化越来越引起医学研究者的重视,针对胃肠道系统发生的改变进行相关干预和治疗,有望成为改善心衰症状,延缓心衰进展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而中医药学调理脾胃法在CHF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整体优势。结论:中医调理脾胃法在CHF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