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源性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收治的86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隐源性组(51例)和非隐源性组(35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隐源性组年龄、伴发胆管结石和恶性肿瘤比例低于非隐源性组,而男性病人和糖尿病病人比例高于非隐源性组(P0.05);隐源性组出现血小板降低和总胆红素升高的比例低于非隐源性组(P0.05);最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但隐源性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隐源性组(P0.05),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低于非隐源性组(P0.05);两组治疗均以抗生素联合穿刺引流为主,但隐源性组住院时间较短,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隐源性细菌性肝脓肿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糖尿病病人,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以控血糖、抗感染、积极穿刺引流为治疗原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浆细胞性乳腺炎,亦称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好发于中年妇女的病程长,病变复杂多样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疾患。其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在临床上与其他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导管内突状瘤很难区别。故常造成误诊误治。我院自1986年~1996年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儿急性美克尔憩室炎好发于学龄前儿童,是美克尔憩室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术前诊断困难,现将我院25年来收治的22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年龄最小20天,最大14岁,平均62岁,6岁以下者占727%。临床表现:持续性脐周痛13例,转移性右下腹痛2例,持续性脐周痛伴阵发性加重5例,恶心、呕吐22例,腹胀17例,腹泻17例,便血6例,发热19例。白细胞计数99×109/L~20×109/L,中性白细胞大于80%者18例。术前诊断与术中所见:术前诊断急性阑尾炎12例,伴穿孔并腹膜炎者7例;蛔虫肠梗阻7例,其中伴肠坏死者3例;肠穿孔并发腹膜炎3例。术中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诊治的22例AIP病人临床资料。通过记录分析AIP病人初诊及治疗阶段的临床表现,血清IgG4变化情况等辅助检查结果,激素治疗等情况,探索其诊治策略。结果 病人最初就诊时血清IgG4中位数为5.56(0.34~30.30)g/L,其中单纯胰腺受累者2.52(0.34~5.73)g/L,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者7.59(0.66~30.30)g/L,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的AIP病人IgG4水平高于单纯胰腺受累的AIP病人(Z= 5.693,P=0.045);22例病人中有9例接受激素治疗,治疗期间IgG4水平 3.7 (0.99,18.3)g/L,激素治疗2个月后IgG4水平中位数1.63(0.76,8.31)g/L,较未行激素治疗时明显下降(Z=-2.093,P=0.038)。8例病人(激素治疗5例,未激素治疗3例)复发时,IgG4较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8/8,100%),中位升高数值4.14(0.61,14.81)g/L;4例停药病人中,2例病人IgG4水平未恢复到正常(2/4,50%)。另有13例病人未接受激素治疗,治疗随访时10例(10/13,76.9%)病人处于临床缓解期。结论 在AIP病人中,血清IgG4在多器官受累时升高更为显著。使用激素治疗的AIP病人,开始激素治疗2个月后,复测IgG4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轻症的AIP病人,经对症治疗后,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诊治的22例AIP病人临床资料。通过记录分析AIP病人初诊及治疗阶段的临床表现,血清IgG4变化情况等辅助检查结果,激素治疗等情况,探索其诊治策略。结果 病人最初就诊时血清IgG4中位数为5.56(0.34~30.30)g/L,其中单纯胰腺受累者2.52(0.34~5.73)g/L,合并其他器官受累者7.59(0.66~30.30)g/L,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的AIP病人IgG4水平高于单纯胰腺受累的AIP病人(Z= 5.693,P=0.045);22例病人中有9例接受激素治疗,治疗期间IgG4水平 3.7 (0.99,18.3)g/L,激素治疗2个月后IgG4水平中位数1.63(0.76,8.31)g/L,较未行激素治疗时明显下降(Z=-2.093,P=0.038)。8例病人(激素治疗5例,未激素治疗3例)复发时,IgG4较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8/8,100%),中位升高数值4.14(0.61,14.81)g/L;4例停药病人中,2例病人IgG4水平未恢复到正常(2/4,50%)。另有13例病人未接受激素治疗,治疗随访时10例(10/13,76.9%)病人处于临床缓解期。结论 在AIP病人中,血清IgG4在多器官受累时升高更为显著。使用激素治疗的AIP病人,开始激素治疗2个月后,复测IgG4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轻症的AIP病人,经对症治疗后,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6.
思者女,57岁,务农.主诉:头痛、恶心伴呕吐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头痛伴恶心发作,开始误认为感冒,进行治疗后效果不佳,随后出现喷射状呕吐,在当地农村卫生所给予甘露醇治疗后症状略有减轻.因高颅压症状持续加重到当地县医院就诊,头颅CT示左颞肿瘤.为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06年11月12日入住我院.入院后进行抽血、心电图、胸片检查,术前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脑肿瘤.3d后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颅手术,左颞入路,术中发现左侧颞中回至颞极之间脑组织呈黄绿色质变,有包膜,质地略硬,即考虑脑脓肿可能,先行穿刺,抽出黄绿色脓液约30 mL,初步诊断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脑脓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特点和护理经验。方法对22例小儿ABP患儿进行严格的饮食、输液管理,加强病情观察,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结果 22例患儿中1例急诊行ERCP,胆道口括约肌切开,其余均平稳度过急性期。本组无一例死亡。结论对小儿ABP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合儿童心理护理特点,提高患儿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隐静脉曲张术后的复发因素以减少二次手术的发生。方法收集2005~201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22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术后复发原因。结果 22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中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残存8例,合并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6例,合并小隐静脉曲张8例,合并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再通1例,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瓣膜功能病变17例。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患者多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静脉系统,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术前完善的下肢静脉血管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是降低二次手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脑脓肿多系邻近感染灶曼延所致,耳源性脑脓肿占有相当大比例,我院神经外科、耳科自1985~1997年共收治3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腹部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黏液非囊性癌1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失访.黏液性囊性肿瘤术后1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出现复发转移死亡;黏液非囊性癌失访2例,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lO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满意,胰腺黏液非囊性癌预后差,生物学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瘤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1996年07月至2010年05月间22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诊断主要依据症状、B超、CT及膀胱镜检并病理活检。本组中有9例术前行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2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2例随访时间为6~168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月。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TURBt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常规膀胱药物灌注化疗及膀胱镜检不太必要,但对诊断有疑问,有伴发恶性肿瘤、多发肿瘤的病例建议按低级别非浸润型尿路上皮癌标准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2.
神经源性肺水肿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各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而引起的肺水肿称之为神经源性肺水肿(NPE),临床较为常见。本病起病急骤,病势凶猛,治疗困难,死亡率极高。我院自1995-1999年共收治21例,现结合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程洁  谢翌倩  鲁敏 《护理学杂志》2015,30(5):107-109
介绍了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具有病因不明、常伴发热、易误漏诊等临床特点;主要治疗为使用糖皮质激素、环内酯类等药物治疗;护理方法包括从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气道护理和高热护理,进行详细的药物指导及告知检查配合等,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小儿的尿动力学结果,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小儿非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泌外门诊22例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14岁,平均(7.86±3.66)岁。所有病例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B超、MRI等)排除神经系统疾患。根据国际尿控协会标准方法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记录最大尿流率、尿流时间、排尿模式、剩余尿、初感尿意、最大膀胱容量、顺应性、排尿期逼尿肌压力、有无逼尿肌过度活动、有无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静态尿道压和尿道关闭压。按照尿急尿频、遗尿、排尿困难分组比较各项尿动力检查参数。结果:自由尿流率测定:男和女平均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4.69±7.59)ml/s和(32.2±12.3)ml/s(P0.05),平均尿流时间分别为(20.72±11.96)s和(12.68±7.36)s(P0.05)。尿频尿急组、遗尿组、排尿困难组三组之间最大尿流率,尿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尿流率排尿模式:正常钟形曲线10例,低平曲线7例,间歇曲线4例,间歇低平曲线1例。尿频尿急组、遗尿组、排尿困难组三组之间剩余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类疾病常见,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尿动力学检查可为各种排尿功能障碍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疗效的评价提供有效的客观证据。在小儿不配合,无法完成压力流率测定时,结合自由尿流率,排尿模式和剩余尿(可用B超测定),加上病史可以初步判断排尿功能障碍类型,协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两性霉素B和(或)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住院CN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头痛(89/89,100.0%)和呕吐(62/89,69.7%)。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为该病主要临床表现。CNM确诊前怀疑为结核性脑膜炎19例,占21.3%;怀疑为巨细胞病毒脑炎8例,占8.9%。经两性霉素B和(或)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后,66例好转、治愈,20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结论 CNM易出现误诊,两性霉素B和(或)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27例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8.89%(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脑脊液糖(1.81 ± 0.69 mmol/L)降低尤为显著;若并发颅神经损害,多累及视神经和听神经;头颅CT或MR可见脑缺血病灶(37.04%)及软脑膜不同程度强化灶(59.26%);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病原学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患者22例(占81.48%),隐球菌培养阳性患者20例(占74.07%),荚膜多糖抗原检测(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占100%;两性霉素B(Amp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愈好转率100%(17/17),AmpB + 5-FC +氟康唑治疗的4例患者中好转3例。 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误诊率较高,脑脊液墨汁染色、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及培养有助于确诊;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仍是目前经典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联合治疗方案有待大样本的临床验证;早期控制真菌及颅高压是改善预后关键,必要时可尽早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大面积烧伤晚期并发脑脓肿一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儿男,4岁。因双下肢、背、臀部开水烫伤18 d后入院。伤后曾在当地医院抗休克及抗感染治疗,创面外涂药物(何药不详),暴露疗法。入院时意识淡漠,体温39.2℃,贫血外貌,双眼球凹陷,消瘦。烧伤面积 32% TBSA,褐色药痂形成,部分痂下积脓,其余为肉芽创面,色晦暗,有点状坏死灶。分泌物细菌培养为绿脓杆菌,血培养二次均为阴性。诊断为大面积烧伤并创面脓毒症。经两次清创植皮以及先后应用先锋霉素加丁胺卡那霉素、复达欣及泰能抗感染治疗后,余下创面不足 3% TBSA。在入院第 21天(伤后第 39天)突然出现…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98-2005年对22例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施行一期切除吻合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ryptogenic multifocal ulcerous ste-nosing enteritis,CMUSE)病人的临床特征,结合文献回顾完善该病的诊断思路及治疗策略.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内外科治疗的CMUSE病人8例,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脓肿(ICA)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脓肿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术后1个月CT增强扫描病灶区可见部分脓肿壁,3个月CT增强扫描病灶影完全消失。2例好转,术后2个月CT增强扫描病灶区可见环状强化影。全部病人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是治疗单发性和部分多发性脑脓肿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脓肿壁完全形成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