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240例严重手外伤患者,在断手断腕再植手术时采用肌间沟法与腋路法联合应用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性186例,女性54例,年龄17~64岁。术前均肌注苯巴比妥钠01g。若有失血性休克,则先行抗休克治疗,烦躁不安者可加...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解剖标志定位简单的临床神经丛阻滞麻醉操作技术,单纯斜角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能为患者上肢手术或镇痛等提供较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在使用高浓度或大容量局麻药时有发生某一(膈或喉返)神经分支被阻滞,导致该分支神经功能暂时可逆性丧失,或时有部分(尺或桡)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镇痛或止血带需求.  相似文献   

4.
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中上肢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但传统的单纯腋路或者肌间沟臂丛阻滞,经常出现桡侧或尺侧麻醉阻滞不完善。本文采用腋路-肌间沟两点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由于先天畸形或外伤需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 ,我科 1999年~ 2 0 0 1年对这类患儿实施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配合手术 ,取得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31例 ,年龄 2~ 7岁 ,平均 4 5岁 ,均行上肢择期手术 ,手术时间 0 5~ 3 5h。1 2 术前准备患儿术前禁食 8h ,禁水 4h ,术前 30min肌注阿托品0 0 2mg/kg ,安定 0 2mg/kg ,对于哭闹不合作的患儿进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 5mg/kg作为基础麻醉。1 3 麻醉方法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 ,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一手…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阻滞穿刺传统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异感定位作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因其缺乏客观性,技术不熟练者操作易引起穿刺点出血、阻滞不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分析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导管法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腋路加肌间沟联合臂丛麻醉在上肢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1年,我院对上肢手术采取腋路加肌间沟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行单侧上肢手术87例,年龄14~65岁。手术部位:手部25例,前臂19例,上臂14例,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29例。1.2麻醉方法肘关节以下手术先以腋路为主,1%利多卡因1:20万单位肾上腺素30ml~35ml,适量加用肌间沟阻滞(麻药同上)15ml~20ml;肘关节以上同时采用两种阻滞,各给药20ml~30ml;肩关节手术单纯用肌间沟法。术中追加用药一般选用肌间沟阻滞,用药20ml。(下转第53页)收稿日期:2002-09-…  相似文献   

11.
<正> 我院多年来采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麻醉做锁骨,肩部及肱骨位手术,获得极好的麻醉效果,现将2001年元月~2002年元月应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法麻醉开展上肢骨,关节损伤手术18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9例患者,成人ASAⅠ~ASAⅡ  相似文献   

12.
腋路臂丛一针三点阻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腋路臂丛一针三点阻滞法何绍明1曾因明2腋路臂丛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而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1~3]。为了提...  相似文献   

13.
Cobard曾报告两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未见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扩散而发生双侧臂丛神经阻滞。作者现报告一例不同特征的双侧臂丛神经阻滞。女性,53岁。因右手掌骨环复合性骨折及左手挫伤肿胀入院,生命征正常。行右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当19.1mm蝶形针刺入时,病人诉对侧臂有锐痛感,改变针尖位置感觉上移并放射到背部。当  相似文献   

14.
病人16岁,行右拇指关节固定术,患有肥胖症。摸清右腋动脉后,用长5cm的钝针(45°斜面)沿动脉一侧刺入血管神经鞘内,有明显阻力消失感,针随动脉搏动,回抽无血。注入含肾上腺素的1%卡波卡因40ml,麻醉效果满意,术中未见上肢急性缺血征象。术后两周病人诉右上肢发凉,查体发现右侧比左侧上肢皮溫明显低,右上肢摸不到动脉搏动,超声及腋动脉造影证实腋动脉起始部完全闭塞。手术探查见腋动脉内有长约8cm的血栓,动脉壁己呈  相似文献   

15.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臂丛神经阻滞虽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 1 994年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 ,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 ,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ASAⅠ~Ⅱ级择期行各类上肢手术病人1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 0例。A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法 ,B组为肌间沟扇形阻滞法。麻醉方法 局麻药用 0 75 %布比卡因 1 0ml+2 %利多卡因 1 0ml+0 9%氯化钠 5ml。两组进针均为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 ,刺向C6横突。A组找到异感后一次性注药 ;若反复找不到异感 ,则针尖抵到C6横突 ,…  相似文献   

16.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静脉套管针作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普通穿刺针有许多优点。迄今为止,我们应用这一技术,已成功地完成了52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现将结果以及操作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使用套管针进行阻滞者共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6~68岁,急症37例,择期15例。手术种类有肌腱神经吻合、断指再植、掌骨骨折切开复位和清创缝合术等。52例中50例阻滞成功──患者无疼痛感,阻滞时间满足手术要求,2例有桡神经阻滞不全;血管损伤出血率为7.69%(4例),而同期106例使用普通针阻滞的出血率则高达42%(45例)…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0岁,因"左手虎口处皮肤破溃,伴左拇、示指麻木"入院.在臂丛神经阻滞下急诊行左手背虎口处清创缝合、血管、神经探查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7号针穿刺肌间沟入路法,当出现异感向前臂传导后,注入局麻药(2%利多卡因15 ml+0.75%布比卡因10 m1+牛理盐水5 m1)30 ml,麻醉起效后,取仰卧位,患肢外展,于患肢上臂近端1/3处扎气囊止血带,止血带充气达35 kPa,常规消毒铺巾.  相似文献   

18.
我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多年来仅发现1例单侧注入麻药而双侧同时被阻滞,现报告如下。患者,女,21岁,因右手外伤清创缝合。术前检查一般情况好,血压、脉搏正常。用7号针头带麻药注射器在C_6延长线上的前中斜角肌之间进针2cm,感觉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液,无脑脊液,注入2%利多卡因17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10min后患肢疼痛消失,麻醉效果好。约20min患者感觉左上肢麻木,测痛觉消失,不能上举,继运动消失。此时患者仅感头晕,血压、脉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显微外学的进展,单次臂丛阻滞已不能适应手术的需要。我院从1982年6月至1984年8月根据文献上的成功经验,对两具尸体解剖观察,临床实施35例连续臂丛阻滞,报告如下: 我们在临床应用前在两具尸体上解剖双侧臂丛神经共四次。在解剖前先行臂丛神经穿刺置管,由导管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US组和NS组.两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ml.记录寻找目标神经所需时间和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US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3.7±1.1)min,明显短于NS组的(7.2±3.5)min(P<0.01).U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2.0±2.4)min,明显快于NS组(15.2±3.0)min(P<0.05).麻醉效果优等率US组为85%,NS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组未出现并发症;N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