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自拟方参芪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 (脾胃气虚型 ) 60例 ,并设对照组 60例。结果参芪口服液组总有效率为 96.67% ( 5 8/60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1 .67% ( 49/60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认为参芪口服液能明显改善食欲 ,增加体重 ,提高血红蛋白 ,而且服用方便 ,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脾胃宁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小儿厌食症患者48例遵循平行对照、随机、双盲等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服用脾胃宁口服液和化积口服液。结果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胃宁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4.
厌食是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期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笔者近年来运用本院自制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172例,并与口服健儿消食口服液者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性儿饮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模型小鼠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方法将140例营养不良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二儿饮口服液及健脾糖浆,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发锌、血红蛋白的含量,对实验小鼠进行结药前后红细胞SOD活力检测。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9.77%)明显高于对照组(63.46%),2组比较者显著差异(P〈0.05),实验小鼠模型组红细胞SOD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症。其临床表现为不思饮食或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自汗等,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即可诊断。临床可分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型,其病因多由于饮食不节,脾胃所伤而致,小儿厌食症直接影响到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中医的经络学说将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内脏疾病必然反映到体表。通过中医推拿刺激体表的穴位能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小儿脾胃乐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脾胃乐颗粒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厌食症患儿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儿脾胃乐颗粒(1~2 g/次,3次/d)口服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5~10 mL/次,3次/d)口服治疗,2组患儿均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身高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锌(Zn)水平变化,并对比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体质量、BMI、Hb、血清Z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55.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脾胃乐颗粒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化积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化积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抚触。1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联合化积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用自行研制新药娃娃乐口服液治疗小儿脾虚厌食症,显效率64.52%,发锌、发钙含量提高率42.28%、35.91%,显著优于阳性对照组显效率33.33%及发锌、发钙含量提高率9.89%、14.23%(P<0.05~0.01)、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娃娃乐口服液具有显著增强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肠道吸收、提高脾座小鼠耐寒耐热耐疲劳作用。此作用略强于阳性对照组药物。  相似文献   

10.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儿依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捏脊疗法;对照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和小儿胃酶合剂.结果 (1)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96.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2)两组治疗前后尿淀粉酶试验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捏脊疗法简、便、廉、验、捷,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李东垣《脾胃论》中补脾胃升阳法之代表方剂——升阳益胃汤,对临床34例脾虚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结果,气短乏力,周身重痛,眩晕,心悸,汗出,舌淡脉虚等脾胃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同时,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亦有相应提高,血清OKT_3,OKT_4,OKT_3及OKT_4/CKT_3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方法研究中医证本质,探讨脾气虚、肝郁脾虚及胃实热证患者体内阿魏酸(ferulicacid,FA)的PK特征。方法:选择21例健康自愿者、20例肝郁脾虚证患者、22例脾气虚证患者和19例胃实热证患者,予以口服自拟加味逍遥散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血清FA的PK参数。结果:与健康自愿者比较,脾虚证患者的吸收速度常数和消除速度常数均下降,表观一级吸收速率常数升高;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吸收速度常数、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一级吸收速率常数均下降;胃实热证患者的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一级吸收速率常数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气虚证患者PK特征表现为吸收速度加快,分布和排泄减慢;肝郁脾虚证患者PK特征表现为吸收、分布和排泄均减慢;胃实热证患者PK特征表现为吸收和排泄加快。提示三种中医证型患者的PK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理气消胀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2017-05~2017-10延安市中医医院内科门诊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理气消胀口服液,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对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积分、症状疗效、证候积分、证候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97.2%(35/3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0.6%(29/36)(P<0.05),证候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83.3%(30/3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3.9%(23/36)(P<0.05),PRO评分、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理气消胀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参附黄蒲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脾胃虚寒证胃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参附黄蒲汤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口服,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0.59%,总有效率为98.56%;对照组治愈率为51.82%,总有效率为83.94%,两组比较,在治愈率:总有效率上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开胃理脾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8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服用开胃理脾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开胃理脾丸,观察比较两组胃肠运动功能疗效、临床症状疗效、综合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记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0.01,P对照组〈0.05)。单个临床症状记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胃脘或脘腹胀满、胃脘疼痛、餐后早饱、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嗳气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意图治疗分析(ITT)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36%。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PA)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不良事件,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事件。结论开胃理脾口服液对改善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功能、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好疗效,可作为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气虚发热证家兔的皮肤、肺脏、脾脏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气虚发热对皮肤、肺脏、脾脏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成2组,即正常组与气虚发热组,采用禁食不禁水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气虚发热模型,取皮肤、脾脏、肺脏组织制备石蜡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与正常组相比,气虚发热组家兔肺脏局部有炎性细胞浸润,脾脏局部组织有灶状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肉芽肿性病变,皮肤表皮呈不规则皱缩,毛囊变短,毛孔头数明显减少。结论气虚发热证家兔的皮肤、脾脏、肺脏与正常家兔比较存在组织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脾气虚证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的概念框架为进一步发展量表条目、建立条目池和量表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导下,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规定的PRO量表的制作原则及流程,根据脾气虚证的临床特点,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概念、中医整体观念及脾脏的生理功能构建量表的概念框架。[结果] 量表分为生理、心理、独立性和社会4个领域,生理领域由脾虚症状、气虚症状、五脏相关3个方面组成;心理领域由消极感受、积极感受2个方面组成;独立性领域由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学习能力2个方面组成;社会领域由社会支持、社会关系2个方面组成。[结论] 通过对脾气虚证概论的操作及界定,初步探讨形成的4个领域9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脾气虚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8.
<正>柯干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老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9年获批成立柯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载,对肝胆及脾胃疾病有较深研究,针对脾胃疾病,创立经验方“双花胃灵汤”,且运用双花胃灵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疗效显著,现将柯老师运用此方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痛经验总结如下。1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也称胃脘痛。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芪苓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PN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及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0例)患者应用肾炎康复片治疗;治疗组(31例)应用自拟方芪苓汤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治疗组为90.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芪苓汤可改善PNS临床症状,并具有降低尿蛋白、增加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的作用,还可以减少激素毒副作用,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从肝郁脾虚证论治心悸受到很多医家重视,但其中病机仍未阐明清楚。本文以“肝郁脾虚”为引线,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梳理,涉及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相关病证,旨在为调肝理脾法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文献佐证,丰富该法的理论内涵。文献研究发现古代医家重视肝郁、脾虚对心悸发病的影响,病机以气血失调为主,涉及脏腑相合、七情、病理产物等多个环节,治法区分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化饮祛痰、安神定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