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由我院"120"急救中心接收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50例由家属送达本院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发症如迟发型脑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实施院前和院内的急救,并加以全面恰当的护理,进而使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死亡率降低并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院内急救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通过我院急救中心并接受院前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31例,为实验组;并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另外31例由家属送往医院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42%,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32%。另外,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治疗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取院前救治,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并且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较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积极有效的院前处置措施对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救治的意义。方法对比经院前急救处置的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病例(院前组)和未经院前急救处置病例(非院前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院前组70例患者经院前紧急救护后,无一例死亡。两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有差异。结论在急性CO中毒患者的救治中,要有规范的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并加强院前救护能力,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较为合理的救护,为院内救护创造条件,对提高急性CO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救护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94例,其中56例由120急救车接回并经过院前救护处理(作为救护组),其发病开始到救护时间为7~25min;另外38例由家人直接送入医院急诊科到达医院后才接受救护(作为对照组),其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为26~180min。结果:两组比较,救护组5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及时院前救护,从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由于救护组及时得到院前救护处理,昏迷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救护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有效降低了病残率、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的有效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院前与院内急救与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后死亡发生率为6.25%(3/48),住院康复时间为(15.23±2.11) d,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8/48),剩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针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强化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的中毒症状,控制患者疾病进程,减少死亡及并发症现象的出现,提高急诊救治及护理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刘娟妹  彭伏梅  周鹃 《当代医学》2013,(34):132-133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的有效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院前阶段指导患者家属对中毒环境实施通风、使患者及时脱离中毒环境、给予患者保暖、医护人员现场救护、心理护理等方法;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的救治措施。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缓解率增加,无效率和死亡率下降,P〈0.05。结论提前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现场急救指导、及时的做好通风和保暖的工作、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是抢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毅 《中国医药导刊》2013,(2):195-196,198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抢救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58例患者均采用传统的院前急救方法,研究组62例患者实施程序化细节化院前抢救措施,并采用自制登记表登记。结果:两组患者急救前病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急救后两组患者深度昏迷率、浅度昏迷率明显降低,昏睡率、清醒率明显高于急救前(P<0.05);急救后研究组患者深度昏迷率、浅度昏迷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昏睡率、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程序化细节化院前抢救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不良体征,减轻昏迷程度、降低死亡率,为院内进一步实施抢救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常规急救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的35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抢救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救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3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应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满意度,缩短院内抢救时间和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急救模式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配合院内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SCOP)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相关急救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按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n=40,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40,院前结合院内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急救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组的院前抢救时间和急诊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干预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SCOP患者实施院前配合院内急救护理,可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并且明显减少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根据我院急诊自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急救的护理措施。结果 3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共28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当场死亡,救治成功率为93.33%。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者要采取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及早救治,给予合理吸氧、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护理等,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救护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经院前急救处置的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病例(院前组)和未经院前急救处置病例(非院前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院前急救组病人的好转率明显高于非院前急救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非院前急救组。结论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有效降低了病残率、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疗的作用。方法整群选取该院自2013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3例不进行系统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组患者43例使用系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快速好转人数为37例,好转率为86.05%;对照组患者中快速好转人数为31例,好转率为72.0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救治时系统院前抢救能够有效提升好转率,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创碳氧血红蛋白检测仪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80例,其中使用Rad-57碳氧血红蛋白检测仪前40例(对照组),使用检测仪后40例(观察组),给予相应的急救护理,比较两组一氧化碳中毒的急诊处置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在诊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时使用无创碳氧血红蛋白检测仪可明显缩短确诊时间、在急诊科停留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无创碳氧血红蛋白检测仪可即时测量血红蛋白浓度,协助临床医生更快地做出诊断,更早地开始治疗和提高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研究时间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将在此期间急诊科院前接诊至急诊科内救治的9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46例)和研究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将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就救治时间而言,研究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康复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迟发性脑病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接受康复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认知功能及意识水平等,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方案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一2014年5月到我院接受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9例,其中50例患者只接受常规救治(对照组),49例患者常规处理之前接受院前急诊护理(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急救诊断率、抢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诊护理方案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提高急救诊断率、抢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为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接诊的72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8例)和观察组(循证护理组34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院前医疗电话指导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锦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院前救治的246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n=120)和观察组(n=126).对照组接到急救电话后未进行医疗指导,只派遣院前急救人员到现场进行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观察组在派遣任务的同时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对AMI患者进行救治;比较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现场救治时间、急救人员到达时症状缓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1个月内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和现场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27.8%,高于对照组的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6%,低于对照组的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个月内死亡率为7.1%,低于对照组的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医疗急救电话指导可使AMI患者得到无缝式医疗救治,填补"抢救空挡期",减少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院前救治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重度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5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其中30例为院前现场彻底洗胃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余20例为院前现场未洗胃或洗胃不彻底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配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结果两组均能抢救成功,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7%,对照组抢救成功率80.00%。结论院前现场彻底清除毒物,早期重复应用抗胆碱能药与胆碱酯酶复能剂是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李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39-40
目的总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的诊治经验,为临床急救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入选的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于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120急救中心均行院前急救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非院前急救。由家属将患者送至医院的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设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95.0%,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到达医院后需要住院治疗率5.0%,死亡率1.7%,出现迟发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通过实施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