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剖析外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短时自动消散现象的伤因、病理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2月~2012年1月我院12例短时自动消散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动态CT扫描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采取非手术治疗,头颅CT显示血肿均在3 d内消失,4例患者伤后5 h以内血肿完全吸收,5~24 h以内血肿吸收患者3例,第2天血肿吸收患者3例,第3天血肿吸收患者2例,吸收时间最短为4 h,中线结构恢复,脑室、脑池清楚,出院后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短时自动消散是血液的重新分布,不但跟血肿形态、部位、密度和血肿量有关,而且受蛛网膜破裂、适当的高颅压、脑萎缩和伴有硬膜破裂的颅骨骨折等相关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CT扫描可对活体脑出血血肿吸收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并能够测算出血肿吸收速度。目前对于血肿吸收速度的相关因素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对象 1986年4月至1988年11月我科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中,对31例在估计CT扫描脑内血肿高密度区消失以前行第2次CT扫描,观察发现血肿高密度区尚未完全消失。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6~71岁,平均54.55岁。急性期CT扫描血肿体积5.00~42.00 ml,平均20.66±1.919 ml。基底节区24例,丘脑3例,颞叶3例,小脑1例。血肿破入脑室9例,破入外侧裂7例,16例为包裹性血  相似文献   

3.
徐吕翔  王晶  王革 《黑龙江医学》2005,29(8):600-600
目的通过分析外伤性颅内迟发性血肿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前后追踪观察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分析其相关机制,并讨论其诊断价值。结果本组23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现迟发性血肿。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6例,脑挫裂伤8例,包括手术清除血肿后出现其它部位血肿3例。结论根据迟发性血肿的CT表现并结合其相关临床资料,就可以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321例急性颅脑损伤的 CT 与临床表现的分析,认为、1、CT 诊断硬脑膜外、硬脑膜下及脑内血肿各具特征,诊断正确率近乎100%;2、CT 诊断脑挫裂伤的混合密度型也具有典型特征,但不典型的低密度和略高密度型缺乏像血肿那样典型的特征,需与 CT 诊断和临床相结合;3、加强神经系统的全面检查,临床动态观察和 CT 追踪检查,以防迟发血肿的发生。4、颅顶部血肿与颅骨相重叠 CT 诊断有被误诊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病人血肿特点与吸收时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2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82例未破入脑室的出血量≤30mL的幕上脑出血病人的影像学资料,根据病人发病后2周血肿吸收情况分为血肿难吸收组(血肿吸收量<50%)与血肿吸收组(血肿吸收量≥50%),比较两组发病24h内颅脑CT所示血肿特征。结果血肿吸收组与血肿难吸收组血肿形态、出血部位及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肿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8,P<0.05)。结论出血量≤30mL的幕上脑出血且未破入脑室者,其出血部位、血肿形态、CT值对血肿吸收时间无明显影响,而出血量与血肿的吸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诊断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35例,其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20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0例;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5例;首次正确诊断30例,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大脑镰钙化;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细绳索状3例,呈粗绳索状17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2例呈新月形,4例呈扇形;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24 h至2个月复查CT:蛛网膜下腔出血7 d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像无变化;硬膜下少量血肿 20例(57.1%)14~20 d基本吸收,硬膜下血肿较大者15例(42.8%)4周至2个月变为低密度.结论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不仅可早期明确诊断,亦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颅脑其他损伤,动态观察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71例颅内出血与缺血性病变的CT演变及临床对应关系,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选择CT检查时机,判断预后等提供帮助。外伤性颅内血肿24例,血肿吸收速度为0.2~1.5ml/天,CT值吸收速度为0.92~1.63H天。高血压脑出血22例,出血灶吸收速度为1.2ml/天,CT值吸收速度为1.6H/天。脑梗塞25例,低密度区扩大(或缩小),CT值下降(偶尔上升)缓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螺旋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螺旋CT检查发现15个肾上腺血肿,其中右侧13例,双侧1例;局限型4例,弥漫型10例;急性期呈类圆形、椭圆形高密度,随时间推移肾上腺血肿密度逐渐减低、血肿缩小吸收;增强扫描呈无强化或边缘条弧形强化。结论:肾上腺血肿有特征性CT影像学表现,螺旋CT对肾上腺血肿诊断价值高,CT动态复查及增强扫描有助于肾上腺血肿定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匡涛  刘旭  朱家伟 《当代医学》2011,17(12):88-89
目的 通过对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的影像学演变特征分析,提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50例诊治的小儿颅骨骨膜下血肿行常规CT检查,测量血肿的厚度,根据血肿厚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全部随访一年并复查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0例中:12例血肿厚度〈1cm随访观察1个月全部吸收,14例1~2cm随访观察一个月,其中10例全部吸收,4例不吸收予以干预治疗吸收,24例〉2cm中,10例予以干预治疗吸收,14例未行干预治疗中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结论 CT可以明确颅骨骨膜下血肿的诊断,血肿厚度≤1cm者予以观察随访,1~2cm者以随访观察为主,若血肿未消退或增大,予以干预治疗,≥2cm者建议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血肿骨化.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373例选择性CT追踪扫描,发现迟发性病变224例,约占追踪病例的60%,其中以颅内血肿为主93例,以脑挫裂伤为主92例,硬脑膜下积液14例,外伤性脑梗塞9例,弥漫性脑肿胀16例。认为意识改变、躁动不安、瞳孔不等大为CT追踪检查的主要依据,同时强调了临床动态观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血肿吸收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未手术治疗的138例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血肿吸收速度=(首次CT血肿体积-复查CT血肿体积)/间隔时间、前后两次CT血肿体积之差/间隔时间,比较吸收速度,将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的大小、部位、类型、形态、血糖、血压、年龄、并发症、合并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使用活血管药物与颅内血肿的吸收速度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肿类型、大小、部位、年龄、GCS评分、血糖、血压是影响血肿吸收的独立因素。结论:血肿类型、大小、部位、年龄、血糖、血压、GCS评分、使用相关活血管药物是影响颅内血肿吸收的重要因素,重视影响血肿吸收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选择14例脑外伤者临床表现明显,而CT 平扫颅内未发现异常或轻度异常,再作CT 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发现7例并发有脑挫伤,3例明确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提示CT增强扫描可提高脑挫伤的确诊率,并可动态观察脑内血肿的吸收过程。并讨论脑外伤病人CT增强扫描的适应症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了123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CT追踪性检查。结果近几年来我院接诊了123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CT追踪性检查,结果发现有8例出现了迟发性脑内血肿,发病率为6.5%。发生于伤后24小时内3例,占37.5%,发生于伤后48小时内的7例,占87.5%,并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发生血肿的部位均在脑挫伤区内,有单发,也有多发。结论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类型与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持续性ICP监测对早期诊断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发生有意义,本组死亡为25%。作者对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发病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CT和CT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对硬膜下血肿及时作出诊断,并能显示病变大小、范围、形态、密度和邻近脑组织的关系等,有利于判断临床分期、追踪观察疗效和病理演变的过程。通过对我院1985~1989年经手术证实55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讨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血肿的病理演变过程与CT所见的密度变化关系、不明原因的硬膜下血肿的CT所见,以及等密度血肿的CT诊断。按照  相似文献   

15.
邵振国  王妙锦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58-1758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短期内迅速消退的机制及CT表现,总结规律,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急性硬膜下血肿并于1-3天内迅速消退病人12例,所有病例均经CT随访证实。结果: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均于伤后1-3天消退,1例稍后病变部位出现硬膜下积液。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因脑脊液冲洗稀释及颅内压增高可造成血肿迅速吸收假象,明确血肿消退机理可提高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45例脑出血患作头颅CT扫描动态观察分析血肿吸收速度。结果表明脑实质血肿吸收比率为4.92±1.78,另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大小及血肿对脑室系统的压迫程度都与血肿吸收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川芎嗪和硫酸镁联合治疗脑出血吸收期临床CT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川芎嗪和硫酸镁联合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吸收期30例,并以常规疗法为对照组进行CT观察。用药后治疗组血肿平均吸收速度每周8.1ml,对照组5.1ml,3周内血肿全部吸收者,治疗组25例,对照组18例,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别(P<0.05)。患肢肌力治疗组提高1~2级15例,提高3级者10例,对照组分别为10例、5例。在治疗过程中无副作用发生。本组资料说明川芎嗪和硫酸镁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可促进血块较早吸收,使病人早日痊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阴式超声对卵巢血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妇科检查疑为卵巢血肿的65例病例追踪观察,追踪时间为1、3、6个月,若肿块消失者即为卵巢血肿,不消失者行手术治疗,追踪病理结果。结果经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最终诊断为卵巢血肿者51例,其中6个月后肿块消失41例,手术切除10例,包括黄体破裂4例;误诊6例,其中诊断为巧克力囊肿3例,囊性畸胎瘤2例,炎性包块1例。结论阴式超声诊断卵巢血肿的准确性较高,准确性达88.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追踪脑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过程和治疗方法。方法研究我们两家医院近两年来2例有完整病历资料记录的由脑外伤后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疾病演变过程和治疗手段。结果两病例由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转变时间分别为51d和84d,均经过1次手术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和慢性硬膜下血肿随着CT的普及和应用,发现的病例越来越多,但能持续、动态地观察由TSE演变为CSDH的病例报道较少。我们认为由于部分TSE可转化为CSDH,对TSE保守治疗者自发病起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CT,1个月后每2~3周复查1次CT;对积液未完全吸收的出院患者,告知本人及家属仍有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每3~4周复查一次CT。既对积液量的发展情况及时了解,又可及早发现TSE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者,有症状的应及时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部自发性血肿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自发性血肿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例术前均误诊为肿瘤,临床症状4天至3个月不等.CT平扫3例血肿均与肝实质等密度,密度多均匀,1例血肿内见斑点状钙化.2例血肿呈椭圆形,1例呈分叶状.增强扫描3例均无明显强化.3例血肿周围脂肪均示密度增高,见片絮状及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病理证实为脂肪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渗出、小血管充血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腹部自发性血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