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镜对屈光不正者AC/A比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近视眼、远视眼AC/A比率的影响。方法 近视眼 2 32例 ,远视眼 62例。经扩瞳验光后 ,复验时戴全矫正眼镜 ,用TSJ -3型同视机测量AC/A比率。平时戴镜情况分持续戴镜、未戴镜和间断戴镜三组。按屈光性质分别行各组的统计分析 ,并同正常人作对比。结果 持续戴镜、未戴镜和间断戴镜各组的AC/A比率均值 :近视眼依次为 :3 1 0± 1 79△/D、 3 93± 1 92 △/D和 3 80± 2 4 0 △/D。远视眼依次为 :2 35± 1 53△/D、 1 1 7± 0 90 △/D和 1 4 7± 1 0 4 △/D。分别同正常人对比 ,一组同其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二、三组与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屈光不正患者持续戴镜对AC/A比率的影响大于未戴镜和间断戴镜者 ,并能使AC/A比率恢复或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2.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1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的特点。方法用英国CCAS公司生产的2001型同视机测量142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AC/A比率,根据屈光性质和平时有无戴镜分组。结果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眼裸眼AC/A比率低(1.43±2.16),从未戴镜者裸眼AC/A比率更低(0.93±1.49),戴矫正眼镜后AC/A比率(2.34±2.29)接近正常;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视眼裸眼AC/A比率高(3.11±1.84),一直戴矫正眼镜者裸眼AC/A比率更高(3.28±1.09),戴镜后AC/A比率降低(2.54±1.53)接近正常。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眼AC/A比率低,与调节有关;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视眼AC/A比率高,与调节无关。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及与临床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评估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以及探讨角膜屈光力改变和屈光度矫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眼47例91眼,应用Orbscan系统进行术前、术后3月的角膜形态观察,分析角膜屈光力改变与眼球总体屈光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眼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8.49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5 D±0.23 D。术后3月平均矫正屈光度为6.62 D±2.21 D,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3.02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9 D±0.24 D,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 mm区与3 mm区的角膜屈光力差值明显比术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角膜总屈光力改变平均值为5.87 D±1.21 D,与术后眼总体屈光力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7 1,P<0.01)。结论Orbscan能全面评估角膜屈光手术后三维形态的改变,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儿童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60例正常儿童及115例矫正视力正常的屈光不正患儿进行立体视阈值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远视眼立体视阈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近视眼组(P<0.005),且随屈光度增高而增高,随发生年龄增高而降低,近视眼组与正常组之间无差异(P>0.05)。近视眼之间戴眼镜前后立体视阈值无显著性,而远视眼戴镜后立体视阈值明显下降(P<0.005)。结论屈光不正对立体视功能影响是由于视力下降引起。提示及早发现屈光不正,及时预防、矫正屈光不正性弱视,对保证立体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10岁屈光不正儿童复方托品酰胺与阿托品电脑验光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对诊断为屈光不正的6~10岁患儿92人(184眼),先后分别给予复方托品酰胺验光和阿托品验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对既往持续戴镜的不伴内斜的远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97.22%;对未曾戴镜的远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10%.(2)对既往持续戴镜的近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100%;未戴镜的近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61.76%.结论对既往持续戴镜的不伴内斜的屈光不正儿童,复方托品酰胺验光可以代替阿托品验光.  相似文献   

6.
软性角膜接触镜验配:验光与戴片验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戴片验光在高度屈光不正或中、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患者软性角膜接触镜(SCL) 验配中的意义。方法 比较高度近视或远视( > 600DS,散光≤075 DC) 或中、高度散光( ≥100 DC) 的屈光不正患者根据验光与戴片验光所得SCL 处方的差异。结果 根据验光结果换算所得SCL 处方与戴片验光相比光度( 包括散光片的等量球镜光度) 差别≤050 D 的占8174 % ,散光片旋转≤10°的占8590 % .结论 对于有高度屈光不正或中、高度散光患者验配SCL,根据验光结果换算SCL处方,成功率约为80 % ,戴片验光可大大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应用半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矫正散光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选择角膜散光较大的屈光不正与无晶体眼和圆锥角膜患者共76例124眼配戴RGP角膜接触镜。矫正复性近视散光48例(90眼),RGP镜片平均屈光度-887D±-426D;矫正无晶体眼18例(18眼),平均屈光度+1135D±+244D;矫正复性远视散光5例(8眼),平均屈光度+668±+214D。矫正圆锥角膜屈光异常5例(8眼),平均屈光度为-615D±-377D。矫正视力RGP镜片优于框架球柱面联合镜片者50眼(403%),两者视力相等者71眼(573%),矫正视力低于框架者3只眼(24%)。矫正视力10以上者60眼(484%),平均矫正视力086±03。配适良好,合并症轻而少。RGP的应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配戴软性及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形态及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屈光不正患者60例(120眼),分别予以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contactlens,SCL)及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CL),其中SCL组30例(60眼),RGPCL组30例(60眼),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a、2a角膜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戴镜前RGPCL组角膜上下表面屈光力差值为(0.98±0.49)D,戴镜后1a为(0.66±0.43)D,戴镜后2a为(0.59±0.37)D,均较戴镜前减小(P<0.05);戴镜后1a、2a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均较戴镜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L组戴镜后1a、2a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I-S值、前后表面Diff值、前房深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中央角膜厚度为(549±26)μm,戴镜后1a为(527±29)μ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2a为(509±31)μ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配戴RGPCL对角膜代谢和功能影响不明显,且能够提供更好的光学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光不正与立体视觉尹苏建报告126例屈光不正患者的立体视觉检查结果如下。临床资料屈光不正患者126例,男57例,女69例,年龄12~58岁。眼部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及斜视。双眼矫正视力≥1.0,其中近视眼98例(-0.75D~-11.00D);远视眼...  相似文献   

10.
儿童弱视黄斑阈值和瞳孔传入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macularlightsensitivity,MLS)和相对性传入性瞳孔缺陷(relativeaferentpupilarydefect,RAPD)。方法应用静态视野技术和光摆实验对正常组、屈光参差性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学龄儿童进行检查。结果弱视眼MLS降低(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MLS也较正常组低(0.01<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中,RAPD阳性者占34.29%。结论弱视存在X通道功能缺陷。单眼弱视与双眼弱视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LS对估计预后有帮助。RAPD阳性,支持弱视的周边发生学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处于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1.
立体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24例矫正视力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测量立体视锐度阈值(简称体视阈值),其中近视100人(-0.75~-13.00D),远视24人(+0.87~+5.00D),二者平均体视阈值:裸眼分别为97.73"和21.37";戴镜分别为8.25"和9.74"。二者的裸眼体视阈值均较正常人(5.15")者高(P〈0.01);戴镜后视力正常,二者的体视阈值仍较正常人者高(P〈0.01)。裸眼体视阈值较戴镜者高…  相似文献   

12.
眼球径线CT测定与屈光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CT法测定了131例(255只眼)的眼球径二维参数(均值±标准差)。前后径:远视眼23.63±0.92mm,正视眼24.62±0.38mm,近视眼26.68±0.75mm。横径:远视眼24.61±0.53mm,正视眼24.91±0.37mm,近视眼25.12±0.73mm。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近视眼球径长随屈光度增加而增加。屈光不正主要为轴性,但屈光状态及屈光程度并非仅由前后径长决定。我们提出前后径与横径比值概念,即远规眼比值小于1(横椭圆形眼),近视眼大于1(长椭圆形眼),正视眼基本为1(球形眼)。人眼屈光不正性质是由眼球前后径与横径比值所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青光眼眼压与其解剖因素之间关系。方法选择60例(105眼)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在基础麻醉下用Schitz眼压计测量眼压,直尺、圆规测量角膜横径,直接眼底镜检查视盘C/D值,CTS-5型超声波诊断仪测量眼轴,Koeppe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05%托品酰胺散瞳后检影。结果94眼眼压平均为529±126kPa,105眼角膜横径平均为1390±123mm,65眼视盘C/D值平均为068±024,77眼眼轴长平均为2414±324mm31眼进行了散瞳检影,其中21眼近视者屈光度平均为-370±229DS,8眼远视者屈光度平均为+201±165DS,余2眼为混合散光。结论先天性青光眼眼压与其解剖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眼压越高,角膜直径越大,C/D值越大,眼轴越长。屈光状态以近视眼为主,揭示先天性青光眼不但高眼压可导致视功能损害,其引起的解剖结构改变所致的屈光状态异常,可引起视力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4.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调节外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5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31例具有同样屈光不正但不伴有内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AC/A比率、融合功能、立体视觉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斜视组的AC/A比率正常,融合功能下降,尤以融合性分开功能下降明显;不伴有斜视组的AC/CA比率低,融合功能正常。两组患者均有立体视功能降低,我们认为,单纯由远视性屈光不正引起过量的调节并非一定形成内斜视,而AC/A比率的高低和融合性分开功能正常与否是决定远视性屈  相似文献   

15.
近视眼戴镜对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戴镜情况对中度近视学生远、近水平隐斜的影响。方法:应用焦度计测量68名中度近视(-3.12~-5.87D)大学生的现戴眼镜度数,采用主观验光法测量应戴镜屈光度数。另选择16名正视(+0.50~-0.50D)大学生作为对照组。然后根据双眼平均等效屈光度的不同,镜片屈光度是否合适,以及戴镜状况分为:(1)正视组;(2)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3)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4)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5)戴镜不合适间断戴镜组。对上述84名大学生采用综合验光仪分别进行眼屈光检查、远近水平隐斜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远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0.31△,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0.35△,-2.16△,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1.72△,-0.98△。近水平隐斜均值:正视组为-4.46△,戴镜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2.80△,-0.48△,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间断戴镜组分别为-3.15△,-1.00△。戴镜合适持续戴镜组的远水平隐斜显著大于戴镜合适间断戴镜组和戴镜不合适持续戴镜组(P<0.05),但与正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近视间断戴镜组近水平隐斜显著高于正视组和近视持续戴镜组(P<0.05)。结论:中度近视眼配戴合适眼镜并持续戴镜后,其远、近水平隐斜等调节和辐辏参数渐趋正常,有利于恢复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的立体视功能和近视矫正前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50例正常青少年及90例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初诊及截矫正眼镜后立体视阈值测定。结论 初诊立体视功能≤60S者为35人(38%),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立体视阈值≤60S者79人(87.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果 近视可影响立体视阈值,除因远视力减退外,还与调节、辐辏等因素有关。建议近视虱应及时矫正或中高度近视应该经常配戴矫正眼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记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前房容积(anteriorchambervolume,ACV)、前房深度(anteriorchamberdepth,ACD)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探讨它们的变化和屈光漂移的关系。方法 在术前,术后第1天、1周、2周、1个月,使用Pentacam系统测量40例(40眼)白内障患者的ACV、ACD等,同时使用自动验光仪记录它们的角膜地形图及屈光状态。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验光显示患者白内障术后2周屈光度为(-1.13±1.00)D、术后1个月为(-1.34±1.20)D、术后3个月为(-1.23±1.10)D,近视度均比术后第1天显著增加(均为P<0.05)。Pentacam系统检查显示,白内障术后2周患者ACD为(3.12±0.23)mm、ACV为(131.00±45.57)mm3,术后1个月ACD为(2.37±0.22)mm、ACV为(129.00±41.33)mm3,术后3个月ACD为(2.70±0.33)mm、ACV为(131.00±43.27)mm3,均比术后第1天显著减少(均为P<0.05)。患者术后屈光度变化和ACD变化呈正相关(r1周=0.76,r2周=0.78,r1个月=0.79,r3个月=0.75,均为P<0.05)。但是,患者术后屈光度变化、ACD变化和术前ACD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0.42、-0.56,均为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存在屈光飘移的可能,影响术后视功能。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的屈光飘移与ACD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38例(40只眼)复发性色素膜炎患者,结果痊愈者26.3%,显著进步50.0%,进步18.4%,无变化5.3%,总有效率94.7%。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用药前与用药后2~3周分别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用药前患者CD4、CD8、CD4/CD8比值与用药后2~3周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基本恢复正常,且有效地控制了此病再发,其中10例2年无复发,19例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9.
同种异体结膜移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结膜移植术后红细胞的免疫学机理, 进一步丰富结膜移植排斥反应理论。方法: 对 12 只青紫兰兔进行交互同种异体结膜移植, 于术前、术后1、2、3、4、5、6 周检测外周血红细胞 C3 b 受体花环率 ( R B C— C3 b R 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 R B C— I C R), 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花环率 ( R B C— T C R), 对所得数据, 以术前数据组为对照组, 进行均数的t 检验。结果: R B C— C3 b R R于术后第二周开始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05), 到第三周达最高峰 ( P< 0001), 然后缓慢降低, 持续到第五周 ( P< 005)。 R B C— I C R于术后第三周开始降低 ( P< 005), 持续到第四周 ( P< 0001), 第五周始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 005)。 R B C— T C R 于术后第一周开始升高 ( P< 001), 第三周达高峰 ( P< 005), 持续到第四周 ( P<005)。结论: 在移植早期 (术后 4 周内), 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有促排斥作用。红细胞对移植术后机体产生的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起重要作用, 移植术第四周后, 机体自身表  相似文献   

20.
18岁以下患者屈光不正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岁以下屈光不正患者2026例4032只眼行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结果为近视眼多于远视眼,单纯近视多于复性近视激光,复性远视散光多于单纯远视,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均较其他类型少见。对屈光不正类型与性别、年龄与屈光不正度数及屈光不正类型及弱视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