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容 《福建医药杂志》2009,31(2):150-15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面肌痉挛为面神经出脑干后受责任血管(即压迫面神经致临床症状的血管)长期慢性压迫刺激,面神经过度兴奋所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手术治疗原发性HFS的首选方案,有效率为87.5%~99.3%^[1]。同时,手术减少了损伤,不切断神经,保留了神经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现将我院自2007年2月-2008年6月对1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行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在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下行MVD手术治疗35例HFS,将其设为治疗组.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未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MVD手术治疗36例HFS,将其设为对照组.2组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病患侧别,既往接受药物治疗的比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研究组术中AMR波消失30例,AMR波未消失5例.术后2周治疗组治疗有效率稍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11.4%),低于对照组13例(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S患者行MVD术中,根据AMR监测结果,有助于判断责任血管,保护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肌电图对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安慧琴  安英杰 《河北医药》2007,29(9):927-929
目的 分析肌电图对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r,MVD)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疗效评价.方法 用MVD手术治疗HFS患者133例,对术前及术后肌电图(elctromyogaphy,EMG)进行比较,并对年龄、性别、病因等相关因素对MVD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1)病因:血管因素95例,治愈率80%;蛛网膜粘连16例,治愈率68.8%,蛛网膜囊肿6例,治愈率66.7%;胆脂瘤7例,治愈率85.7%;肿瘤7例,治愈率28.6%;继发于Bell面瘫后2例,治愈率为0(P<0.05).(2)性别:MVD133例患者中,男62例,治愈率72.4%,女71例,治愈率71.8%(P>0.05).(3)年龄:患者年龄19~69 岁,分6个年龄段,治愈率分别为100%、83.3%、73.7%、71.4%、72.7%、87.5%(P>0.05).(4)肌电图:MVD组患者术后肌电图呈完全电静息状态或群放电位减少50%或50%以上122例(84.2%),其中93例(83.04%)远期效果显著或良好,术后肌电图变化与疗效之间呈正的直线相关(P<0.05).结论 (1)血管因素是HFS的主要病因.(2)病因是影响MVD预后的因素,年龄性别对MVD的预后无影响.(3)肌电图的变化情况对判断HFS临床及愈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CPA)面神经微血管束的显微解剖,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资料.方法 显微解剖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男性6例,女性4例),模拟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操作过程,对CPA区面神经及其毗邻神经血管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回顾性分析400例面神经MVD手术资料.研究面神经微血管束的组成与变异,并将解剖标本与手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尸头解剖:面神经桥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发生压迫或接触9侧( 9/20),其中:小脑前下动脉(AICA)5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侧,椎动脉1侧,多支血管1侧;手术资料:半侧面肌痉挛(HFS)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脑延髓沟,其中AICA 265例(66.25%);PICA 69例(17.25%);椎-基底动脉11例(2.75%);多支血管45例(11.25%).结论 对桥小脑角区面神经微血管束,尤其是桥脑延髓沟段显微解剖结构的深入认识,是术中进行充分探查并明确责任血管,保证面神经MV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路径微血管减压术(MVD)在面肌痉挛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MVD组34例和全程MVD组3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干预成功率;并于手术前后检测神经电生理指标,监测手术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年)统计远期复发率。结果:全程MVD组患者近期临床干预成功率为97.06%,高于常规MVD组的82.35(P <0.05)。术后,全程MVD组面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常规MVD组(P <0.05),面神经F波时限、面神经CMAP波幅均小于常规MVD组(P <0.05)。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上,常规MVD组和全程MVD组依次为11.76%、14.71%,两组比较,P> 0.05。在远期随访中,常规MVD组复发率为6.67%,全程MVD组为0,两组比较,P> 0.05。结论:相较于常规MVD术,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全程MVD治疗面肌痉挛能更全面的解除面神经根压迫,抑制面神经异常兴奋,近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1966年Jannetta提出,面神经出桥脑根处(root exit zone,REZ)被走行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结合多平面重建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94例,均行三叉神微血管加压术(MVD)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予以3D-TOF-MRA检查结合多平面重建,将其检查结果与MVD术中对神经血管压迫(NVC)的检查结果对比,并分析3D-TOF-MRA术前显示三叉神经责任血管性质与MVD术中判定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D-TOF-MRA术前结合多平面重建对神经血管压迫的检查结果与MVD术中判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TOF-MRA术前显示三叉神经责任血管性质与MVD术中判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93).结论 3D-TOF-MRA结合多平面重建能清晰显示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性质和神经血管压迫征象,能为临床制定MVD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如何提高MVD在临床治疗方面的效果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6~2011-06 124例面肌痉挛(HFS)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24例患者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8.5%(85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占18.6%(23例),椎动脉(VA)占9.6%(12例),复合型压迫占3.3%(4例)。83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即停止,延迟治愈43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特别是神经血管压迫征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MVD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势。术者熟练操作技术和对术中蛛网膜的剥离、颅脑神经根部的暴露程度、压迫血管的鉴别及放置减压材料的大小和角度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原发性食管癌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术后1、2、5年生存率。结果食管癌VEGF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9.0%,微血管密度(MVD值)26.69±21.68,术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69.0%、50.0%、16.0%。VEGF表达阴性、阳性者间比较,MVD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穴P<0.05雪。结论食管癌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血管新生强度、外科治疗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周强  夏锡伟  张一  王强  陆军松  邵华明  唐科  周鹏  杨伊林 《江苏医药》2012,38(18):2190-219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2年2月采用MVD治疗3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中发现有血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其中16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小脑后下动脉,2例椎动脉,8例复合压迫,2例静脉,1例无名小动脉。随访2-47个月,31例(86.1%)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1年、2年复发),2例(5.6%)部分缓解,3例(8.3%)无效。结论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安全有效,良好的术中显露、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有效减压、精细轻柔的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曹崇威  王松涛  李志鹏  胡锦渠  欧绍武 《江苏医药》2021,47(11):1144-1147,封3
目的 观察多模态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中的应用.方法 179例HFS患者行MVD治疗;其中,98例采用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多模态组),81例采用常规显微镜技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多模态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9% vs.87.7%)(P<0.05).多模态组8例出现并发症,包括面听神经功能障碍5例、顽固性眩晕1例、脑脊液漏1例和颅内感染1例.对照组1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面听神经功能障碍11例,颅内感染1例,小脑出血1例.多模态组术后面听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低(5.1%vs.13.6%)(P<0.05).结论 多模态技术可提高MVD治疗HFS的疗效,减少面听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管生长抑制素(AS)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殖症组,子宫内膜癌组各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子宫内膜组织中AS及MVD的表达结果。结果 (1)子宫内膜癌组与增生期子宫内膜组、子宫内膜增殖症组间MVD、AS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抑素与MVD的表达有相关性(rs=0.706,P0.05)。结论 AS和MVD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考虑将它们看做子宫内膜癌的潜在侵袭性方面的肿瘤标志物,作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3.
结肠癌VEGF、bF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 0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及石蜡包埋标本中VEGF、bFGF的表达 ,并以抗CD34单克隆抗体原显示血管内皮细胞 ,根据CD34表达阳性的血管内皮计数判定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在 70 2 % (2 9/40 )的结肠癌组织表达 ,bFGF在 6 0 5 % (2 6 /40 )肠癌组织中表达。VEGF阳性的结肠癌组织MVD为 38 2± 1 4 /高倍视野。VEGF阴性组织中MVO为 2 2 1± 2 2 /高倍视野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FGF阳性肠癌组织MVD为 34 1± 1 4 /高倍视野 ,bFGF阴性肠癌组织为 30 8± 2 6 /高倍视野 ,两者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结肠癌组织VEGF、bFGF与MVD形成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受体KDR和大肠癌间质新生血管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监测86例大肠癌组织VEGF及KDR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鄄crovesseldensity,MVD),分析VEGF、KDR和MVD及其与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及KDR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VEGF、KDR表达和MVD与大肠癌Dukes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密切相关。结论KDR及VEGF与大肠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大肠癌的复发和转移有促进作用。KDR、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何常  薄丽  钟愉  肖子文 《贵州医药》2004,28(3):220-221,F002
目的探讨 34例上皮性卵巢癌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 34例上皮性卵巢癌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 (MVD)进行检测。结果上皮性卵巢癌内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 76 .5 % (2 6 /34) ,VEGF的表达及MVD均与患者网膜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 ,FIGO分期中Ⅰ、Ⅱ期患者的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显著低于Ⅲ、Ⅳ期患者 (P <0 .0 5 ) ,VEGF的表达及MVD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P >0 .0 5 )。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关系 (r=0 .70l,P <0 .0 1)。结论上皮性卵巢癌内VEGF的表达及MVD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姜黄素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局部血管形成的影响和抗血管形成作用。方法:制作Wistar大鼠EMs动物模型,4周后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及姜黄素高剂量组5组,持续用药28d,SP免疫组化法测定在位内膜和异位组织灶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测定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量的表达。结果:姜黄素治疗模型大鼠EMs,4周后异位组织中MVD和VEGF蛋白量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位内膜中MVD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姜黄素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EMs异位组织的增生。结论:姜黄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中MVD的表达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姜黄素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形成治疗的新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面肌痉挛患者115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时利用监测面神经侧方扩散反应(LSR)法展开术中监测;对34例单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减压后LSR未消失患者进行面神经远端探查,发现其中17例患者有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现象,给予充分减压后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4例LSR完全消失,其他3例患者LSR并未消失;手术治疗效果为12例患者均于手术结束时抽动完全消失,其他5例患者出院时面部仍有抽动,经8~12个月随访面部抽动均完全消失。术后并发症为听力下降2例,颅内感染2例,经处理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按照LSR监测结果为存在远端血管压迫的患者展开减压治疗,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B)中微血管密度 (MVD)与肿瘤分期、分级及淋巴结状态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 3 5例TCCB中的内皮细胞进行染色 ,用MVD表示血管形成的程度。结果 TCCB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病人的MVD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P <0 .0 1)。MVD与肿瘤分期、分级间有显著相关性。高分化癌、中分化癌的MVD明显低于低分化癌 (P <0 .0 1) ,肿瘤组织浸润至膀胱壁外 (T3b +4)病人其MVD高于局限于膀胱壁内 (Ta+1+2 +3a)者 (P <0 .0 5 )。结论 肿瘤血管形成在TCCB的生长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MVD是衡量肿瘤血管形成程度的定量指标 ,是传统预后参数基础上能反映TCCB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微血管密度(MVD)和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6例乳腺癌、1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受体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1)癌组织VEGF和Flk-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2%和61.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2)乳腺癌MVD均值为(30.49±16.51)个/200倍视野,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3)乳腺癌MVD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淋巴转移及复发转移有关(P<0.0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受体的表达与腋淋巴转移及复发转移有关(P<0.05);(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受体阳性组MVD均值(54.93±13.86)高于阴性组(41.28±11.69),其表达与MVD有关(P<0.01)。结论乳腺癌的VEGF和Flk-1表达阳性率与MVD大于良性乳腺疾病。VEGF和Flk-1与MVD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均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VEGF和Flk-1不是影响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不同病因面肌痉挛行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一侧面部不自主地阵发性抽搐,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常从眼轮匝肌抽搐起病,向鼻周、口周肌肉和颈阔肌发展,发作时眼裂不能开大,面部紧缩,口角上提而出现一种怪异面相,使患者长期处于难以言状的精神痛苦之中[1].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观察经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HFS患者133例,并对影响MVD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