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降糖调脂灵保护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内脂素的关系。方法 1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喂以标准饲料不做处理;50只健康♂大鼠通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随机选取30只成模大鼠分为3组:糖尿病模型组(n=10,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二甲双胍组(n=10,灌胃,二甲双胍200 mg·kg 1·d 1)、降糖调脂灵组(n=10,灌胃,降糖调脂灵浓缩液5 mL·kg 1·d 1),继续喂以高糖高脂饲料。12周后取血测血糖、血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血清内脂素表达水平;光镜观察主动脉壁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主动脉超微结构改变。结果降糖调脂灵组血糖、血脂、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含量降低,内脂素表达减少,主动脉内皮细胞损坏减轻。结论降糖调脂灵保护T2DM大血管病变,可能与抑制内脂素表达,降低血糖、血脂,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方法:测定66例DR患者、30例无DR糖尿病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并观察应用奎那普利治疗后DR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AngⅡ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清Visfatin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较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明显升高(P<0.01)。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较BDR组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水平BDR组较NDR组明显升高(P<0.01),PDR组较BDR组明显升高(P<0.0)。DR患者血清Visfatin与血浆Ang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98,P<0.01)。应用奎那普利治疗后患者血清Visfatin、血浆Ang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清Visfatin水平升高在DR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患者血清Visfatin水平。  相似文献   

3.
杨立  王惠  常翔  张洪 《江苏医药》2012,38(15):1830-183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及其中医证型与内脂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脾气虚组65例,肾阴虚组55例)与50例非糖尿病老年人(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分析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腰臀比(WHR)、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内脂素的关系。结果脾气虚组和肾阴虚组的内脂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脾气虚组内脂素水平高于肾阴虚组(P<0.01)。偏相关性分析显示,内脂素与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结论内脂素在老年2型糖尿病脾气虚证患者中高表达,内脂素的表达升高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刘蓉 《淮海医药》2013,(6):480-48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69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无动脉硬化斑块组(A组)20例、动脉硬化斑块组49例,后者再根据是否伴急性脑梗死分为不伴急性脑梗死组(B组)30例和伴急性脑梗死组(C组)19例,比较各组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 B组、C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均高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内脂素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表明,活性维生素D对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是维持正常胰岛素分泌和糖耐量所必需的物质,且可缓解炎性反应,减少动脉内皮损伤,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现将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表明,活性维生素D对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是维持正常胰岛素分泌和糖耐量所必需的物质,且可缓解炎性反应,减少动脉内皮损伤,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现将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T2DM)及其大血管病变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可溶性P-selectin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免联吸附法检测2型糖尿病16例无血管病变(单纯糖尿病组),25例合并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组)sP-seleetin的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大血管病变组、单纯糖尿病组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1),大血管病变组比单纯糖尿病组明显增高(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ox-LDL、HbAlc、BMI是影响sP-selectin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sP-selectin可作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温彩珍  成兴波 《江苏医药》2008,34(3):293-294
目的 探讨人血浆内脂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浆内脂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及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内脂素水平分别与BMI、WHR、Fins呈正相关(r=0.556, P<0.01; r=0.692, P<0.01; r=0.379, 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WHR、FPG、 HbA1C、总胆固醇(TC)和BMI分别是影响血浆内脂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升高,并与肥胖相关,提示内脂素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与肥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张燕  周雪芬  林阜远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87-1489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不同阶段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10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54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5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54例),均检测血浆脂联素(APN)、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等.结果 大血管病变组、无大血管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APN水平分别为(4.1±2.1 )mg/L、(6.7±2.8)mg/L和(12.1±1.4) mg/L.大血管病变组和无大血管病变组血浆APN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大血管病变组血浆APN水平也明显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1).结论 APN水平可作为预测T2DM发生并发症的重要指标;低APN血症在T2DM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脂含量及分布与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的119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腹内脂肪面积(VFA)、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血清内脂素(visfatin)、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FINS)和相关的临床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腰臀比(WHR)。根据VFA的四分位数法分为A、B、C和D组。比较4组间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并对VFA与内脂素、FFA等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和D组的内脂素、FFA、FINS水平显著高于A和B组,随着VFA增加,内脂素水平也显著增加。内脂素与BMI、WHR、FFA、HOMA-IR、FINS、TG、VFA、SFA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分别为0.426、0.501、0.704、0.477、0.465、0.211、0.508、0.185,P〈0.05),在校正SFA、BMI、WHR、FFA、HOMA-IR、FINS、TG的影响后,偏相关系数(r')为0.291(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以内脂素为因变量,以BMI、WHR、FFA、HOMA-IR、FINS、TG、VFA、SFA为自变量,显示VFA、FFA、WHR是内脂素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含量和分布影响血清内脂素水平,内脂素与VFA呈显著正相关(r=0.508,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8号外显子3’-末端(3’.UTR)45bp插Ⅳ缺失多态性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182例糖尿病患者中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80例(A组)、无大血管病变患者102例(B组),检测两组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ucP-2基因进行扩增,记录各组uCP-2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UCP.2基因3’-UTR45bp插入/缺失多态性在A组和B组中基因型分布分别为(II:6.25%、ID:18.75%、DD:75.00%)和(II:9.80%、ID:23.53%、DD:66.6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I:15.63%、D:84.37%)和(I:21.57%、D:78.43%),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CP-2基因8号外显子3’-末端(3’-UTR)45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我院初次诊断的T2DM患者共9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进行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早晚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500 mg,治疗过程中不用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加用罗格列酮4 mg/d.两组疗程均为1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脂联素和内脂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7.8±3.2) mg/L vs.(3.2±1.3)mg/L],内脂素水平明显升高[(85.6±18.5)μg/Lvs.(127.8±20.1)μg/L](P<0.01).罗格列酮能明显降低T2DM患者FBG、PBG、HbA1C、FINS水平,改善HOMA-IR (P<0.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增高[(3.2±0.9)mg/L vs.(7.7±2.1)mg/L],内脂素水平明显降低[(125.3±18.8)μg/L vs.(79.3±16.4)μg/L (P<0.01)].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与BMI、FPG、HOMA-IR和内脂素呈负相关(P<0.01);内脂素水平与BMI、FPG和HOMA-IR呈正相关(P<0.01).结论 罗格列酮可通过调控脂联素和内脂素水平,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性,达到纠正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全血黏度、无痛行走距离、最大行走距离、下肢疼痛积分、踝肱指数( ABI )、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TG、TC、hs-CRP水平和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G、TC、hs-CRP水平和全血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最大行走距离、下肢疼痛积分及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无痛行走距离和最大行走距离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BI 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下肢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者疼痛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和并发血管病变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探讨hsCRP对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12年2月至6月连续收集3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收集对象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糖尿病病程等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检测hsCR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病程较长(t=2.69,P<0.01)、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高(t=2.59,2.60,P均<0.01)、hsCRP水平较高(t=2.7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平衡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后,hsCRP仍为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OR=1.65,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时血清hsCRP表达水平高,高水平hsCRP是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2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骨质疏松的指标变化观察。方法将60例T2DM患者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A组)27例和非骨质疏松组(B组)33例,并与正常健康人15例(正常组)作对照。3组均行常规治疗,在治疗第1、2、6周检测骨密度(BMD)及血清骨钙素(BGP)、空腹胰岛素(FINS)变化情况。结果 A、B组第1、2周BGP、BMD及FIN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A组治疗后第6周BGP和BMD水平高于治疗后第1、2周,且第2周高于第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第1周BGP和BMD水平低于B组(P<0.05)。A、B组治疗后6周FINS水平高于治疗后第1、2周,且第2周高于第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BMD、BGP及FINS水平变化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密切监测其变化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芬 《安徽医药》2021,25(3):508-5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代谢综合征和慢性肾脏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纳入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的2129例2型糖尿病病人,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和未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析合并和未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探讨代谢综合征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和尿酸的水平高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病人(P<0.05).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病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于未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病人(16.05%比4.88%,χ2=46.523,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女性、高血肌酐、代谢综合征是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 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代谢综合征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可增加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糖尿病肾病(DN)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4例T2DM患者其中46例并DN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DN组的年龄、病程、平均血压(MA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胰岛素(Ins)、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及血液粘度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年龄和病程、高血压、高TC、高TG、低HDL-C、高LDL-C、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血液粘度是T2DM患者并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水平在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时的浓度变化。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32例)和糖尿病合并肾病组(31例),而以正常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组(31例),测定各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C反应蛋白(CRP),将组间的C反应蛋白(CRP)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并发肾病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糖尿病并发肾病组与糖尿病组相比亦明显升高(P<0.01)。结论CRP与糖尿病及其血管慢性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爱琴  何泱  汤正义  王卫庆  宁光 《安徽医药》2018,22(6):1031-103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异常与相应临床表现特点、主要危险因素,探讨临床观察和预防肾功能异常的关键点.方法 连续收集非急性并发症入院血清肌酐正常的T2DM患者381例,利用99mTc标记的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肾动脉显像检测GFR,根据检测值范围分为:GFR≥90 mL·min-1为正常组,GFR≥60~90 mL·min-1为轻度异常组,GFR≥30~60 mL·min-1为中度异常组,对各组进行病史分析、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等,了解各组的临床指标特点与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在入选的血清肌酐正常的T2DM患者中,GFR正常的占48.0%、轻度异常占40.8%、中度异常占11.2%;应用有序logistic(Ordinal)等级回归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尿 α1微球蛋白、尿肌酐、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是显著影响GFR的因素(β值分别为0.076、0.048、0.023、0.051、0.454、-0.072、0.324、-0.911,均P<0.05),校正影响因素发现GFR主要与HbA1c、血肌酐、尿蛋白有关.结论 血清肌酐正常的T2DM患者的GFR降低影响因素主要与高血糖有关,预防肾脏病变主要还是控制血糖,同时也要防止尿蛋白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以“sitagliptin”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Library,以“西格列汀”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库,收集以糖化血红蛋白〈7%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研究终点的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资料并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口)。结果共25个RCT入选。Meta分析显示,西格列汀糖化血红蛋白〈7%达标率优于安慰剂(OR=3.02,95%C/为2.48~3.67,P=0.00),逊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OR=0.60,95%C/为0.41~0.88,P=0.01),类似于二甲双胍(OR=0.78,95%C/为0.51~1.19,P=0.25)、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OR=0.53,95%C/为0.15-1.92,P=0.34)和磺酰脲类药物(OR=0.93,95%CI为0.58—1.48,P=0.76);不良反应发生率类似于安慰剂(OR=1.11,95%C/为0.89~1.39,P=0.33),低于二甲双胍(OR=0.42,95%C/为0.32~0.55,P=0.00)、噻唑烷二酮类药物(OR=0.65,95%C/为0.45~0.94,P=0.02)、GLP一1受体激动剂(OR=0.45,95%凹为0.24—0.83,P=0.01)、磺酰脲类药物(OR=0.38,95%CI为0.32—0.47,P=0.00)。结论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降糖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