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最早作为一种镇静剂用于早孕反应,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各种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目前,沙利度胺在临床治疗肿瘤、各种皮肤病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沙利度胺的药物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和毒副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来那度胺是第二代免疫调节药,是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和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是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首选药物。目前,多项关于来那度胺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中临床应用的国际大型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本文就来那度胺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中应用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利度胺作为一种镇静剂于1956年上市,但是由于其致畸的副作用而很快被禁用。然而沙利度胺对麻风结节性红斑患者肯定的疗效,也使得其重新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审查并应用于临床。目前已证实沙利度胺对其他一些皮肤疾病也有着确切的治疗效果,如阿弗他口炎、白塞综合征、红斑狼疮、结节性痒疹、光化性痒疹等等。其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周围神经炎和致畸作用。本文综述沙利度胺的历史、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副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由于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及脂质体阿霉素的应用,复发性与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这对MM患者的整体存活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有助于获得以前用标准化疗法所不能取得的缓解率和缓解持续时间.本篇综述重点总结了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等药物在复发与难治性MM治疗中的作用,并对MM的治疗情况进...  相似文献   

5.
沙利度胺治疗克罗恩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对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邵阳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份住院的46例轻中度克罗恩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服用沙利度胺100mg/d,对照组23例,服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4g/d,疗程8周,比较沙利度胺与SASP的疗效。【结果】采用沙利度胺治疗的临床缓解率26.08%(6/23),有效率65.22%(15/23),总有效率91.3%;对照组临床缓解率为21.74%(5/23),有效率56.52%(13/23),总有效率为78.26%。沙利度胺的总体疗效高于SASP,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沙利度胺对轻中度克罗恩病有效,其疗效优于传统的SASP,可望成为一种治疗克罗恩病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不同方案沙利度胺(thalidomi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沙利度胺一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最佳方案,并分析临床疗效与血清TNF-α水平的关系。分别应用高剂量沙利度胺(HD—T)、沙利度胺+VAD化疗(T—VAD)、沙利度胺+MP化疗(T—MP)、沙利度胺+地塞米松(TD)及低剂量沙利度胺(LD—T)等方案治疗85例多发性骨髓瘤,以常规VAD化疗组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沙利度胺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15例有效,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HD—T、T—VAD、T—MP、TD、LD-T5个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0%、80.0%、71.4%、33.3%、27.3%,其中T-VAD、T-MP组治疗有效率较其他组及常规VAD化疗组显著增高(P〈0.05)。显著不良反应(外周神经病变、乏力、腹胀、便秘、皮疹、水肿、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5个组的发生率为75.0%、30.0%、28.6%、14.3%、9.1%。没有出现Ⅳ级毒性,没有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治疗相关死亡率为0%。同时发现,沙利度胺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分别是(44.7±5.7)pg/ml和(46.3±5.7)pg/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组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27.3±6.4)pg/ml,较治疗前(49.2±7.3)pg/ml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化疗比较,沙利度胺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药物,其联合化疗(T—VAD,T—MP)效率高,副作用小,可认为是优选方案。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是判断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指标之一,它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106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英夫利西组(53例,英夫利西)和沙利度胺+英夫利西组(53例,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后,沙利度胺+英夫利西组的IFN-γ、TNF-ɑ、IL-8、CRP、VEGF水平、CDAI评分、ESR、CD4^+、CD3^+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英夫利西组,CD8^+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英夫利西组(P<0.05)。结论克罗恩病患者应用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甲氨喋呤、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30例患者分为沙利度胺联合甲氨喋呤、羟氯喹组(A组)与甲氨喋呤、羟氯喹组(B组),评价两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耐受良好,临床指标改善,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较B组明显降低(P〈0.05)。血、尿常规,肝肾功及眼科检查两组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甲氨喋呤、羟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合理地治疗MM是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的关键.靶位治疗是针对骨髓微环境中MM细胞生长和生存的治疗,新的靶位治疗药物(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砷剂等)联合传统的方法治疗MM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当前治疗MM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合理地治疗MM是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的关键。靶位治疗是针对骨髓微环境中MM细胞生长和生存的治疗,新的靶位治疗药物(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砷剂等)联合传统的方法治疗MM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当前治疗MM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始门诊及住院的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并处于活动期的患者7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给予传统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强的松,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沙利度胺,起始量每次100mg,1次/晚×1周,后150~200mg/次,1次/晚,疗程半年。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活动性指数、功能性指数、晨僵时间、全身和脊柱痛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扩胸度、指地距、枕壁距、Schober试验、15m步行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等,以及用药安全情况。结果:治疗组除2例出现不良反应未坚持治疗外,余37例病人治疗半年后,多个主要观察指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脊柱痛、晨僵时间均有明显的改善与好转,且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2%。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嗜睡、口干和便秘。结论:对于患有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在传统治疗药物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常规化疗联合低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常规化疗组(n=50,常规化疗)、沙利度胺组(n=50,常规化疗联合低剂量沙利度胺)。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沙利度胺组的骨髓细胞计数、M蛋白水平低于常规化疗组,血红蛋白、IL-35水平均高于常规化疗组(P<0.05)。沙利度胺组的总缓解率高于常规化疗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沙利度胺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长于常规化疗组(P<0.05)。结论常规化疗联合低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较常规化疗显著,能更有效地提升患者的IL-35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与单用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5例初治MM病人在采用VAD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将沙利度胺从小剂量(100mg/d)开始口服,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剂量,一般不超过300mg/d。30例MM病人采用VAD方案治疗。结果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组的有效率优于单用VAD方案组(uc=3.19,P〈0.05),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组的不良反应有神经毒性、嗜睡、便秘、脱发及感染。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初治性MM疗效显著优于VAD方案,缓解率高,是治疗初治性MM效果较好而又安全的方案,应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雷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KM3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雷利度胺对KM3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不同浓度(0 nmol/L、40 nmol/L、80 nmol/L、100 nmol/L、200nmol/L)的雷利度胺分别作用于KM3细胞24 h后,KM3细胞的存活百分比逐渐减少,分别为100.0%±2.5%,87.2%±1.2%,72.1%±2.4%,61.8%±1.8%,50.1%±0.9%;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分别为8.5%±0.8%、11.7%±1.4%、24.7%±1.8%、31.2%±2.3%、35.1%±1.4%。结论雷利度胺抑制KM3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而且不同浓度的雷利度胺对KM3细胞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5例,经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5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4.3%,临床收益率为94.3%。出现不同程度胃肠道、血液系统及皮肤不良反应。35例患者中,生活质量改善19例(54.3%);睡眠大致正常20例(57.1%);体质重改善17例(48.6%)。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9例低危MDS患者均为难治性贫血(RA),分为两组,A组使用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B组除该两种药物外还联合使用沙利度胺.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沙利度胺的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39.1%,缓解率为26.1%;B组总有效率为75.0%,缓解率为54.2%,两者均为显著差异(P<0.05).A组血红蛋白(Hb)增加大于30 g/L的平均时间为135.9±23.7天,B组为93.8±33.5天,差异非常显著(P<0.005).A组平均红细胞输注量为18.1±8.0单位,B组为10.6±7.0单位,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5).沙利度胺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便秘和水肿.结论:沙利度胺联合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治疗低危MDS优于仅用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且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82-3384
分析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估。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8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0.73%);观察组患者用药治疗后,全身痛、脊柱痛、晨僵时间、扩胸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19%)低于对照组(29.27%),2组差异明显(P<0.05)。沙利度胺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显著提高疗效,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患者总体预后不佳。越来越多的新药与靶向药应用于临床以改善RR NHL的生存。来那度胺因具有免疫调节、抑制血管生成、直接抗肿瘤活性等作用,被用于NHL多种亚型的治疗,无论是初诊或难治复发,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在B细胞淋巴瘤中。本文就来那度胺在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RR B NH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干预作用.方法 IPF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沙利度胺联合强的松治疗组(治疗组)37例和单用强的松治疗组(对照组)20例.强的松0.5mg/(kg·d),口服,4周后减量至0.25mg/kg·d,8周后减量至0.25mg/kg,隔日1次,用至3个月;沙利度胺100mg/d,晚睡前1次服用,12周后减量至50mg/d,用至3个月.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沙利度胺联合强的松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胸部CT显示病变吸收率、肺功能相关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与单用强的松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强的松对IPF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强的松,表明沙利度胺对IPF有干预作用,能控制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来那度胺作为沙利度胺的换代产品,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调节肿瘤微环境等多重作用,其疗效优于沙利度胺,且多数毒副作用减轻,现已被批准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及伴5q缺失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近年,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来那度胺对于多种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也有效.其单药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取得了一定效果,而其口服给药的方式更受患者欢迎.笔者主要对近年来那度胺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