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背景加工条件和加工温度会使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降解,损害力学性能. 目的探讨成型加工条件对聚(D,L-乳酸)(PDLLA),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扩链PDLLA和MDI扩链PDLLA/羟基磷灰石(H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分组对照研究.地点和方法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完成实验.利用MDI作为扩链剂对PDLLA和PDLLA/HA复合材料扩链,合成MDI扩链PDLLA和MDI扩链PDLLA/HA复合材料,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压挤出设备对其进行加工.主要观察指标成型加工条件对PDLLA,MDI扩链PDLLA和MDI扩链PDLLA/H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模压温度165℃,挤出温度100℃、口模长度10 mm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下,PDLLA和PDLLA/HA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分别为35.1MPa和31.2 MPa,弯曲模量分别为2 413.6 MPa和1 735.0 MPa;在模压温度100℃,挤出温度100℃、口模长度10mm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下,PDLLA/MDI和PDLLA/HA/MDI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分别为51.3 MPa和55.4 MPa,弯曲模量分别为1 830.9 MPa和2 068.5 MPa.结论成型加工条件对PDLLA,MDI扩链PDLLA和MDI扩链PDLLA/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而且MDI扩链可显著提高PDLLA和PDLLA/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聚乳酸类高分子聚合物与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研究是目前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热点.聚L-乳酸/聚L-乳酸接枝的纳米羟基磷灰石(PLLA/PLLA-gHAP)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其与骨修复的功能细胞成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尚无相关报道.目的: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PLLA/PLLA-gHAP对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3/2007-03在东北师范大学细胞与遗传研究所完成.材料:①将骨修复材料PLLA/PLLA-gHAP及PLLA制备成2 cm×2 cm×0.5 mm的板,浸泡、冲洗、消毒灭菌后备用.②将PLLA/PLLA-gHAP、PLLA两种板剪成0.5 cm×0.5 cm×0.5 mm的小块,加入DMEM培养液,配成10,100 g/L两种质量浓度的浸提液,于37℃孵箱中浸提72 h,4℃保存备用.方法:取孕19~20 d的Wistar大鼠胎鼠的颅骨进行成骨细胞体外培养.①光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形态,应用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染色对其进行鉴定.②将成骨细胞分别接种在PLLA/PLLA-gHAP和PLLA材料板上,24 h后应用细胞技术器检测细胞黏附数量,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③MTT法测定成骨细胞在不同质量浓度(10,100 g/L)PLLA,PLLA-gHAP材料浸提液中的增殖情况,并与PLLA材料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①成骨细胞在PLLA/PLLA-gHAP和PLLA材料上的黏附数量和形态.②成骨细胞在PLLA/PLLA-gHAP和PLLA材料浸提液中的增殖情况.结果:①在PLLA/PLLA-gHAP表面黏附的细胞数略多于PLLA材料,且黏附于PLLA/PLLA-gHAP材料表面的成骨细胞直径较大,伸出的伪足与材料间形成一种牢固的锚状结构.而在PLLA表面的细胞细胞直径较小,多为球形,很少伸出伪足.②10 g/L PLLA/PLLA-gHAP浸提液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10 g/LPLLA浸提液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种材料100 g/L质量浓度组的细胞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但PLLA/PLLA-gHAP组的细胞活性仍高于PLLA组.结论:①成骨细胞在PLLA/PLLA-gHAP材料表面较PLLA材料表面显示更好的黏附能力.②成骨细胞在PLA/PLLA-gHAP材料浸提液中较在PLLA材料浸提掖中显示更好的增殖能力.③新型PLLA/PLLA-gHAP材料具有较好的成骨细胞相容性,可能作为骨修复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压挤出设备系统探讨成型加工条件和MDI用量对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在辛酸亚锡的催化作用下由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聚乳酸,并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作为扩链剂合成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该复合材料的断面形态。结果:当温度为100℃、保温保压时间45min时,该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可获最大值,继续增加保温保压时间,弯曲强度基本保持不变。而弯曲模量随保温保压时间的增加变化不大;当MDI中的NCO基团与PDLLA中的OH基团摩尔比为1:1时,材料力学性能达到最佳;SEM观察显示取向后材料纵向纤化程度高,弯曲断面有大量纤维尾端。结论:模压挤出可使复合材料产生取向结构,MDI扩链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两种手段都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成型加工条件和MDI用量对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PDLLA/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可降解吸收性聚乳酸类骨内固定材料初始力学性能较低,易导致体内产生炎症反应,并且降解时间太长,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的:测定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6-08/2007-05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基体材料采用荷兰普拉克生化公司生产的聚乳酸(Mr300000)和聚消旋乳酸(Mr600000)的共混物(混合比例66/100)。增强材料为直径10~20μm、完全降解时间3个月以上的聚磷酸钙纤维(纤维与基体的比例为1/1)以及用水热法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方法:采用复合材料共混工艺制备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薄膜,然后真空热压成型,得到不同质量分数纳米羟基磷灰石(0,0.024,0.048,0.070)的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试样。主要观察指标:复合材料降解前后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结果:①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质量分数为0.048时作用最强。②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0.048时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251MPa,弯曲模量19GPa。与骨的力学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初始强度、刚度(未降解)均大于皮质骨的强度和刚度。③在模拟人体环境的降解介质中降解12周后,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及弯曲模量为123MPa和7.24GPa。结论: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与人骨组织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D,L-聚乳酸体外降解规律和降解产物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6/12在四川大学细胞相容性研究室完成。将D,L-聚乳酸膜在生理盐水中体外无菌降解120d。①计算失质量率:失质量率(%)(降解前本体的质量-降解后本体的质量)/降解前本体的质量×100%。②测定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用乌=氏黏度计外推法测降解后本体的特性黏度,特性黏度与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关系式为:η=2.21×104M0.77。③测定降解液的pH值。④乳酸标准曲线的制备:将乳酸稀释为0.16,0.08,0.048,0.032,0.016,0.008g/mL,于262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对乳酸质量浓度做标准曲线。⑤将不同降解时间的降解液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分为3组,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降解时间的未经稀释的降解液100μL和新鲜培养基100μL,阴性对照组加入生理盐水100μL和培养基100μL,空白对照组加入培养基100μL,各组分别培养1,2,3,4,5,6d。采用MTT法测定内皮细胞的生长。结果:①失质量率:在最初2周内,失质量率增大较快。在20~70d失质量率变化不大。在80~120d失质量率快速增加。②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从开始降解到70d,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呈直线下降趋势,之后随时间延长而趋于平缓,且相对分子质量很小。③pH值:前30dpH值下降很快,从6.32降到4.56;在30~70dpH值反而有所上升,上升到5.39;之后急剧下降,在120d时达到2.29。④乳酸的质量浓度:随降解时间延长而增大,前20d达到5.8g/L,70d为16.7g/L,120d时达到24.4g/L。⑤不同降解时间的降解液作用下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前70d的降解液对内皮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70d后的降解液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到120d时降解液使内皮细胞表现显著的细胞毒性,细胞出现凋亡。结论:D,L-聚乳酸膜降解后,70d前降解液促进内皮细胞生长,70d后至120d降解液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从抑制作用到细胞毒性逐渐增强。本实验表明D,L-聚乳酸的降解产物在局部积累达一定浓度后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微生态环境有极大的改变,将导致细胞毒性增强,甚至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对牙周膜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研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可分为3类:纳米羟基磷石灰天然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石灰半合成复合材料和纳米羟基磷石灰合成复合材料.文章按照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的分类介绍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学特性,证实了纳米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牙周膜细胞的生长,从而修复破坏的牙槽骨,建立牙周新附着.将纳米磷石灰及其复合材料应用于牙周膜细胞,将材料技术应用到牙周细胞的分化、牙骨的形成、牙齿的矫正及牙齿新附着的建立研究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片j前景.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VD及其活性代谢产物1,25(OH)2D3不仅对骨骼发育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对单个核细胞群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它们的最突出的作用是对动物模型中自身免疫性疾病产生抑制作用,对人类细胞因子的产生有调节作用。而VD及1,25(OH)2D3的可能的作用机理为1,25(OH)2D3对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2、IL-6、LFN—T等的分泌有抑制作用,而由此也提出了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应可行1,25(OH)2D3的治疗方法。对于出生即应用VD防治佝偻病的新生儿,1,25(OH)2D3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还不是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8.
G抗原对Rh(D)阴性人中Del鉴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l是指部分D阴性的人,当他们的红细胞和抗D抗体做吸附及放散试验时,可证明这些D阴性的红细胞上带有微弱的D抗原,中国人Del占D阴性人口10%[1]。目前,用于鉴定Del的抗D血清主要为人源性IgG抗D血清。然而,在制备人源性IgG抗D血清过程中有可能在血清中保留微弱的抗G抗体[在Rh(D)血型测定中不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课题组前期观察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人工骨作为填充材料植入多孔钛周围的组织学变化,但是对于该材料生物固定多孔钛的特点尚未得知。目的:评估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三维多孔框架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的生物力学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2/2007—09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以负压抽吸法在5×10^3Pa的压力下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混悬液5mg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多孔框架复合。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8只。方法:于股骨内髁上段0.5cm处制造直径6mm,高为10cm的圆柱状全壁缺损。对照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实验组在羟基磷灰石涂层多孔钛周围填充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填充6,12,24周后取含植入样品的股骨进行生物力学推出测定,测试完毕后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所有样品的剪切应力都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其中在6,12周实验组剪切应力高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6周时断裂位置为植入仿生骨-骨界面,金属表面骨组织量较少。12周时断裂面主要发生在植入仿生骨-多孔钛界面或正在重建的编织骨内或编织骨-皮质骨界面。24周时,可以观察到断裂发生在编织骨-皮质骨界面。结论: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磷酸三钙材料修复多孔钛周围骨缺损,能够更好地固定生物假体。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静电纺过程中利用磁场效应的方法更适合制备载有磁性纳米粒子的取向纤维。但当前的研究多限于水溶性聚合物材料的电纺。目的:通过相转移方法制备均匀分散有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聚(左旋乳酸-己内酯)溶液,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通过静电纺技术制备聚(左旋乳酸-己内酯)/Fe3O4定向排列复合纤维,体外接种猪髋动脉内皮细胞,初步观察细胞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6/2008—10在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聚(左旋乳酸己内酯)无规共聚物(50:50,Mw30-40万)由日本Nara Medical University提供;猪髋动脉内皮细胞由中国科学院细胞所提供。方法:采用相转移法将水相中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转移至有机溶剂中,制备聚(左旋乳酸己内酯),Fe3O4的溶液,利用磁场对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牵引作用,静电纺制备取向超细纤维。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扫描电镜对纤维进行表面形态、取向度进行分析,采用透射电镜分析Fe3O4磁性纳米粒子在纤维中分散和分布情况。在复合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聚(左旋乳酸-己内酯)静电纺纤维膜上体外接种猪髋动脉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纤维膜上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能力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通过添加乳化剂油酸钠成功得到分散均匀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三氯甲烷溶剂。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在磁场的影响下,静电纺得到的纤维表面光滑、无明显珠状物分布;排列方向沿磁场磁力线分布,取向度良好。透射电镜结果显示Fe3O4磁性纳米粒子在静电纺超细纤维中分散度良好。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显示制备的载有磁性纳米粒子的聚(左旋乳酸-己内酯)静电纺超细纤维细胞黏附率优于纯聚(左旋乳酸-己内酯)纤维;其细胞增殖率与纯聚(左旋乳酸-己内酯)静电纺超细纤维接近。结论:含有一定浓度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聚(左旋乳酸-己内酯)溶液,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静电纺得到的纤维排列方向沿磁场磁力线分布,取向度极佳,且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1,25(OH)2D3和钙剂联合治疗对使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58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患者先按使用激素的剂量分为小剂量组(A组)和大剂量组(B组),每组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1,25(OH)2D30.25μg/d和碳酸钙600mg/d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碳酸钙600mg/d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同时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A、B2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PTH、血钙、血磷、血AKP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12周后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中,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B组患者中,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使用中小剂量激素的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1.25(OH)2D3和钙剂联合治疗可预防萁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改变对血糖与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621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测得的血25(OH)D进行季节校正后纳入分析。以血25(OH)D等于50 nmol/L为界将患者分为25(OH)D缺乏组[25(OH)D<50 nmol/L]及25(OH)D非缺乏组[25(OH)D≥50 nmol/L]两组,观察两组之间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S)、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空腹胰岛素(FINS)]及骨代谢指标[包括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骨密度]的差异。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25(OH)D的平均水平低于50 nmol/L,而且女性较男性更低(P<0.001);(2)维生素D缺乏组血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也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01)。FPG、HbA1c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维生素D缺乏组PTH高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5);维生素D缺乏组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低于维生素D非缺乏组(P<0.05);钙磷乘积及ALP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胰岛素抵抗、骨量流失可能与血25(OH)D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国人血清脂蛋白(a)分布情况,调查了1032名50岁以上干部的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着重观察Lp(a)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值的影响。由于目前所用LDL-C测定法的结果都包含Lp(a)胆固醇[Lp(a)-C]在内,故以测定值减去0.3Lp(a)作为LDL-C校正值。本组Lp(a)的平均值为174mg/L,中位数105mg/L,,实测范围10~1200mg/L,呈明显正偏态分布。Lp(a)-C平均占LDL-C实测值的4.33%,校正后LDL-C平均下降0.13mmol/L,Lp(a)>300mg/L时半数标本Lp(a)-C占LDL-C的10%以上,在LDL-C较低而Lp(a)较高时对LDL-C的影响更大,此时Lp(a)-C可占LDL-C的20%~30%。单因素相关分析示Lp(a)与校正后LDL-C之间无明显相关,因为两者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比较这两项指标对评价冠心病危险的贡献大小时,最好对LDL-C值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脉冲电场刺激对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op-HA)/PLGA复合材料上培养的成骨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的兔成骨细胞与材料体外培养,在2 V,1Hz的脉冲电刺激下,用FITC荧光染色和NIH Image J软件对图像进行数据分析观察1 d,3 d和7 d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的形态、单个细胞面积比;MTT法检测各组吸光度(A)值.结果 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细胞形态由三角形、梭形转变为多角形,单个细胞面积比逐渐增大.op-HA/PLGA表面的单个细胞面积比高于PLGA 的;电刺激组的单个细胞面积比高于未加电刺激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测得细胞A值逐渐增大.op-HA/PLGA 表面细胞的A值高于 PLGA的;电刺激组A值高于未加电刺激组.结论 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op-HA)/PLGA复合材料利于成骨细胞的粘附和增殖;施加脉冲电刺激对成骨细胞的粘附和增殖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SHPT)不同剂量 1, 25( OH) 2D3治疗效果.方法对维持性血透的 SHPT患者根据其血清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 iPTH)水平分 2组.小剂量组 [1, 25( OH) 2D3, 0.25ug口服, 1次 /d和大剂量组 [1, 25( OH) 2D3, 3.0ug口服, 2次 /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iPTH、血钙、磷以及伴随的临床症状.结果小剂量组治疗后血清 iPTH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262.76± 197.81)pg/MLvs(191.81± 144.74)pg/ML,p<0.05],血钙上升、血磷下降 (p<0.01).大剂量组治疗后血清 iPTH水平明显下降 [(504.14± 387.01)pg/MLvs(182.56± 179.47)pg/ML,p<0.01],骨痛、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口服 1, 25( OH) 2D3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的 SHPT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具有病死率高,诊断困难等特点。针对真菌病原的血清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相对高等特点,可做为IFI诊断的辅助手段。较GM试验比,G试验可用于诊断除曲霉菌外更多的真菌感染。本研究旨在探讨G试验在血液病患者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血浆标本来源于2007年5月-2008年5月来自北京道培医院162例疑为IFI的血液病患者,其中化疗后患者8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77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定量检测患者血浆中BG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所有病例中有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18例,拟诊75例,排除诊断67例。结果表明:以20ng/ml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91%、72.4%和92.4%。在75例拟诊病例中,其中有51例G试验阳性,且对广谱抗生素无效而经过抗真菌治疗有效,经过临床回顾性分析符合IFI,表明G试验使IFI诊断率提高31.4%。结论:G试验是早期诊断血液病患者IFI的简单、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作用对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成骨活性的诱导。方法:体外培养兔BMSCs,采用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诱导,通过检测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骨钙素和胶原蛋白Ⅰ和Ⅱ的含量观察其成骨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诱导的兔BMSCs的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和胶原蛋白Ⅰ和Ⅱ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结论:HGF和1,25-(OH)2 Vit D3联合作用可以促使兔BMSCs明显表现出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8.
背景:理想的神经修复材料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可塑性以及一定的机械强度.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多肽接枝聚(羟基乙酸-L-赖氨酸-乳酸)/聚乳酸/β-磷酸三钙/神经生长因子复合材料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将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纯化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多肽接枝聚(羟基乙酸-L-赖氨酸-乳酸)/聚乳酸/β-磷酸三钙/神经生长因子复合材料或浸提液共同培养作为实验组,并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培养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细胞在复合材料上的生长、存活及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MTT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5,7 d,实验组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多肽接枝聚(羟基乙酸-L-赖氨酸-乳酸)/聚乳酸/β-磷酸三钙/神经生长因子复合材料表面生长良好,胞体发出多个突起,并交织成网状,呈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可见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多肽接枝聚(羟基乙酸-L-赖氨酸-乳酸)/聚乳酸/β-磷酸三钙/神经生长因子复合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优良的载体用于构建人工仿生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α,25-二羟维生素D3(1α,25-(OH)2D3)对体外培育SD大鼠成骨细胞(OB)增殖、分化和成熟矿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从24h新生SD乳鼠颅盖骨分离得到的OB,设置0nmol/L、1nmol/L、10nmol/L、100nmol/L的1α,25-(OH)2D3为空白对照、低、中、高干预组,干预24h、48h和72h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OB增殖率、PNPP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OC)含量、RT-PCR检测BMP-2 mRNA表达;3d和6d后测定钙盐沉积量;10d和20d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细胞钙化结节数。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在干预24h、48h、72h后低干预组成骨细胞A值分别增加20.50%、38.77%、18.22%,高干预组ALP分别增加(3.068±1.137)%、(0.505±0.156)%、(1.115±0.382)%,OC含量分别增加(0.285±0.097)%、(0.469±0.134)%、(0.734±0.225)%;高干预组成骨细胞钙沉积量在干预3d和6d后分别增加(0.968±0.236)%和(0.929±0.307)%,成骨细胞矿化结节在干预10 d和20d后,分别增加(13.889±3.973)%和(10.472±0.263)%,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中、高剂量1α,25-(OH)2D3可促进体外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刺激成骨细胞分泌骨钙素,发挥着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