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中医对郁证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俊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6):245-246
郁证是一组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有别于癫、狂、痫的轻性情志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症。本文仅就中医对郁证的认识进行讨论,藉以深化对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1历代医家对郁证的论述1.1郁证的提出郁证是元、明、清医家对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得发越而诱致...  相似文献   

2.
郁证性经乱是指因情志因素引起的月经失调。"女子以肝为先天",七情内伤导致冲任失调是郁证性经乱的生理病理基础,其基础病机主要有肝气郁结化火、心脾两虚、痰凝血瘀、气血和肝肾亏虚;治疗时需辨证并兼顾崩漏与闭经的特殊性,不可忽视非药物情志疗法的重要性。郁证性经乱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应激性闭经等功能性疾病,以及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致月经失调者。  相似文献   

3.
刘媛  魏军平 《中医杂志》2014,(10):889-892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属中医"消渴合并郁证"范畴,对糖尿病的病情和预后均有不利影响。中医认为,消渴的发生与情绪抑郁关系密切,消渴合并郁证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消渴的脏腑亏虚为本,郁证的痰凝气滞血瘀为标。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药治疗以疏肝为主,并有从心论治、从基础病论治者,其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均与抗抑郁药相当,而对于一些具体症状如失眠的改善则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更少;非药物疗法如情志护理、养生功法、耳穴压豆等也对改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这些疗法既可与口服抗抑郁药或口服中药治疗相结合,又可在患者不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郁证性疲劳的病脉证治。古代中医早已认识到疲劳之症除躯体疲惫劳倦外,更有神疲神困、精神短少的表现,均可为郁证的表现之一。郁证性疲劳看似气血不足,实乃悲忧过虑之果。盖心主神志,劳神则倦;肝主疏泄情志,为罢极之本;脾主四肢肌肉,思虑伤脾影响水谷精微化生。郁证性疲劳的治疗包括药物和(或)非药物治疗,应重视调摄情志对于防治郁证性疲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在中医治疗抑郁症方药文献研究中的应用。方法:运用现代的数据统计方法如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历代郁证及近代文献治疗抑郁症方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运用现代的数据统计对历代郁证及近代文献治疗抑郁症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性味归经、剂量、药物配伍及其与症状对应关系,通过分析整体数据,发掘其蕴藏的潜在规律,为优化组方配伍,指导临床运用提供依据。结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历代医家在中医药治疗郁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数据挖掘拓展了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思路,对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郁证性胸痹的病脉证治。胸痹有郁证性胸痹与非郁证性胸痹之分。中医学远在现代医学认识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具有心(胸)痛、胸闷、短气等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类疾病之前,即已形成了可与之相对应的郁证性胸痹的病脉证治体系。郁证性胸痹由情志不遂所引起,并受情志波动影响,主要症状与器质性心脏病之胸痹(非郁证性胸痹)相类似,但在心(胸)痛程度、样式、持续时间、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对解郁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均有其自身内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自拟疏肝解郁汤治疗郁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证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郁证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称“郁冒”。郁证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为主症,每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临床多见于神经官能症、癔病等,更年期综合征、狂躁抑郁症及老年性抑郁症等亦具有该病特点。临床表现为心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心主神明入手探析郁证的诊治规律。方法:将古代较有影响的相关理论加以挖掘整理,分析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前期的实验初步结论。结果:医家多从心主神明入手论治郁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可以统帅九窍,更可以主宰情志思虑等人体的精神活动,随着"心神一体"观的成熟,历代医家用心主神明的思想指导郁证等与神志有关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结论:心主神明对郁证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心境低落,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中国古代文献中有"郁证"这一类别.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病证.从疏肝解郁人手,自拟解郁汤随症加减治疗抑郁症患者5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茅晓 《山西中医》2007,23(4):1-3
基于当今临床郁证的多发和年轻化趋势,从张介宾郁证论入手,疏析了张氏"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以及从怒郁、思郁、忧郁三方面阐论郁证的学术本义;认为,张氏创制的若干治郁方剂和"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的论治思想对现代抑郁症等多种心理和情志障碍病症的治疗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散见于古代医籍中,主要包括:郁证、癫病、不寐、梅核气等。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气与郁证的重要关系,为后世提出因气致郁论奠定了基础。范军铭主任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神志病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理论。提出了以"气纲"为总纲的"四纲辨证"理论。本文以抑郁症与气的关系为例结合历代医家论述,引出"四纲辩证"之"气纲"的病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老年抑郁症是特指老年期(≥60岁)首次发病的原发性抑郁症,以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病程较长,部分病例预后不良,可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老年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老年患者阴阳气俱衰,以阳衰为主。情志内伤是郁证的致病因素,郁证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100-2101
传统中医治疗郁证多从心肝脾论治,鲜有从肺论治者。文章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临床验案3个角度探讨郁证从肺论治的可行性。研究发现郁证患者中肺郁的比例较高,情志病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关性,且在临床上古今部分医家尝试从肺治疗郁证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认为郁证可从肺论治。  相似文献   

14.
田旭升 《新中医》2007,39(7):97-98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生活规律的改变,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在研究中大多医家将抑郁症与中医的郁证混为一谈,无形中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设置了障碍,影响了临床研究及学术发展。抑郁症不单纯地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在百合病、失志等其他论述中亦有散在记载。抑郁症与中医的郁证在症状描述上与病因病机的解析上既有一定重合,又存在相当的差异,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可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  相似文献   

15.
柴胡类方与抑郁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霞  瞿融 《河北中医》2011,33(1):68-68,103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一类病证。治疗以疏肝理气为基本大法。柴胡类方是以疏肝理气为主要功效的重要方剂。现将抑郁症与柴胡类方的关系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综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抑郁症9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洪泽  冯辉 《光明中医》2009,24(12):2317-2318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并伴随食欲降低、性欲减退、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本病当属中医"郁证"、"癫证"、"脏躁"、"百合病"等范畴.历代医家多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为抑郁症的病因,其中尤以肝郁化火为多见.  相似文献   

17.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中已有情志抑郁引起妇科疾病的记载;东汉张仲景首次对郁病进行了辨证论治,记载了属于妇人郁证的脏躁、梅核气之病名;宋金元时期,气血学说为后世妇人郁证搭建起了理论框架,妇科疾病从郁论治的范围大大扩展;明清时期明确提出“妇人多郁”观点,被后世医家普遍认可和临证应用。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古医籍有关妇人郁证文献,揭示其历史发展特征,研究古代医家对妇人郁证的认识规律,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文献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是一种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伴有情志抑郁、悲观厌世、情绪低落、精神疲惫、焦虑不安、烦躁、多愁善感、表情沮丧、倦怠乏力、睡眠障碍等症状,多属中医学“郁证”的范畴。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应激原的不断增加,使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成下降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负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获得可喜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医郁证分为广义郁证和狭义郁证,广义郁证是由于七情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狭义郁证包括西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均高,对患者身心和社会均造成影响,故探索狭义郁证的治法非常重要。从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临证分型等方面系统阐述张杰教授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张杰教授认为郁证以情志失调为主,六郁互杂为辅,肝脾失调为本;治疗上理气开郁,虚实分治,肝脾建中。  相似文献   

20.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阻滞所致的一种以心情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神志异常病证,发生主要有情志内伤和脏腑虚弱两个方面。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笔者就近40年各医家关于郁证的中医针刺、中药等辨证论治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情志与脏腑并调,针药并举,辨证施治郁证,可使气血阴阳脏腑对立双方协调统一,从而达到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