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临床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双心室起搏可有效改善伴心室内与心室间的电机械失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其病死率和再住院率[1-3]。自20世纪末Daubert等[4]首次尝试经冠状静脉窦(CS)植入永久起搏电极成功起搏左室以来,该方法已成为CRT左室起搏电极的常规植入术式。由于CS的解剖特点,目前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入路植入左  相似文献   

2.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证实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生存率[1],目前,左室电极常规通过冠状静脉窦(CS)放置在其侧分支或侧后分支。然而,由于冠状静脉解剖位置多变、阈值过高、膈神经刺激以及易脱位等因素的影响,经CS植入左室电极仍存10%~20%的失败率[2]。另外,在成功经CS植入左室电极的患者中,约30%存在CRT无应答,主要原因可能是经CS途径无法将左室电极放置于左室激动最晚部位[3]。随着CRT适应症的不断扩大和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室导线。笔者介绍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寻找冠状静脉窦的方法。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8例。应用Amplaze Left1造影导管快速寻找冠状静脉窦后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相关分支进行左室起搏,然后植入右房和右室电极导线。结果18例均成功应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很容易地寻找到冠状静脉窦。结论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用于CRT术中寻找冠状静脉窦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X线解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X线解剖特征。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的静脉相对102 例患者的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形态、位置、数目、直径及角度进行观测。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和心大静脉,绝大多数患者可见心中静脉及1~3支左室后静脉。心中静脉直径(4.12±1.25)m m 和左室后静脉(3.10±1.03)m m 多呈直角汇入冠状静脉窦,可能会给左室电极导线植入造成技术上的困难,心大静脉在左房室沟内与冠状静脉窦保持同轴。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属支的简单、易行方法,心大静脉可作为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左室电极的植入方法、特殊病情的个体化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10例心力衰竭患者行CRT。左室电极植入的方法:冠状静脉窦(CS)插管、CS及心脏静脉逆行造影(RCV)、选择靶静脉并植入电极。根据RCV静脉解剖特点选择靶静脉及特殊情况个体化处理。观察左室电极植入的成功率、左室电极的型号、置入CS靶静脉的部位、并发症。结果左室电极植入成功率为96.4%(106/110),4例左室电极未成功植入者包括1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2例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1例行心外膜左室电极植入术。9例特殊情况需个体化处理,其中2例心侧静脉狭窄应用球囊扩张数次,3例应用多根经皮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导丝加强支撑下植入左室电极,4例需更换不同型号或厂家的电极(包括3例术中和1例择期更换)。术中发生冠状静脉夹层或心肌穿孔5例(4.7%),仅1例择期CRT成功,另4例发生轻微夹层,少量或未见心包积液,但血流动力学稳定未影响左室电极置入。术中急性左室心力衰竭4例(3.7%),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例(1.9%),均经治疗未影响手术。结论左室电极植入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采取个体化处理策略,可提高左室电极植入的成功率、并使并发症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两名需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CRT)的患者,分别由于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和左侧起搏器囊袋感染,被迫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入路。例1应用可调弯十极冠状静脉电极导入圣犹达直鞘(CPS,APEEL CS)至冠状静脉窦,例2则使用双弯大头导管(圣犹达)导入直鞘至冠状静脉窦,送入左室电极至侧后静脉,随后均从右侧植入右室、右房电极,联接脉冲发生器埋置于右上胸囊袋。  相似文献   

7.
心脏电生理检查时冠状窦标测电极的放置比较重要,国内心脏电生理中心常规的放置方法是经颈内静脉或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将十级冠状窦电极放入冠状静脉窦。用标准四级电极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的方法,国内外少见报道[1,2]。笔者在北京安贞医院学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时,马长生教授他们电生理团队从2005年始,凡是心房颤动消融患者均经股静脉插管放置冠状窦标测电极,笔者经该中心同意总结了经股静脉及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电极方法、成功率、并发症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现将该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1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窦的方法常规经…  相似文献   

8.
应用PTCA导引钢丝指引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地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1,2 ] 。进行双心室同步起搏的一个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目前可行并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经冠状静脉窦途径将电极导线插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心室 ,由于进入冠状静脉窦的心脏静脉较细、弯曲度大以及变异较多 ,直接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插管难度大 ,X线照射时间长 ,且成功率受到影响。近来 ,一种新设计的带侧孔的 ,可用PTCA导引钢丝指引下插入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开始在临床应用。资料和方法2 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是该治疗的重要步骤。当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不能成功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者,可通过改变起搏模式、改变植入途径、改进植入技术、改换电极及导丝等手段,从而确保CRT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静脉球囊扩张在左室电极植入中的作用。方法 3例冠状静脉狭窄患者,在植入左室电极时行冠状静脉球囊扩张,随访其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例使用2.5 mm的顺应性球囊进行扩张,1例使用3.0mm的顺应性球囊进行扩张,均获得成功,且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冠状静脉球囊扩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段,扩张狭窄的冠状静脉,可使左室电极植入到理想的靶血管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术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方法心力衰竭拟行CRT植入患者178例,观察术中经冠状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PCI技术应用情况、靶静脉选择及参数测定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①CRT植入成功率97.75%(174/178),4例手术失败;经冠状静脉左室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成功率98.28%(171/174),3例行开胸心外膜电极植入。②左室起搏电极植入左室后静脉2例,心侧静脉89例,侧后静脉54例,心中静脉侧分支23例,心大静脉3例。③86例次使用了PCI技术(50.29%),其中10例(5.85%)应用鞘中鞘技术指引导丝到达靶静脉,双导丝技术38例(22.22%),导丝锚定技术15例(8.77%),逆向导丝技术12例(7.02%),球囊导管扩张冠状静脉中段11例(6.43%)。④术中左室起搏阈值(0.96±0.49)V,阻抗(677.06±215.93)Ω,R波振幅(16±3)mV,术后半年内左室电极起搏参数稳定。结论运用PCI技术可协助经冠状窦左室起搏电极的植入,并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双房三腔心脏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慢 -快综合征 ) ,予 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 )心脏起搏器。方法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依次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极导线 ,经测试各参数满意后 ,经 Y型转接器将冠状静脉窦电极与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 DDD和双房 AAT起搏。结果 随访 1个月~ 1年 ,所有患者症状基本缓解 ,心律失常得到控制 ,除 1例患者冠状窦电极脱位 ,经重新调整固定外 ,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证明三腔心脏起搏器不仅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该型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但合并症少、安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股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 2 2 1例因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 ,使用顶端弯度可调控导管经股静脉径路送入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的临床体会。 2 2 1例患者中 ,成功地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 2 0 0例 (90 .5 % )。其中房室结双径路者的放置成功率为 98% ,房室旁道为 81.5 % ,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为 93.3%。 2 1例失败者穿刺左锁骨下静脉 ,19例经该静脉成功地送入冠状静脉窦电极 ,2例失败。所有病人无与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因而 ,使用顶端弯度可调控的导管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效果良好 ,尤其在房室结双径路的患者。此方法安全 ,避免了穿刺锁骨下静脉以及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慢一快综合征),予5例患者植入三腔(双房同步)心脏起搏器。方法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依法植入冠状静脉窦、右心室、右心房起搏电极导线,经测试各参数满意后,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静脉窦电极与右心房电极组成新的心房双极电极。植入后分别进行DDD和双房AAT起搏。结果 随访1个月~1年,所有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心律失常得到控制,除1例患者冠状窦电极脱位,经重新调整固定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证明三腔心脏起搏器不仅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而且能有效地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该型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合并症少、安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70岁,因“胸闷气急1个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8;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 ms.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第4天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成功后行序心室电极导线植入.经撕开鞘将冠状静脉凄标测电极导管送入冠状静脉窦,通过腔内电网及X线透视确认标测电极导管位于冠状静脉窦内,沿标测电极送入长鞘.  相似文献   

16.
报道4例经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心外膜电极,3例心力衰竭病人因心脏冠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因多次更换起搏器,上腔静脉完全闭塞无法植入右室电极导线。4例均在全麻下成功经开胸手术植入心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术后随访起搏感知参数正常。第1例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于术后3年断裂,第2例术后7个月死亡,改进肋间隙处电极导线固定方法后,第3、4例分别随访29和12个月,均未发生电极断裂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左室电极导线的起搏部位是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是左室最延迟的机械收缩部位并且要避开心尖及疤痕区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个体化确定最延迟机械收缩部位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存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确定的理想部位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经冠状静脉窦及分支造影确定的可植入左室电极导线血管分支不匹配的问题,因而对这部分患者失去了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指导意义。电生理标测冠状静脉窦分支最延迟电激动处靶向植入左室导线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能是临床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一大进展,是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CRT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1].CRT不同于普通起搏器植入的主要手术要点为左心室电极放置,临床上主要选择经静脉途径,通过冠状静脉窦,将特殊电极送到靶静脉.冠状静脉内植入电极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同时,CRT系统的安置是在心脏状态不太好的情况下实施的,这又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性.现结合我院2008年11月一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讨论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总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导丝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患者左室起搏电极导线安置中的应用价值和技巧。方法 32例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0.31±0.05(0.23~0.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70±10(60~78)mm。根据冠状静脉窦及心脏静脉造影结果选择左室起搏电极的靶静脉,选用左室后静脉18例,心侧静脉14例。根据心脏静脉走行选择PTCA导丝(BMW导丝19例,ATW导丝8例。采用双导丝技术2例)或直接使用左室起搏电极的配套导丝(3例)将左室起搏电极送至靶静脉。结果左室起搏电极一次植入成功31例,另1例首次植入失败,第2次手术获得成功。左室电极首次植入成功率为97%。左室起搏阈值1.2±0.5V,阻抗947±231Ω,R波振幅10±3mV。结论应用PTCA导丝,并借鉴PTCA的一些操作技巧,可大幅提高经冠状窦左室起搏电极的植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