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并分析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病人,行CTA检查后依据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区域软脑膜评分(r LMC)分为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和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分析两组侧支血流范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病人比较,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病人NIHSS评分更低,高血压病史、3个月改良Ranking量表(mRS)与侧支循环血流状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侧支循环好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好,应用CTA可为评估侧支循环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研究资料甚为丰富。冠状动脉损害时,冠状血管阻力增加,局部心肌血流灌注量减少。这种减少并非动脉压增加或氧摄取率增加所能轻易代偿的。但由于冠状动脉损害呈固有的节段性特征,病变一般只累及1支或2支近端大血管,故可由侧支循环的建立而得以代偿。近年来,对于侧支循环的意义,又重新作了许多病理和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3.
<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不同。因此,及早判断出脑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可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做出合理的评估并指导治疗。目前,常用的评估脑侧支循环的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但TCD、MRA和CTA对于脑侧支代偿的评价,主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心肌缺血后心肌供血的一种方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潜力的治疗方法.该文介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理机制、评估方式,重点介绍通过药物、康复、手术等方法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由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评估]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至少有一个主要冠状动脉有慢性闭塞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71例.按Rentrop分级法进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展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组(n...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 80例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采用TCD技术检测脑底动脉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根据临床上有无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将患者分为症状性闭塞组 (5 4例 )和无症状性闭塞组 (2 6例 )。结果 TCD显示 93%前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5 1%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2 5 %眼动脉侧支开放。 4例 (5 % )症状性闭塞患者未发现侧支循环 ,31例患者 (39% )1个侧支通路建立 ,36例患者 (45 % ) 2个侧支通路建立 ,9例患者 (11% ) 3个侧支通路建立。无症状性闭塞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症状性闭塞患者 (P <0 .0 1)。结论 TCD有助于了解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先天存在于冠状动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血管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缺血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是通过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减轻患者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或者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准确、全面评估侧支循环进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近年来日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及评估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42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神经内科、2名影像科高资历医师组成血管狭窄评估小组,采用盲法阅片对狭窄动脉及侧支循环进行评定。通过经颅多普勒(TCD),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采取改良 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依据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部位,将血流代偿模式分为4型。观察入组患者的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48~82(61±8)岁。启动侧支循环途径:前交通动脉侧支、后交通动脉侧支、眼动脉侧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脉络膜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侧支循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C4段侧支循环、胼周动脉吻合侧支、硬脑膜-软脑膜侧支、新生血管。Ⅰ型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闭塞20例...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先天存在于冠状动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血管网络。精确的侧支循环评估需要采用侵入性方法,目前压力性侧支血流指数检测是金标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功能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减小梗死面积、减轻左室功能障碍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等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一种代偿机制。当出现冠心病或动脉硬化性疾病时,危险因素的控制仍对疾病的进展及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可改变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DM)、高血脂、吸烟、缺乏运动等,不可改变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大量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简介1.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及其临床意义生理状态下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目前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评估仅限于一些侵入性操作,如冠状动脉造影和Rentrop分级,具有创伤大、操作复杂、花费高等缺点。近年来,相关文献表明,侧支循环的形成可以通过一些生物标志物来评估,例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脂蛋白a以及生长分化因子-15等,但其特异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现就近年来相关生物标志物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和功能改变(如痉挛)导致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冠状动脉的反复或慢性缺血会引发侧支循环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冠脉血流储备,缩小受损心肌的面积,降低急性冠脉事件后的死亡率,这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而如何评估冠脉侧支循环的作用,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也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颅脑多普勒和脑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分为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组与代偿不充分组,对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液生化指标、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发病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76例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组35例,代偿不充分组41例.侧支循环代偿不充分组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20.392±31.897) mg/L对(4.172 ±4.268) mg/L;t =2.983,P=0.004]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72±0.835) mmol/L对(1.096±0.301) mmol/L;t =2.520,P =0.014]水平显著性高于代偿充分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hs-CRP水平增高是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513,95%可信区间1.218~1.880;P <0.001).侧支循环代偿充分组基线NIHSS评分(Z=3.161,P <0.001)以及3个月时mRS评分(Z=3.143,P<0.001)均显著性低于代偿不充分组.结论 hs-CRP水平增高是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代偿不充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侧支循环建立充分的后循环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发展是机体重要的代偿机制之一。预先存在的侧支循环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防止或延缓左心室重构,维持残存心肌活性,但同时也是梗塞后心绞痛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源,是心肌缺血的标志。同其他代偿机制一样,侧支循环是一柄双刃剑,应积极发挥其有利的一面,防止其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急、慢性闭塞(TCO)及重度狭窄导致心肌缺血,侧支循环的形成在其病变发生及转归中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作用曾存在争议,缺乏准确评价侧支循环的手段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评价侧支循环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放射性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 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0%。颈内动脉远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15%,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1%,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出现软脑膜吻合侧支循环,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15例(7%)未发现侧支循环,108例(55%)1个侧支通路建立,79例(40%)2个侧支通路建立,11例(5%)3个侧支通路建立。结论 经颅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冠状动脉并非终动脉 ,其间有许多直径为 2 0~35 0 μm的吻合支 ,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 ,没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当冠脉狭窄或闭塞时这些吻合支开放、逐渐发展成为有功能意义的侧支循环。及时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 ,可以代偿性提供血流、防止心肌梗死(MI)及猝死。本文综述了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1 影响因素1.1 机械因素 :过去研究认为 ,冠脉侧支循环能否建立主要取决于跨吻合段两侧的压力阶差、狭窄的部位、支数和供血动脉的状况等要素。通畅的冠状动脉压力与主动脉相同 ,吻合支两端的压力梯度接近零 ,侧支循环不…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冠状动脉之间的小交通支.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室壁瘤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近年来,较多的研究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患者全血中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VD患者100例,其中轻中度VD患者56例、重度VD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分析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与VD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中度、重度VD组MTHFR基因CC型频率显著降低,TT型、CT+TT型基因频率显著升高(P0.05);与轻中度VD组相比,重度VD组MTHFR基因TT型频率显著升高(P0.05)。MTHFR基因CC型VD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层次显著低于CT+TT型患者(P0.05)。MTHFR基因CC型VD患者预后良好比例显著高于CT+TT型患者(P0.05)。MTHFR基因突变是影响VD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良好脑侧支循环代偿是VD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VD患者全血中MTHFR基因多态性与脑侧支循环代偿层次、VD患者预后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及治疗指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5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心率稍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而舒张压稍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血管病变数对良好侧支循环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率、舒张压水平及梗死后心肌缺血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梗死后心肌缺血控制心率可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为提前干预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